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化>妈祖精神之亲民意识

    妈祖精神之亲民意识

      妈祖信仰的形成和妈祖文化的传播到现在一千多年了,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经过心口相传,妈祖从一个民间的人演变为天上的神。尽管种种传说给妈祖披上了神秘的面纱,但一个最基本最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妈祖信仰始自民间,源于草根。是受助受惠于妈祖的民众,自发地以真挚的感情和虔诚的形式来纪念妈祖,从而逐渐形成了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民间信仰。而恰恰是“民间信仰”四个字,道出了妈祖精神的基本点:亲民爱民,从信仰的角度叫庇民。就是说,妈祖精神哪怕可以概括千条万条,最根本的一条是妈祖心系民众,尤其是受苦受难的弱势群体,按现在的话说,就是情为民所系。正因为这样,妈祖获得广大民众长时间的敬奉和崇拜。这种人神心心相印的现象,有些人可能觉得不可思议,而对于亲身经历的人来说,则完全在情理之中。湄洲祖庙有过一副古对联“在水之湄,作民父母;伣天之妹,保我子孙。”点出了妈祖亲民爱民的高尚品质是产生妈祖信仰的根本原因。妈祖的亲民意识或曰庇民功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解万家忧愁

      人之忧愁,与生俱来,不论是草民还是帝王,皆不能免。所谓忧愁,大如灾变,常如疾病,小如不顺心,故人一生下来就有七情。虽然各家对七情理解归纳略有不同,但基本内容大同小异。儒家指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心理作用为七情;佛教以喜、怒、忧、惧、爱、憎、欲为七情;中医把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作为发病的机理和诱因,研究调理治疗的办法。从一定意义上说,无忧愁就无人生,无忧愁就无人类,无忧愁就无社会。问题是,人生忧愁处处在,遇到难题谁来解。回答这个问题,自然见仁见智各有自己答案。凡是妈祖信众都会肯定地说,有困难找妈祖。这种信念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盲目迷信,而是千百年来从传说演绎到亲身体会一再证明了的。在天妃显圣录和民间口头文学中,妈祖帮助人们排忧解难的例子实在太多了。四邻八乡有人病了,妈祖送医送药上门;谁家媳妇不孕,妈祖赐送麟儿进门;遇有纠纷争执,妈祖指点使之和好;有人误入歧途,妈祖劝戒帮助改邪归正;甚至农忙时节把小儿放在妈祖庙里让妈祖婆照看,小儿不啼不闹,大人尽管放心下地劳作。台湾北港朝天宫有一则“孝子钉”的故事刻在石头上,说是清代道光年间,有一肖姓泉州男子,父亲早年去台湾谋生,久无音信,便随母渡海寻亲,不意途中遇台风母子失散,幸被渔夫救起。为了寻找父母,特地到朝天宫许下宏愿,取一枚铁钉,表示妈祖如能保佑寻得双亲,钉子当能打入坚石,结果钉子真的钉进石头,从此走遍全台,终于一家三口喜获团圆。平时只说板上钉钉子,谁见过石头上钉钉子。一百多年过去了,至今凡去朝天宫的信众都要到“孝子钉”前感叹瞻仰一番。蒋经国先生生前曾十一次造访朝天宫,每次都到“孝子钉”前席地而坐,抚钉思亲,表达对祖宗慎终追远之情。笔者参访朝天宫时,在“孝子钉”前久久徘徊,心想台湾民众对骨肉离散存有切肤之痛,“孝子钉”的意义不在肖姓一家的命运遭际,而是更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追求和谐安定生活的愿望。台湾社会对妈祖发自内心的崇拜令人动容感佩,这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信仰,而是更深刻地反映台湾民众与祖国大陆民众共同的民族情结。

      保四方平安

      从行为学的角度观察,人类自从有了思维和语言能力,每一个言行举止都程度不同地具有或明或暗的某种目的性。考察妈祖信仰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妈祖羽化升天湄洲肇建第一座妈祖庙(祖庙)开始,在妈祖故乡莆田的贤良港、圣墩、白湖、枫亭、莆禧、吉了、平海等地陆续建起妈祖宫庙,并逐渐向福建沿海的泉州、长乐、霞浦以及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山东、辽宁、港澳台各地延伸以至覆盖全国,辐射东南亚、日本及世界各地。人们不禁要问,这么多地方盖妈祖庙,而且越盖越多,个中原因究竟是什么,换言之,建庙的目的是什么?纵览古今记述,遍访各地信众,答案既抽象又现实,抽象的是,建庙拜妈祖,会得到妈祖的保佑。现实的是,各个妈祖庙都有许多代代相传关于妈祖保平安的灵验事例。这里面当然有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据天妃显圣录记载的“枯槎显圣”、“铜炉溯流”、“托梦建庙”几则传说,开始的时候人们并不了解妈祖,是妈祖以托梦的形式告知某地民众,只要建了庙有了香火,才好降临保佑大家。建庙以后,果然如梦所示,遇到危难都能得到妈祖庇佑。消息传开后,各地纷纷仿效,最后当然是庙盖到哪里,妈祖神灵就到哪里。宋高宗时代的大学者洪迈先后在福州、泉州任职为官,他以治学严谨、精于考证、著作宏富而闻名后世,他在宏篇巨著《夷坚志》里记述了一个很生动的故事:有个叫郑立之的福州客商从广东番禺回来路过湄洲湾莆禧海面时,遇到六艘海盗船,危急之时,一位船员告诉他快求崇福夫人妈祖相助,当时莆禧建有崇福夫人庙,妈祖果然显灵,海上突降大雾,对面人船莫辨,雾散之时,贼船早已不知去向。这些故事传开后,在海上捕鱼和航运的船只都在船上供奉妈祖神象,遇有不测,就告求于妈祖,无不灵验。海上如此,陆地也屡试不爽。比如,莆田县尹合家染病不起,妈祖以符咒和九节菖蒲使之“病者立瘥”。莆田泉州一带大旱缺粮,百姓饥饿难耐,妈祖马上从海上调集广东粮船靠岸售粮。瓯闽暴雨成灾,妈祖上奏天庭,使之“扶桑破晓,旸谷春生”,秋粮获得丰收,浙江钱塘江堤坝崩溃,妈祖大显神通,协助修固大堤。江苏太仓刘家港开洋七百八十只粮船途遇大风,“波撼星辰,桅樯飘荡”,妈祖全力救护,使之安全到达塘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保护四境民众免受妖魔盗贼所害,妈祖先后收伏剪除了千里眼、顺风耳、高里鬼、晏公以及大奚寇、周六四、陈长五等邪恶势力。妈祖亲民爱民的神功伟绩遍及四海,受到全世界亿万信众的敬仰崇拜,这是民心所向,顺理成章的事。

      造千秋福祉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历来是有良知有作为官员的信条,凡是真这么做了,就会得到群众由衷的感激和拥戴。李冰在成都平原修了一道都江堰,至今两千多年过去了,人们仍在怀念他。妈祖作为一个年轻女子,身上无官,手中无权,但香火鼎盛却远在李冰之上,这是为什么?因为她有一颗亲民爱民之心,不仅生前大量做好事善事,身后更是泽施四海,惠及千秋。清代学者丘人龙在为僧照乘版本《天妃显圣录》作序时写道:“神之功用大矣哉!然江河之中济人利物,御灾捍患,上有功于国,下有德于民,则天妃之英灵为最著。”《显圣录》辑录宋以降天妃显圣故事凡五十七例,其中化草救商、菜甲天成、祷雨济民、断桥观风、圣泉救疫等都是直接为民造福的佳话。正因为这样,妈祖在平民百姓中间有巨大的亲和力和感召力,不仅为广大群众膜拜,也为历代文人墨客青睐,进而为官员推崇,终于获得了历代朝廷帝王多达几十次的褒封,从夫人而妃而后,直至无以复加的“天上圣母”。值得一提的是,千百年来,朝廷权贵对宗教信仰在认同态度上经常发生变化,但对妈祖几乎是一致肯定的。宋代之后,被认为是外族入主中原的元代和清代,对妈祖的封典却比汉族统治时期的明代更多更高,其中不泛“庇民显佑”、“弘仁普济”、“福佑群生”、“泽覃海宇”、“靖洋锡祉”、“恩周德溥”等赞颂之词,这些宣扬妈祖恤民利民的封号,并非心血来潮或一时之兴,而是严格按照当时体制机制自下而上奏达天庭的。否则,历代英雄贤达志士仁人多不胜数,为何单单对渔家女儿妈祖厚爱有加,这说明封建王朝褒扬妈祖是为了顺从民意争取民心。

      妈祖亲民爱民的功迹,不仅得到朝廷的褒掖,更得到社会的广泛颂扬,从某种意义上说,民间对妈祖的称颂,一点也不比朝廷的封号逊色。随着社会发展,如今妈祖被公认为平安女神、海洋女神、和平女神。在新的历史时期,妈祖的地位作用有了全新的演绎。福建连城璧洲天后宫董事长林晋浩,当年他母亲婚后一直未孕,祖母到妈祖庙许愿,如能生个孙子,就认妈祖为母,他母亲果然得孕,但生下后母亲因产后风身体极度虚弱,无奶喂养孩子,小晋浩瘦得皮包骨头。祖母又到妈祖庙为自己求奶,回去炖猪脚吃过几回,年过六旬的祖母居然有了奶水,林晋浩就这样活下来了,至今全村人都说他是吃祖母奶水长大的。现在他退休了,说自己和妈祖有母子情份,一心一意做妈祖文化工作。这只是一个家庭的例子。更值得大书特书的是,在海峡两岸骨肉分离几十年、亲人翘首盼三通而迟迟未通的情况下,是妈祖慈航普渡,首先开启了两岸民众交流的先河,台湾信众回湄洲祖庙谒祖进香势不可挡,祖庙妈祖金身巡台引发空前轰动,一次又一次两岸妈祖文化交流营造了祥和亲和的气氛,“同谒妈祖、共享平安”,是妈祖带给两岸炎黄子孙最大的福祉。如果说当年的乒乓外交打破了中美两国关系的坚冰,那么妈祖文化的两岸民间交流,无疑是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篇章的神来之笔。当前全世界数以万计的妈祖宫庙,数以亿计的妈祖信众,搭起了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之间友好友谊的桥梁,更是造就和谐和平世界的千古福祉。(文/郑世雄)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