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化>鹿港天后宫妈祖信仰及其文化

    鹿港天后宫妈祖信仰及其文化

      鹿港街区内有三座妈祖庙,分别是合港性质的旧祖宫、官庙性质的敕建天后宫及人群庙性质的兴安宫。鹿港妈祖庙的密度堪称台湾之冠,亦说明妈祖为民间信仰的主要神祇之一。

      鹿港兴安宫由兴化府人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移垦来鹿港时兴建,早年由兴化人奉祀,为“人群庙”,目前指定为「县定古迹」(原第三级古迹)。

      它是鹿港主要的妈祖信仰庙宇,早年称为“圣母宫”,

      俗称“旧祖宫”。乾隆五十二年(1787)大学士福康安以官帑于鹿港海墘另兴建妈祖庙,此为官方所敕建的天后宫,俗称“新祖宫”。

      一、历史沿革

      (一)创建与迁建

      有关鹿港天后宫(旧祖宫)的创建年代,目前有许多不同的说法。相传鹿港天后宫原庙位于现址北侧,古地名“船仔头”附近(今北头三条巷内)。由鹿港天后宫现存嘉庆二十一年(1816)《重修鹿溪圣母宫》碑记得知:“…圣母宫…顾自创建迄今,百有余年…”,但年代仍不确切。

      《彰化县志》卷五祀典志记载:“天后圣母庙…一在鹿港北头,乾隆初士民公建,岁往湄洲进香,庙内有御赐神昭海表匾”,县志亦以乾隆年间为鹿港天后宫的兴建庙宇年代。而鹿港国中退休教师叶大沛认为,雍正四年(1726)施世榜购得陈拱原请垦塭地一所,东至山、西至海墘、南至鹿仔港大车路、北至草港,并向马芝遴社番社首阿嘓等买断地权,日后献地扩建天后宫为信仰中心,故当以“乾隆初年”建庙较为合理。

      然而,1920年《寺庙台帐》〈旧祖宫〉一文中记载,鹿港天后宫于雍正三年(1725)建庙。而1928年鹿港文人罗君蓝为天后宫重修所撰的序文提到:“鹿港圣母之宝像,乃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施靖海将军之戎幕僚蓝理,同湄洲之僧恭请而来,俾鹿崇祀,至雍正三年(1725)始建此天后宫焉”。许雪姬认为较为可信的年代应该不晚于康煕二十二年(1683),而今现址的妈祖庙,应为雍正三年(1725)迁建。由于施世榜献地迁建妈祖庙于现址处,地方人士为感念施世榜的善举,在天后宫右厢廊内供奉施世榜的长生禄位。

      (二)嘉庆年间重修(1814—1815年)

      嘉庆十九年(1814),旧祖宫庙宇倾颓,屋椽墙垣剥落,泉、厦等八郊及地方士绅、船户铺户相继响应,捐资准备重修旧祖宫,并由日茂行林文浚及太学生施士简担任总理,鸠工庀材,负责重修事宜。重修经费由泉郊金长顺、厦郊金振顺管理,自嘉庆十九年季秋(9月)开工,嘉庆二十年(1815)季春(3月)完工。重修后“耳目一新,圣像翼翼,神光焕也,丹漆煌煌,楹桷灿也,眼盖远也”。此次重修共募集六千四百七十九圆,花费三千五百八十八圆,并提拨部份经费重新修缮地藏王庙及新建大众爷庙(大将爷庙)。鹿港旧祖宫、地藏王庙及大众爷庙均是合港庙宇,所以由泉、厦等八郊捐资修建。

      嘉庆二十一年(1816)地方士绅将此次重修的始末,镌刻“重修鹿溪圣母宫碑记”。碑文载有鹿港八郊的名称,分别为泉郊、厦郊、南郊、油郊、布郊、染郊、糖郊、郊,是目前文献上出现八郊名称最早的史料。

      鹿港天后宫在清嘉庆中叶以后,相继组织妈祖会。嘉庆二十年(1815)天后宫重修完成,嘉庆二十二年(1817)天后宫总理日茂行林文浚与太学生施士简率八郊人士组团至湄洲祖庙谒祖进香,回銮时由泉州街黄姓人士替妈祖扛抬凤辇,由于天后宫进香的妈祖为“二妈”,黄姓人士遂组织二妈会,并在泉州前街(今民生路与泉州街口)成立二妈会馆;而鹿港第一大姓施姓人士亦请匠师雕刻妈祖圣像,组织大妈会,此尊妈祖称为“庆大妈”;牛墟头许姓人士组织三妈会;郊(杂货店)人士组织四妈会,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均请妈祖神像至天后宫举行爻炉主的仪式;米商则组织五妈会;陈姓及其它人士则组织六妈会。

      (三)同治年间重修(1870—1874年)

      同治八年(1869)庙貌又呈现倾颓,墙垣剥落,鹿港同知孙寿铭及举人蔡德芳召集郊商士民倡议,准备重新修护鹿港旧祖宫,得到船户、铺户的响应捐款,共募得三千七百五十九余两(约5370圆)。重修工程于同治九年(1870)孟春开始,为扩大庙宇的格局,将庙地往北移八尺(约240公分),庙宇面宽增加三尺(约90公分),庙门依旧向西面对着海洋。

      此次重修将旧庙全部拆除重建,由总理职员施琼琪负责鸠工庀材;泉郊训导林清源及职员黄钟钿、张德超与诸董事负责收取民众捐资修庙的经费,并由鹿港理番同知署里的职员吴梅江向出入港口的船只收取税金;施谦利、黄锦源管理庙方帐务。工程历经四年余,同治十三年(1874)孟冬(10月)完成天后宫的重修。重修后,庙貌焕然一新,当时邀请泉州“西来园”连来匠师,雕塑妈祖圣像、千里眼与顺风耳,供奉于庙中。

      重修后的天后宫为三落二院的格局,正殿供奉妈祖,后殿为玉皇大帝殿。前殿的格局为三开间重檐硬山式造型,正殿前檐柱已有一对龙柱作品,禅房及厢房数间亦一并重修。天后宫并在港口的堤岸上设置灯火,引导往来船只通行,使船只不致迷航。当时发起重修的举人蔡德芳于同治十三年(1874)进士及第,更留下美谈。

      (四)日治时期

      1913年,鹿港天后宫执事者自泉州聘请木雕匠师连来之子连咏川,来到鹿港修缮天后宫正殿妈祖圣像,并新雕刻大、小妈祖神像共计三十三尊。此次得到各界的捐款金额为一千六百八十六圆,庙宇的屋顶也做局部的修缮。1915年,鹿港天后宫请匠师施做三川殿外两侧的八字墙,由当时鹿港有名的泥水师傅“圆仔炎师”(蔡添炎)施做。由于台湾多雨,且天后宫座向朝西而多日晒,遂在三川殿前增建一座屋顶,防止建筑物受风吹日晒雨淋。

      1917年六月,台中的商家为了刺激景气,由台中区区长林耀亭出面发起宴请中南部妈祖庙,到台中举行妈祖宴会,受邀的有鹿港天后宫、北港朝天宫、梧栖朝元宫、彰化南瑶宫、旱溪乐成宫。同年十月再度恭请到台中万春宫祭妈祖,除了上述妈祖庙外,另邀请新港奉天宫,共有七座妈祖庙参与此次盛会,故又称“七妈会”。

      (五)昭和年间重修(1927—1936年)

      1922年,鹿港士绅施性瑟率领天后宫成员至湄州祖庙进香谒祖,还当聘请摄影师随同,为天后宫留下数张珍贵的照片。进香回銮后,地方人士遂倡议重修鹿港天后宫,由当时天后宫管理人泉合利王君年,召集鹿港街内三十位保正(相当于今日的里长)开会讨论,并邀请鹿港籍士绅辜显荣担任重修总理。然而,重修天后宫的发起人王君年却于同年十月二十九日往生,重修事宜因而暂停。

      1926年十一月十日,由当时天后宫管理人郭振英等二十余人,联名向台中州申请:“鹿港天后宫改筑募款许可”,列明改筑预算三万元外,并附上改筑的图面,有正殿平面图、正面图、阶面图及侧面图,1927年六月七日由当时台中州知事三浦碌郎颁“中警第9258号发放许可寄附”,天后宫始获得许可改筑。

      于是,地方士绅成立“鹿港天后宫改筑总代”,由辜显荣、陈懐澄、陈培尧、郭振英、黄礼永、蔡敦波、王舜年、黄则骞等九十六位人士组成。此次的改筑经费先由辜显荣出资三万元、泉合利出资三千元及各界捐资重修。天后宫由正殿开始重修,正殿神像暂时移至三川殿供奉,时值鹿港龙山寺于1927年重塑观音神像,并供奉于护龙,故鹿港有一句俚谚:“龙山寺观音妈企护龙,妈祖企拜亭”的源由。

      1927年由大木匠师海桐师及木成师备料,1930年即遇上世界经济萧条,天后宫的重修工程因经费拮据而停工,停工数年后(约2—3年)才再开始未续工程。三川殿于1933年开始重修,至1936年完成。此次基本上已将正殿及三川殿全部拆除重建;惟后殿并未重修,仍为供奉玉皇大帝的凌霄宝殿。

      此次重修前殿、正殿及两廊,为了垫高庙宇的地基,乃取自今香客大楼处的土石,日后该处形成一鱼池。后来水池填平,日治时期成为渔业组合办公室及国语(日语)讲习所;光复后改为盐场办公室,上世纪七十、八十年代改为停车场,1994年兴建香客大楼。

      (六)战后重修

      1945年,鹿港天后宫后殿遭受盟军轰炸,后殿受损,玉皇大帝、三官大帝等神像先移至正殿内供奉。1954年,由天后宫管理人陈培尧至彰化县政府办理寺庙登记,将天后宫的创建年代登记为明万历十九年(1591),实并未有史料可佐证。1955年天后宫成立“鹿港天后宫改进委员会”。1958年,成立“鹿港天后宫管理委员会筹备会”由士绅黄秋担任筹备会主任委员。1964年十二月二十日,成立“鹿港天后宫管理委员会”,第一任主任委员由李丕显担任。

      1954起重新髹漆三川殿,由旅居日本多年的鹿侨郭栋捐资,重新彩绘三川殿门神,并聘请鹿港彩绘世家郭新林匠师施做。天后宫三川殿内的彩绘从1955年至1958年施做,由郭新林及柯焕章二位彩绘大师为天后宫留下精彩的作品。

      1959年适逢妈祖诞辰一千周年,是年农历三月初五鹿港举行盛大的绕境活动。由于1927年重修天后宫时,后殿并未修缮,1959年乃由地方人士发起重建后殿,天后宫遂筹组“玉皇殿兴建委员会”,并由县议员庄金源担任主任委员,吴孟津担任总干事。后殿由县政府吕锦辉课长帮忙设计为二层楼钢筋混凝土建筑,二楼的玉皇殿为四面有走马廊的形式,但后来除了一楼依设计书图外,二楼则兴建为今日的庙貌。

      后殿在1959年五月十三日动工,由彰化县长陈锡卿主持奠基开工仪式,后殿工程由鹿港大木匠师水龙师(施水龙)及海师(施义海)担任,历时一年余,1961年农历正月初六完成砌基竖梁,同年十一月六日首期工程告竣,并举行神明安座入火仪式。此时后殿二楼为三开间建筑,1964年由大木匠师施坤玉扩建成五开间,并将二楼的平台向外伸展成为今日的庙貌,完成后殿大木作工程,后殿部份的雕刻及彩绘直至1971年八月始全部完成。

      1959年,八七水灾造成鹿港部分灾情,原寻常小学校(日本小学校,今电力公司后方部份民宅及老人文康中心等地)的军营遭水灾冲毁,军队遂向天后宫借用左厢房当做厨房,而厢房后方堆放有数块匾额,遂由天后宫委员吴孟津将其一一清点,整理出数块清代官方所献木匾,修缮后悬挂庙内,使文物得以保存。

      1964年,天后宫委请台南剪粘匠师叶鬃及叶进益施做正殿、三川殿屋顶上的剪粘,只可惜此部分的作品在日后屋顶重修时,已遭毁损。1970年天后宫三川殿前步口由和美陈颖派重新上彩绘及贴金帛,两旁八卦门上的门板除彩绘外,并请鹿港名书法家王汉英挥毫。八卦门板上的彩绘及书法因受风吹日晒,目前已严重剥落,亟需妥善维护。

      1973年,由“同安寮厦十二庄”信士新建天后宫庙前牌楼。牌楼由鹿港大木匠师施坤玉设计,后由施金钟施做。屋顶上的斗栱及梁柱是以水泥建造而成,燕尾式的庙宇飞檐起翘,曲线流畅。牌楼梁柱原为朱红色,2003年改漆为鎏金色,更显得庄严肃穆。

      鹿港天后宫于1985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经“内政部”公告为国家第三级古迹(县定古迹)。1989年成立妈祖文物馆,展示天后宫妈祖文物;1996年天后宫香客大楼落成,更带动鹿港的观光人潮。近年来天后宫部分梁柱受虫蛀腐朽,已由文建会积极规划,准备修缮,以期保存天后宫的文化资产。

      二、神像艺术

      天后宫主祀的神像为天上圣母——妈祖,1920年《寺庙台帐》记载:“正殿内有镇殿妈(木像二尊)、大妈(木像二尊)、二妈(木像三尊)、三妈(木像五尊)、四妈(木像二尊)、五妈(木像二尊)、六妈(木像二尊),从祀千里眼、顺风耳、宫娥女婢。后殿供奉玉皇大帝、张天师、玄天上帝与三官大帝,配祀观音菩萨、水仙尊王与地藏王菩萨、释迦(铜像)”,上述为日治时期天后宫所供奉的神明。

      天后宫正殿内有数十尊妈祖神像,有湄洲妈、镇殿妈、二殿妈、船头妈、进香妈等。除了供奉在妈祖庙的神尊外,尚有泉郊妈祖、郊妈祖、厦十二庄古大妈、枋桥头七十二庄等妈祖会组织,分别叙述之。

      (一)镇殿妈

      正殿神龛内,最大尊的妈祖圣像,为昭和年间天后宫重修时土塑的“镇殿妈祖”。据说此神像与台南大天后宫正殿神像风格相似,应为同一派匠师的作品。

      鹿港天后宫正殿两旁,有两组千里眼与顺风耳神像,分别位于正殿神龛前及前步口两侧拱门旁,据系泉州匠师连咏川雕塑。千里眼执戟,顺风耳持钺,其青面獠牙的造型,有着驱邪止煞的意味。上世纪六十年代曾再请鹿港匠师余镇江重新髹漆整修。

      (二)镇殿二妈

      正殿神龛内第二尊妈祖,为同治年间重修天后宫时的镇殿妈,此尊妈祖为软身的造型,同治年间请泉州“西来园”雕刻师傅连来雕塑。昭和年间鹿港天后宫重修,由于正殿规模宏伟,所以重塑土塑正殿妈祖神像,,软身的正殿妈则改称“镇殿二妈”。

      (三)湄洲开基二妈

      1928年,鹿港文人罗君蓝为天后宫重修所撰的序文提到:「鹿港圣母之宝像,乃是康熙二十二年施靖海将军之戎幕僚蓝理,同湄洲之僧恭请而来,俾鹿崇祀,至雍正三年始建此天后宫焉」,说明了鹿港天后宫在雍正三年(1725)迁建于现址,湄洲祖庙开基二妈则为施琅将军的幕僚蓝理恭请来台,并将湄洲妈祖的神祇留在鹿港崇祀。

      湄洲妈祖手持如意,造型端庄素雅,为泉州风格的神像雕塑,本世纪初由鹿港龙山银楼郑应谐以金饰重新打造妈祖凤冠,但仍不失开基二妈古朴的造型。因香火鼎盛,香烟袅袅,圣像熏染成黑色,故又称「黑面妈」。

      正殿神龛最前方的妈祖神像,即为湄州开基妈祖之二妈,每年农历大年初一子时,天后宫会将此尊妈祖从小神龛内请至正殿神龛前方,供信众膜拜,待端午节过后,再择吉请回神龛供奉。

      (四)进香妈

      天后宫曾在清末至大陆进香时,所供奉的湄洲开基二妈圣像,险被大陆祖庙人员所留置。1922年,天后宫委员施性瑟率领信士前往祖庙进香时,遂请泉州雕刻师“西来园”连来之子连咏川,仿湄洲开基二妈的圣像重塑一尊,并以此尊神像一同前往大陆进香,所以此尊妈祖称为“进香妈”。“进香妈”神像平时供奉于正殿神龛正前方,农历大年初一子时,天后宫恭请湄洲妈祖安座于正殿神龛时,才将“进香妈”暂时移至神房内。

      (五)古大妈

      相传,道光十一年(1831),鹿港近郊“同安寮厦十二庄”发生旱灾,十二庄民至鹿港天后宫恭请妈祖至各村庄祭祀,祈求妈祖庇佑丰收。“厦十二庄”所请的妈祖称为“古大妈”,由于能保佑作物丰收,所以地方人士又称此尊妈祖为“好收妈”。此尊圣像一直为厦十二庄所恭请的神祇,1996年厦十二庄信士与鹿港天后宫协调,改恭请“进香妈”圣像,作为厦十二庄迓妈祖的神祇,直至今日。

      (六)船头妈

      早年,先民渡海来台开垦,均在船上供奉妈祖神像,保佑航海平安,因而将此妈祖称为“船头妈”。“船头妈”为鹿港后宅施姓族人早年随船供奉的妈祖,只有八吋高。近年来后宅润泽宫举行拜斗科仪时,均至天后宫迎请此尊“船头妈”驻驾。

      三、妈祖会组织

      鹿港天后宫在清嘉庆中叶以后,相继组织妈祖会。嘉庆二十年(1815)天后宫重修完成,嘉庆二十二年(1817)天后宫总理日茂行林文浚与太学生施士简率八郊人士,组团至湄洲祖庙谒祖进香,回銮时由鹿港泉州街黄姓人士,替妈祖扛抬凤辇,由于天后宫进香的妈祖为“二妈”,黄姓人士遂组织“二妈会”,并在泉州前街(今民生路与泉州街口今日安安幼儿园位置)成立二妈会馆。

      鹿港第一大姓施姓人士,亦请匠师雕刻妈祖圣像,组织“大妈会”,此尊妈祖称为“庆大妈”;牛墟头许姓人士组织“三妈会”;郊(杂货商)人士组织“四妈会”,米商则组织“五妈会”;陈姓及其它人士则组织“六妈会”。

      日治时期鹿港天后宫六妈会的负责人分别为:大妈会施性瑟,二妈会黄秀实,三妈会先欧阳荣心,后欧阳辉煌,四妈会商庆源许读,五妈会米商郭振英,六妈会陈培尧。

      (一)泉郊金长顺妈祖会

      泉郊金长顺妈祖会约在乾隆中叶,由鹿港泉郊贸易商组成。泉郊会馆主祀妈祖,配祀关公,从祀千里眼、顺风耳、宫娥、女婢、关平、周仓等。泉郊为鹿港最大的郊商组织,日治时期泉郊金长顺妈祖会的管理人为泉合利商号王君年,目前泉郊会馆位于中山路二百三十三号。

      泉郊妈祖神像前的千里眼与顺风耳神尊,为戴官帽穿官鞋的造型,颇为特殊。在鹿港,此种造型可见于官建的妈祖庙—新祖宫及合德堂。

      (二)郊妈祖会

      鹿港郊金长益妈祖会创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金”为吉祥、财源滚滚之意。据寺庙台帐指出:“郊妈祖会……,由鹿港街鹿港杂货卸卖业者所组成,主神天上圣母木雕神像二尊,千里眼顺风耳各二尊”。1937年,因战乱,神像一直供奉在中山路源合号商家内。光复后,长源行施琼琚整合“郊四妈会”,订定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恭请妈祖回銮,并于天后宫正殿内卜筶选炉主。1992年增设副炉及副炉妈祖圣像,由施锦川、施建胜等捐献。

      (三)布郊金振万妈祖会

      布郊金振万妈祖会创建于乾隆中叶,由鹿港布商所组成,初创时仅八户商人参与,供奉天上圣母,从祀宫娥、女婢,每年正月初九、三月二十三日妈祖生及九月九日妈祖飞升皆有庆典仪式。

      (四)南郊金进益妈祖会

      南郊金进益妈祖会由鹿港鱼脯商店组成,日治时期会员仅五人。南郊妈祖会亦采炉主制,共有天上圣母妈祖像二尊,千里眼、顺风耳各二尊。日治时期未持续卜筶选炉主,目前南郊妈祖供奉在鹿港的民家。

      四、枋桥头七十二庄联庄组织与同安寮十二庄的妈祖信仰

      (一)枋桥头七十二庄联庄组织

      彰化平原境内的客家人一自诸罗(嘉义)北上,于康熙年间入垦武西保湳港一带。一自鹿港登陆,约于康熙末年至乾隆初年间,并于乾隆二年(1737)于鹿港兴建三山国王庙,而后其族群陆续迁往埔心一带开垦。

      清康熙年间,漳州移民亦入垦彰化平原,福建漳州萧姓族人相继于大武郡溪流域开垦,大武郡溪的东边称为武东保(原旧社地区,今社头乡一带),西边为武西保(原小红毛社、大红毛社,今永靖、埔心一带),乾隆二十年(1755)以前,此地逐渐形成武东、武西保八个庄头七十二庄聚落。

      枋桥头七十二庄联庄组织最迟应于嘉庆三年(1798)即已成形,目前枋桥头天门宫内有一块嘉庆三年「海国安澜」匾。但至道光年间地方士绅始招募七十二庄弟子于枋桥头街建庙,称为「枋桥头天门宫」,并由八个庄头(聚落)各自雕一尊妈祖神像,供奉于枋桥头天门宫内,各庄头遇有庆典时,则各自恭请妈祖回庄祭祀,事后再请回枋桥头天门宫。

      枋桥头七十二庄是一个超越族群、聚落、地域的联庄组织,漳州人以天门宫为代表,福佬客以永安宫为代表,透过对妈祖的祭祀,将不同祖籍的人群组织起来。武东、武西保八庄头七十二庄范围为今日社头、永靖、员林、埔心与田中的部份地区。

      1963年,枋桥头七十二庄因完成枋桥头天门宫重修,举行祈安庆成、谢土仪式。

      枋桥头七十二庄每隔十二年至鹿港天后宫(旧祖宫)谒祖进香,每次连续三年,进香时程均为农历三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夜宿鹿港,翌日回銮。战后,曾于1965、1966、1967年、1979、1980、1981年,至鹿港天后宫进香;而后改为每十年进香,连续三年,因此1991、1992、1993年及2001、2002、2003年均为进香之年。

      枋穚头七十二庄为漳、粤籍族群的联庄组织,李国祁认为“遵奉妈祖为共同神明的形成,可视为台湾社会消除旧有的移垦原籍地域观念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以永靖永安宫三山国王为信仰中心的粤籍族群,与以社头一带以玄天上帝等不同的神明信仰的漳州籍族群,逐渐靠以妈祖信仰的方式整合起来,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

      (二)同安寮十二庄迓妈祖

      在鹿港郊区的北方、东方、南方有三个联庄的组织,分别为顶十二庄(今海埔厝、洋仔厝等村庄)、中十二庄(即许厝埔一带)及厦十二庄(今埔盐、福兴乡一带)。早年,此三个联庄组织均至鹿港天后宫恭请妈祖,到村庄内绕境祈福,目前“厦十二庄”每年仍至天后宫“迓妈祖”。

      “厦十二庄”分别为同安村、卢厝、新兴村、大有村、西湖村、番同埔、牛埔厝、仑雅脚、浮景村、番社村、社尾村、西势庄等十二个聚落,由于居民多为同安人,故又称“同安寮十二庄”。

      目前“同安寮十二庄”每年皆至鹿港天后宫进香的庙宇有仑雅脚圣和宫池府千岁、同安寮福安宫池府千岁、社尾村天上圣母、埔盐卢厝天上圣母、顶西势仁和宫朱府二王爷、浮景庄朱李池三千岁、同安寮新兴村仁和宫马府大二使公、埔盐大有村慈贤宫天上圣母、粿店仔安和宫丁府千岁、番同埔丘府千岁、西湖村西德宫清水祖师五六府千岁、同安寮西势村皇圣宫天上圣母、下西势保安宫玄天上帝、牛埔、番社等庙宇。

      五、结语

      鹿港是清代台湾第二个正式的官方设立港口。昔日,中部地区与泉州、厦门通商的船只,均需由鹿港进出,鹿港天后宫的妈祖信仰随之遍布全台。由天后宫分香的子庙亦有数百座之多,若再加上信徒自鹿港天后宫迎请妈祖神像者,已有上千尊分香妈祖,而每年自正月至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辰期间,各分香子庙皆回銮鹿港天后宫刈香,祈求保佑。民间交流藉由共同信仰来联系。

      一、由区域性庙宇迈向全台

      所谓鹿港合港庙,即鹿港街区不分地域、角头、族群皆受民众祭祀的庙宇。鹿港天后宫即为合港庙之一。昔日,鹿港天后宫的妈祖信仰属于地区性的妈祖庙宇,由于八郊商户的捐资,在嘉庆十九年(1814)大规模重修,当时募款的金额是重修庙宇金额的一倍,说明了鹿港天后宫在鹿港人心中的地位。

      日治时期,为振兴不景气的商业,台湾各地妈祖庙纷纷举行妈祖宴。最著名的是1917年台中万春宫邀请中南部妈祖至台中举行宴会,邀请鹿港天后宫、北港朝天宫、旱溪乐成宫、梧栖朝元宫、彰化南瑶宫、新港奉天宫的七尊妈祖,因而称此次的宴会为“七妈会”。当时,台湾各地的迎神赛会活动特别盛行,各地庙宇藉由邀请台湾知名的妈祖参与庙会,不但提升主办庙宇的知名度,亦促进地方产业的发展,此时鹿港天后宫陆续受邀至大稻埕慈圣宫、万华、斗六妈祖庙、屏东慈凤宫等,参加宴妈祖与妈祖绕境活动,把鹿港妈祖推向全台。

      二、湄洲祖庙进香奠定鹿港天后宫在台湾尊崇的地位

      日据时期,日人并未阻挠进香活动。1916年,鹿港天后宫在船头行泉合利王君年的率领下,前往湄洲谒祖进香。此次进香回銮时,有远自台南的信士,组团前来鹿港参拜,各地庙宇皆出动神舆出迎,可见湄洲谒祖进香受到的重视。

      1922年,鹿港天后宫由总理施性瑟率领再度往湄洲祖庙进香。此次仿雕一尊与湄洲妈祖相仿的神像前往湄洲,称为“进香妈”。

      鹿港天后宫的妈祖神像,供奉于湄洲祖庙正殿,湄洲祖庙并赠湄洲天上圣母宝玺及圣母大符一帧。当时总理施性瑟聘请摄影师,于湄洲祖庙拍摄数十张精美的照片,影像存放于鹿港天后宫内。

      鹿港天后宫在经数次的湄洲祖庙进香与受邀至台湾各地参与宴妈祖的盛会,更将鹿港妈祖庙的名气推向全台,尤其是湄洲开基妈祖神尊的盛名,更受全台信士的虔诚信仰,奠定鹿港天后宫妈祖在全台湾尊崇的地位。

      三、两项庆千年活动提升影响

      1959年是妈祖诞辰一千周年,鹿港天后宫举行绕境活动,全鹿港的王爷庙及俥头皆出动,当时鹿港共有四十座庙宇参与。前一年妈祖庙即进行全面性的彩绘,并促成鹿港庙宇与信众的重视与团结,而于1961年进行后殿的重建。

      而1987年农历9月9日是妈祖飞升一千周年纪念,由于鹿港天后宫的庙务蒸蒸日上,进香者也日益增加,由鹿港天后宫邀请全台各地妈祖圣像移驾至鹿港,由信士以传统的古礼,举行「宴妈祖」盛会,自10月25日至31日为期一周。来自全省二百余尊的妈祖齐聚天后宫,并将鹿港中山路老街封街,宴桌排满信徒提供的牲礼与艺品,绵延长达一公里余。

      四、尽心尽力再造辉煌

      鹿港天后宫在长达三百余年的历史中,从昔日的八郊商贾到今日的管理委员会,都尽心尽力地为妈祖庙的庙务推动付出,近年从急难救助、灾害受难者捐助等慈善事业,都是彰显妈祖慈悲为怀的大爱。

      台湾有一句俚语:“三月疯妈祖”,亦指三月二十三日是妈祖诞辰之日,三月份各地皆有妈祖的庆典与进香活动。鹿港天后宫每年大年初一子时,由庙方恭请湄洲开基二妈至正殿视事,揭开妈祖庆典活动的序幕。自此,鹿港天后宫开始长达近三个月的进香期,天后宫分灵的妈祖均在此时回銮进香,目前,每年有超过四千个单位(庙宇或私人)前来鹿港天后宫进香,间接地活络了鹿港的地方产业,也带动鹿港的文化观光。(文/陈仕贤)

      参考文献

      (一)书目

      1、周玺,《彰化县志》(台湾文献丛刊,台湾省政府)

      2、《寺庙台帐  鹿港天后宫》,台帐番号十八。

      3、汉文版台湾日日新报(日治时期)。

      4、陈仕贤总编,《鹿港天后宫志》(鹿港镇:鹿港天后宫管理委员会,2004年12月)

      5、陈仕贤,《宝殿篆烟  鹿港天后宫》(鹿港镇:鹿水文史工作室,2003年10月)

      6、增田福太郎著,黄有兴译,《台湾宗教论集》(台湾省文献委员会,2001年9月)

      7、袁颖生,《台湾光复前货币史述》(台湾省文献会出版,2001年12月)

      8、汉宝德,《鹿港古风貌之研究》,(鹿港镇,鹿港文物维护地方发展促进委员会,1978年)

      9、谢宗荣、李秀娥,《敕建天后宫志》,(鹿港镇,新祖宫管理委员会,2001年)

      10、林美容,《妈祖信仰与台湾社会》,(台北县,博扬文化,2006年3月)

      (二)论文

      1、谢瑞隆:〈聚落发展与其庙祀神明的信仰圈之变迁─以彰化县妈祖信仰来探讨〉,《彰化文献第十期》(彰化:彰化文化局,2007年12月)

      2、李国邢,〈清代台湾社会的转型〉,《台湾史迹源流研究会》。

      3、温振华,〈清代一个台湾乡村宗教组织的演变〉。

      4、施振民,〈祭祀圈与社会组织  彰化平原聚落发展模式的探讨〉,《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73。

      5,许嘉明,〈彰化平福佬客的地域组织〉,《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73。

      6、林美容,〈由祭祀圈到信仰圈  台湾民间社会的地域构成与发展〉,《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三)》。

      7、林美容,〈由祭祀圈来看草屯镇的地方组织〉,《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86。

      8、林美容,〈台湾区域性宗教组织的社会文化基础〉,《东方宗教研究第二期》。

      (本刊略有删节。作者系台湾彰化县文化资产学会理事长,财团法人鹿港文教基金会董事)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