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化>泉州天后宫

    泉州天后宫

      泉州天后宫又名天妃宫,位于泉州市区南门天后路一号,地处城南晋江之滨。始建于宋庆元二年(1196),为我国现存建筑规格较高、年代较早、规模较大的著名妈祖庙,亦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旧时的官府也常在此为出海商船举行祭海大典。

      天后宫正殿,占地面积635.5平方米,虽历经沧桑,但明清木构建筑至今依旧保存完好。它筑于台基座之上,高出地面1米,采用花岗岩石砌筑的须弥座。建筑结构比较特别,空间变化很丰富。门窗梁枋雀替,雕花精致细密,纹饰丰富多彩,既有几何图案,又有花卉水族、鸟兽人物,托木部位有凤凰戏牡丹,寿梁中作如意枋心。殿内油漆用朱地画“暖八仙”之一的钟离,及如意相间图案,其绿地雕彩西蕃莲及喜鹊登梅图案,有吉祥的象征;有的图案作异兽,寓意“益寿”。殿内浮雕,更是琳琅满目,八骏、八宝、复古鸟龙及各种花卉,表现水族鱼龙腾空翻浪,与百花争妍;又以福禄寿吉祥物作衬托,呈现仙家的非凡境界。

      殿顶筑九脊重檐四面落水的歇山式,正脊是天后殿至高点,两端五彩瓷型双龙戏珠,造型精美,光泽鲜艳。四岔脊头组合凤凰图案,对应大脊成龙凤呈祥,背面作人物故事,配以龙凤、麒麟、玄武、双虎,象征吉祥如意,庆贺长寿,为闽建筑艺术之一绝。东西两廊原置配神二十四司,现改为闽台关系史博物馆陈列室。寝殿又称后殿,殿前檐柱保存一对十六面青石雕的元代印度教寺石柱。柱上接木柱,刻有楹联“神功护海国,水德配乾坤”。建置于天后宫内的闽台关系史博物馆是反映祖国大陆与宝岛台湾历史上渊源关系的专题性博物馆,馆内收藏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和民俗文物。   (摩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泉州天后宫:涉台文物的保护模本

      坐落于著名侨乡、台胞重要祖籍地福建泉州古城里的泉州天后宫,堪称涉台文物的保护模本。由国务院台办、国家文物局、福建省政府共同主办的涉台文物保护工程启动仪式,今天特地择此举行,可见其地位非同一般。

      走进泉州天后宫,山门、戏台、天后殿、寝殿、梳妆楼等依次排列,两侧则有东西阙、东西廊、东西厢、东西凉亭等附属设施。这是海内外现存年代最久、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祭祀著名海神天后的宫庙,一九八八年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清时期,大量闽南人民移居台湾,把泉州的妈祖信仰也带到了台湾,并在那里建庙奉祀,使妈祖成为台湾地区最主要的民间神祗。建于明代天启四年的澎湖天后宫,现为台湾最古老的妈祖庙;到了清代,台湾各县市已普遍建立了天后宫。

      泉州天后宫文物保护管理处前副主任何振良告诉记者,由于天后宫的重要历史地位,自南宋庆元二年(一一九六)建宫至今,泉州天后宫已经先后进行十四次比较大的修缮和修建。如今,其规制完整,占地面积达七千二百多平方米。

      据何振良介绍,十四次的修建中,清朝以前有七次,包括对整个宫殿的重修和扩建,并增建寝殿;一九八四年至今也有七次,包括重修山门、东西凉亭、寝殿、梳妆楼及重建西厢房等,其中大部分是由台湾信徒捐资修建的。

      泉州天后宫以弘扬妈祖文化为核心,先后数次组织和参与访问团体赴台进行文物展览与交流,在泉台文化交流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二00二年七月,泉州天后宫妈祖金身神像巡游台湾澎湖县,被誉为“创世纪的宗教盛事”。泉州天后宫还曾连续举办两届澎湖“乞龟”民俗活动,接待了众多前来谒祖进香的台湾信徒。

      据了解,泉州天后宫修复二十年来,前来寻根谒祖和进香的台胞络绎不绝,从泉州天后宫请走了妈祖神像数百尊。澎湖天后宫、彰化鹿港天后宫、台南大天后宫等数百个宫庙,均与泉州天后宫有密切往来。从天后宫建宫至今,到泉州天后宫谒祖进香、参观旅游的台湾同胞不完全统计达一百多万人次。泉州天后宫已成为联结海峡两岸人民的重要桥梁和纽带。(黄瑶瑛)

    ——————————————————————————————————————————————

      泉州天后宫

      泉州天后宫位于市区南门天后路一号,始建于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历代官府常在此为出海商船举行祭海大典。现在建筑群还保存宋代构件和明清时代木构建筑,是海内外同类建筑中规模较大、规格较高、年代较早而著称于世的古迹。1987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随着航海业的发展,天后宫无论在官方或民间,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元朝政府为了发展海上贸易,于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下诏“制封泉州神女护国明著灵惠协正善庆显济天妃。”随后历代朝庭公派出使海外官员常到此庙祭告祈祷为常。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少监张谦出使渤泥(今加里曼丹岛文莱一带),从泉州浯江(顺济桥一带称浯江)启航,“实仗神庥”,归奏于朝鼎新之,改宫号为“天妃宫”。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施琅征海,师次于此,“神涌潮济师”、“有助顺功”。敕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宏仁普济天后”,后易宫名为“天后宫”。雍正元年(1723年)御书匾额“神昭海表”,今悬挂于殿中。

      泉州天后宫正殿占地面积635.5平方米,虽历经沧桑,但明清木构建筑至今依旧保存完好,筑于台基座,高出地面1米,采用花岗岩石砌筑的须弥座。建筑结构空间变化丰富,门窗弯枋雀替,雕花精致细密,纹饰丰富多彩既有几何图案,又有花卉水族,鸟兽人物。托木部位有凤凰戏牡丹,寿梁中作如意心,表现女性神庙的特色。殿顶筑九脊重檐四面落水的歇山式,正脊是天后殿至高点,两端五彩瓷型双龙戏珠,造型精美,光泽鲜艳,表现整个大脊龙的至高题材,四岔脊头组合凤凰图案,对应大脊成龙凤呈祥。背面作人物故事,配以龙凤、麒麟,玄武、双虎,寓意着吉祥如意,健康长寿,是典型的闽南建筑艺术特色。殿内木梁骨架,立于圆形花岗岩石柱,柱头浮雕仰莲连珠斗,挑出斗拱承托梁架作九架粱,殿内绿地雕彩西蕃莲及喜鹊登梅图案,象征着吉祥,寓意着益寿。殿内浮雕更是琳琅满目,其八骏、八宝、傅古鸟龙及各种花卉,表现着水族鱼龙腾空翻浪,与百花争妍,这都是表现道教主题的图案,以福禄寿吉祥物作衬托,呈现道风仙家的非凡境界。

      后殿地势比正殿高出1米多,两侧突出部位设为翼享,左右斋馆。整座殿字系明代大木构建筑,屋盖为两坡面的悬山楔,面阔七间,35.1米,进深19.8米,高8米许,木质梁架粗大古朴,大木柱置于浮雕仰莲瓣花岗岩的圆形石础之上,殿前檐柱保存一对十六面青石雕的元代印度教寺石柱。柱上接木柱,刻有楹联“神功护海国,水德配乾坤”。正面原有悬挂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书“后德配天”的横匾,属于我国木构建筑的瑰宝。

      东西两廊原置配神二十四司,现改为闽台关系史博物馆陈列室,陈列着各个时期台海两岸民间交流的信物,游人络绎不绝。随着海峡两岸交流渠道的日益畅通,这座具有800多年历史的天后宫将发挥着连接台海民间往来和交流的桥梁与纽带作用。            (林文坤)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