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化>莆田民间的“弄本事”

    莆田民间的“弄本事”

      “弄本事”就是耍弄自己的本领,展示自己的功夫。年龄在45岁左右的莆仙人都知晓,往日在街头巷尾围着一群人,中间站立着一两人在指手划脚、使弄武艺,或爬高趴低(小杂技),高声呐喊卖膏药,治疗疾病的武术师傅。这种聚众卖弄自己“本领”、在莆仙民间称为“弄本事”、或嬉称“弄本事、卖膏药”。

      “弄本事,卖膏药”在民间成为俗语、熟语。这当中含有贬义意思,意为吹牛皮,自我标榜。不过,这种活跃在30年前的“弄本事”活动未必都在“弄虚做假”,它有一座的效应,相当的社会基础,以及悠久的历史。

      昔日“弄本事”者,举凡皆为讲义气,一副勇猛、坦率的男子汉。他们为了生活所迫、背井离乡、走遍天下、四方拜师学艺,投亲靠友。有的甚至到寺院里去尊拜方丈或大和尚为师,既学习武艺,又学习一点中医知识,掌握一些青草药剂技术。特别是学到医治跌打损伤医术,跟随师傅上山识辨草药。同时亦学习一些基本的推拿、按摩刮痧、拔罐等民间中医外科技术。这方面在民间里普遍运用,患病者极多,尤其是那缺医少药的贫困地区。昔日民间中受伤者甚众(不是民间纠纷打闹,就是劳作损伤)。武艺及青草药技术学到手后,告别师傅、下山走江湖。一般的话,师傅吩咐徒弟务必讲究武德,见义勇为,救死扶伤。武术是一辈子亦学不完的。一边实践,一边在不断提高。学艺者开拾走上街头,卖弄自己,养家糊口,从事“弄本事”生涯。

      在城镇闹市地方,围上一圈,吹上哨子,敲锣打鼓,招引来街肆行人。大家都是冲着一番热闹而聚拢来的,看看师傅的武艺水平及表演技巧如何。武师站在人群中间,放声噪门,大声喊叫“我是某某人,从事武术生涯几十年,在哪里参加武术擂台赛荣获什么奖项、在哪里参加演出……”自我广告吹捧一番后,开始施展才华、弄枪使棒、精彩极了,博得围观者阵阵掌声。参观人越来越多,一片哗然。“弄本事”一般有两三人,亦有一人的,亦有牵上猴子或狗子、大蛇等,更加吸引人。大约节目表演到高潮之际,武师话锋一转,端出膏药来向大家推销。一般是孩子吃的蛔虫药,如三道年,驱蛔灵等。亦有推销其毛方面的药物,例如医治妇科病、关节炎、跌打损作、头晕头疼,腰酸腿痛……武师口若愚河,高谈阔论,弄得观众纷纷掏钱购买。其实这药价不会比医院、药店昂贵。有的观者见状溜走,或在低声细语议论什么。武师见状便怒气冲冲,暴跳如雷,使劲地表演出更精彩更惊险的本事来,博得大家心软而深感同情,纷纷掏钱表示心意。其实,武师的这一卖弄本领是一种手段,主要目的是为了出卖药物。搞一个“骗局”,药物出卖到一定数目,估计再也无人来买帐了,就收拾摊位,节目亦就随声结束。整个过程大约有1至2小时,也有更长的,视具体情况而定。武师的奥妙是善于抓住观众的心理,察言观色,随机应观。为了使人相信,有时还把观众拉上台作示范,更为生动逼真。

      “弄本事”不但流行于城镇,而且还下乡到农村去,上世纪60至70年代期间。由于城乡文化生活枯燥,人们一听到“弄本事”进村,就纷纷跑到场观看,抛弃了任何怪事,视为一种文体活动,围观者人山人海,热闹非凡。那个时期,在莆仙一带专事“弄本事”生涯有载浪鸿、黄飞鹏、刘先功、黑石狮……不一而足。许多武师都是一家人。父传子、子传孙、代代相传。仙游有几班“弄本事”的队伍较大,六、七人一班或更多。据说,昔日的这些武师,后来都成为当地有名的中医师,有开生办诊所,有的被政府医疗单位吸收为临床医师。这样闲散在社会民间的武师就少了,一些“不学无术”者便则自然被淘汰。

      随着时代文明的进步与发展,社会上的这些“弄本事”现象逐渐销声匿迹。不过,偶尔在街头或农村见到些从外地来的类似“弄本事”。那是小杂技、小魔术队表演,没有出卖药物的,与当时的“弄本事”则大大不同。

      昔日的莆仙民间“弄本事”,已经悄悄地失传了。     (郭大卫)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