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艺术>北宋遗响度尾鼓吹乐

    北宋遗响度尾鼓吹乐

    点击查看原图

    图为度尾鼓吹乐第四代传承人黄春祥表演“公吹”。

      仙游度尾鼓吹乐始兴于宋,盛行于建国初期,已列入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曲》称其“闽中雅乐,太古遗音。”

      仙游县志载:仙游民间音乐源远流长,“集盛唐古曲之精英,留霓裳羽衣之遗响,采宫廷教坊之荟萃,取山村田野之歌调。”又经长期演变发展,形成浓郁地方特色,其中“大鼓吹”因演奏时吹大唢呐和打大鼓而得名。鼓吹乐器有大鼓、大锣、大钹、二钹、小锣、钟锣和一对大唢呐(俗称“公母吹”,公的吹高八度,母的吹低八度,略有支声复调因素),迎宾送客等大场面开场和收场都要用“大鼓吹”演奏。

      据考证,度尾鼓吹乐是中国民间音乐史上古老乐种,源于北宋。本为北狄军乐,传入中原后与大曲结合,成为黄门鼓乐,后经历代入闽的移民把中原音乐文化与当地民间音乐相融而成。鼓吹乐可分“大鼓吹”、“小鼓吹”、“大棚吹”、“三教吹”4大类。小鼓吹中最具特色的“七枝谱”也称“客板吹”,相传宋代某藩王由南京携带一班鼓吹乐手入闽,因战乱流散各地,至度尾下蔡、云水传授技艺,流传至今。

      度尾鼓吹乐曲牌有“挂金牌”、“将军令”、“状元游”等,与古代迎宾仪式、军队凯旋场面相吻合。清光绪五年的《仙游县志》引黄仲昭《旧志》说:(宋)太祖兴国初,陈洪进据漳泉二州,戎马千万众,前歌后舞入此城……王师入城,作笳鼓为乐……。笳鼓就是吹鼓乐。史载,宋代武职官员在协台以上的都在衙署东西辕门外,各搭吹鼓楼,东边司吹,西边司鼓,每日三餐鸣炮吹打,以示武官威仪。光绪末年废除此制,乐工转到民间演奏。演奏时用大唢呐一对,打击乐除大鼓外,还有大钹、小钹、大锣、小锣等。

      度尾鼓吹乐至今已有八百年历史,逐渐演变形成以大唢呐为主,中小唢呐主配音,以鼓指挥,锣、钹配之,构成以鼓点指挥、唢呐主奏、锣鼓振节的导乐性特征。鼓吹乐调式和板式则尽显简约质朴之美,粗犷高亢,气势昂扬。度尾鼓吹乐现存古典曲目221首,其中大鼓吹14首、小鼓吹46首、大棚吹11首、三教吹150首。其曲谱直至上世纪80年代初期还是以“上尺工还合四乙”表示,随后才改为“1234567”。“文革”动乱时期,鼓吹乐遭劫,乐班遣散,艺人改行,曲目流失,乐音沉寂。

      粉碎“四人帮”后,度尾鼓吹乐劫后余生,及时抢救大部分古典乐曲。但仍有一部分绝技失传,曲目遗失。1989年,度尾镇着力发掘和保护鼓吹乐,重新组建乐班。三十而立的文化青年张美富有幸参与,至今回忆起仍感慨万千。

      当年,一个农村乡镇能投资6万元大兴乐事,难能可贵。政府组织复班,老艺人欢欣鼓舞响应。从上百支“十番八乐”队中遴选出120人组建一支乐班,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镇里还邀请市、县文化专家曾锦霖、谢宝燊、李太崇等任艺术指导。张美富说:“这是当地有影响的一件事。文革造成民间曲艺人才断层,当时很有必要发掘,发现传承人,薪火相传推陈出新。”

      度峰村下蔡十番班郭启发就是当年脱颖而出的优秀人才,如今被列为第四代传承人之一。他自幼喜好音乐,14岁自制笛子吹奏,15岁自学乐谱进入乐班,师从第三代传承人李玉书吹奏大唢呐,23岁就能独立胜任高难度公吹演奏,至今仍珍藏着两支师传近百年唢呐。1989年复班后集训期间,他正值壮年,特别能吃苦,逐渐成长为班首。他还精心收集古典曲牌,为发掘、抢救这项“非遗”做了大量有效工作。

      2001年10月,中央电视台人员来度尾陈库祠堂采访鼓吹乐,香港大公报也作了专题报道;2004年10月,度尾鼓吹乐团16人护驾湄洲祖庙妈祖金身巡安澳门。度尾鼓吹乐还先后获得全国第四届“群星奖”、全省第二届文化艺术汇演一等奖等;多次参与省、市、县重点项目、开竣工庆典……,如今是镇文化站站长张美富一说起这些,就神采飞扬。

      然而,随着农村社会发展,习俗改变,鼓吹乐活动范围逐渐缩小,过去动辄十几个乐班甚至几十个乐班演奏场面不复再见。一些颇有造诣的鼓吹乐手亦因年事已高逐渐退出舞台,有的相继谢世,有些绝技难以传承,而年轻鼓吹乐手能独挡一面的很少。此外,一些鼓吹乐手外出打工谋生,参加演奏也愈来愈少。

      去年6月,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公布,仙游度尾鼓吹乐的黄春祥、郭启发榜上有名。帽山村农民黄春祥也是第四代传承人之一,公吹技艺精湛,音准好,吹功高,吹气发自丹田,吹奏娴熟轻松。他今年68岁,仍担任班首,负责起奏时重要的引子部分。而他的恩师赵春和已81岁,耳背气喘,年老力衰,多年没有摸唢呐。黄春祥说,“现在我就是愿意教,也少有年轻人愿意学。吹唢呐的不如握凿子雕花的,鼓吹乐已陷入后继乏人尴尬境地。”他抚摸着传家宝———民国21年(1932年)造的曲谱本唏嘘不已。“继承保护‘非遗’,任重而道远。但愿度尾鼓吹乐能世代传承,发扬光大。”

    ——————————————————————————————————————————————

      省级非遗仙游度尾鼓吹乐:闽中雅乐 北宋遗响

      始兴于宋,如今大放异彩的仙游度尾鼓吹乐,被列入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曲》中赞曰:“闽中雅乐,太古遗音。”那么,这个长鸣于兴化大地上的民间音乐绝响究竟有着怎样的迷人魅力呢?笔者日前走进仙游县度尾镇,近距离聆听和感受这一独特民间文化的光荣与辉煌。

      据《仙游县志》载,仙游民间音乐源远流长,“集盛唐古曲之精英,留霓裳羽衣之遗响,采宫廷教坊之荟萃,取山村田野之歌调”,又经长期演变发展,形成浓郁的地方音乐特色,有民间歌曲、戏曲音乐、器乐等。仙游器乐较著名的有十音、八乐和大鼓吹等。“大鼓吹”因演奏时吹大唢呐和打大鼓而得名,乐器有大鼓、大锣、大钹、二钹、小锣、钟锣和一对大唢呐(俗称“公母吹”,公的吹高八度,母的吹低八度,略有支声复调的因素),迎宾送客等大场面开场和收场都要用大鼓吹演奏。

      宋乐遗响 长盛不衰

      据考证,度尾鼓吹乐是中国民间音乐史上较为古老的乐种之一,源于北宋,原为北狄军乐,传入中原后,与大曲相结合,成为黄门鼓乐。经历代不断入闽的中原移民,把中原音乐文化与当地民间音乐相融而成。鼓吹乐可分“大鼓吹”“小鼓吹”“大棚吹”“三教吹”4大类,小鼓吹中最具特色的是《七枝谱》,也称客板吹,相传是宋代某藩王由南京携带一班鼓吹乐手入闽,后因战乱,宫廷乐师流散各地,至度尾下蔡、云水传授技艺,流传至今。

      度尾鼓吹乐曲牌有“挂金牌”“将军令”“状元游”等,与古代迎宾仪式、军队凯旋而归场面相吻合。度尾鼓吹乐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以大唢呐为主、中小唢呐主配音,以鼓指挥,锣、钹配之,构成以鼓点指挥、唢呐主奏、锣鼓振节的导乐性特征。鼓吹乐的调式和板式则呈现出简朴的特征,不繁复华丽,尽显简约质朴之美,其吹奏特点粗犷高亢,气势昂扬。度尾鼓吹乐现存古典曲目221首,其中大鼓吹14首、小鼓吹46首、大棚吹11首、三教吹150首。简谱至上世纪80年代初期还是以“上尺工还合四乙”记载,随后才被翻译为“1234567”。

    点击查看原图

    张美富与郭启发在翻阅从民间收集来的度尾鼓吹乐小鼓吹《七枝谱》

      薪火相传 推陈出新

      鼓吹乐在“文革”期间也厄运难逃,乐班遭遣,艺人改行,曲目失落,乐音沉寂。粉碎“四人帮”后,度尾鼓吹乐劫后余生,得以复苏,并及时抢救了大部分古典乐曲。

      1989年,度尾镇着力发掘、抢救和保护鼓吹乐,重启组建乐班事宜。三十而立的文化青年张美富有幸参与其中,如今是度尾镇文化站站长的他回忆往事仍感慨万千。

      当年,镇政府组织复班一事,老艺人欢欣鼓舞积极响应。从每支8至10人的上百支“十番八乐”队中,千淘万滤遴选出120人组建一个乐班,其工作量之大、评选难度之高可想而知。镇里还力邀市、县文化专家李尚清、曾锦霖、谢宝燊、李太崇等任艺术指导。张美富说:“‘文革’造成民间艺人人才断层,当时很有必要发掘这项民间音乐,发现传承人。当年,一个农村乡镇投资6万元大兴乐事,可谓‘文化大事件’。”

      度峰村下蔡十番班的郭启发就是当年脱颖而出的优秀人才之一,如今他被列为度尾鼓吹乐第4代传承人之一。郭启发自幼喜好音乐,14岁时自制笛子吹奏,15岁自学乐谱,进入乐班后师从第三代传承人李玉书吹奏大唢呐,23岁时能独立担任高难度的公吹演奏。至今,他仍珍藏着两支师传近百年的唢呐。1989年复班后的集训期间,他精心收集古典曲牌,为发掘、抢救度尾鼓吹乐这项“非遗”做了大量的工作。

      2001年10月,中央电视台来到度尾陈库祠堂采访度尾鼓吹乐,香港《大公报》也进行了专题报道;2004年10月,度尾鼓吹乐团16人护驾湄洲祖庙妈祖金身巡安澳门;度尾鼓吹乐还先后获评全国第四届“群星奖”、全省第二届文化艺术汇演一等奖等,并多次参与省、市、县重点项目的开竣工庆典……张美富如今说起这些荣誉,显得神采飞扬、意气风发。

    点击查看原图

    度尾鼓吹乐手在演奏

      继承保护 任重道远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度尾鼓吹乐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也发生了变化。一些传统民俗日益淡化,鼓吹乐的主要活动阵地逐渐缩小,过去那种动辄十几个乐班甚至几十个乐班一起演奏的场面不复存在,鼓吹乐在广大乡村中的展示平台日益减少。而且,随着一些颇有造诣的鼓吹乐手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舞台,有些绝技难以得到传承,而年轻的鼓吹乐手在技艺上能独树一帜的又很少。另外,随着音像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业余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审美需求提高,对鼓吹乐的兴趣愈来愈淡漠,一些鼓吹乐手外出打工,参加演奏活动愈来愈少,鼓吹乐的生存发展面临濒危状况较为突出。

      去年6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公布,仙游度尾鼓吹乐的黄春祥、郭启发榜上有名,但黄春祥却对鼓吹乐的发展现状忧心忡忡。他说,他今年已经68岁了,仍担任班首,负责起奏时重要的引子部分,而他的恩师赵春和已81岁了,年老力衰,多年没有摸唢呐了。黄春祥说:“现在,我就是愿意教,也少有年轻人愿意学。吹唢呐的不如握凿子雕花的,鼓吹乐已陷入后继乏人的尴尬境地。”说话间,他抚摸着传家宝——民国壬申(1932年)造的曲谱本,唏嘘不已。

      “继承保护‘非遗’,任重而道远。但愿度尾鼓吹乐能世代传承下去,并且发扬光大。”张美富感叹道。(陈各辉 文/图)

    点击查看原图

    郭启发家珍藏的两支师传近百年的唢呐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