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艺术>流年里光饼留香

    流年里光饼留香

      □林秀莲

      1984年,我考上了莆田华侨中学初中部。

      学校位于江口镇一座山脚下,从我老家忠门镇到学校,须坐文甲到涵江的公交车,到涵江车站再坐三轮摩托车到江口镇,一趟约2小时。走出涵江车站,公路旁停着几辆“突突突”冒烟的三轮摩托车,车贩们叫得闹腾:四角砖、石庭、江口。由于我晕车,很怕坐车,周末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

      周末,做完作业,就约上同学去逛街,那条位于江口车站旁的街道,大家都习惯称它江口街。出了校门,走一小段下坡路,要走一条十分钟路程的渠道。渠道两旁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渠道里的水清澈见底,水底栖息着少许蛤蜊,水里晃动着些许水草,偶尔也有小鱼小虾跃出水面。有时,会看见当地乡民卷起裤管,在渠道里摸蛤蜊,抓鱼虾。

      江口街,很冗长的一条街道,走过街尾那座桥就是福清市。莆田和福清就隔着一座桥,只需走过那座桥,就跨过了莆田进了福清,当时感觉好神奇呀,就这么轻而易举就可以来到另一个县市。第一次和江口的同学跨进福清,同学介绍说,我们已经进入福清地盘啦!我无比兴奋,东瞧瞧西望望,细细观察,连呼吸也重重吸了几口,好像到了另一个星球似的。在江口街卖光饼的商贩都是福清人。去逛江口街,除了买些学习用品外,还有重要一点就是光饼的诱惑。

      亚妹,来串光饼!街道旁福清人热情吆喝着。左手臂上挂着一串,右手臂上也挂着一串,竹筐里装着好几串。每次要买光饼之前总要前后左右仔细观察一番,真怕遇到熟人,落下嘴馋的坏名声。每次学校开会校领导都会交代:饭多蒸点吃饱,别嘴馋买零食!可午饭早已消化掉,虽谈不上饥肠辘辘,但正是长身体消化快的年龄,肚子还是空荡荡的,怎能抵挡得住光饼的诱惑呢?而且光饼相对其他零食而言较实惠,五分钱一个,又能填饱肚子,这对家境不是很好的同学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初中三年,我成了光饼忠实的粉丝,刚出锅不久的光饼,抓在手里还有余温,外脆内柔,一串五个买到手,一口气都能吃掉。

      手臂上挂着串光饼,和同学沿着渠道回学校,嘴里慢慢咀嚼着光饼,咀嚼出一段知足惬意的时光。那种香,沁人心脾,在缺少零食的年代,光饼慰藉了一日三餐之余那个不安分的胃。远远看见认识的老师或同学迎面走过来,赶紧掖着藏着,就像做贼似的难为情。

      光饼有大人手掌那么大,它是用面粉和芝麻烘烤而成。光饼的一面是平的,一面是隆起的,隆起的那面均匀撒着芝麻颗粒。两面吃起来都很生硬,但里面柔软。中间有个孔,用咸草穿过,五个成一串或十个成一串。用“铜脸铁底棉花心”来形容光饼最恰当不过了。“铜脸”意为光饼表面要烤得焦黄,色似古铜;“铁底”是形容饼底要脆,烤出纹路;“棉花心”要求光饼松软可口。正是这种“铜脸铁底棉花心”的特性,让老少唇舌留香,成为福建最有特色的饼类小吃。

      有一次,父亲来学校给我送东西,看到了我箱子上搁着两个光饼,他用手捏了捏,问:“这么硬,能消化?”两眼装满心疼,我说,外面是硬的,里面是软的,好吃!现在的光饼有不带馅和带馅的,满足了不同口味!

      很庆幸好多当初和我同龄人都没见过光饼,我却和光饼结下了不解之缘!现在要写下这篇文章时,我认认真真翻阅了相关资料,记录如下:

      据福州府志记载,明嘉靖年间,倭寇侵扰东南沿海,攻城掠地,杀人越货,抗倭英雄戚继光率军入闽追歼倭寇,为使行军迅速,戚继光便下令以面粉烤制成圆饼充当干粮,这种饼的直径6到8公分,中间打一个小孔,用绳子串起挂在将士身上便于携带。后来,士兵发现圆饼虽可以充饥,但常吃易燥火、便秘,不易消化,且口味差。戚继光吩咐在制作过程中加盐以增口味,加碱以助消化,加芝麻以润肠胃、去燥火。改良后的圆饼成了戚家军们最喜爱的一种干粮,为戚家军彻底打败倭寇、赶出中华大地立了大功。后人为了纪念戚继光,便把这种圆饼叫作“继光饼”,简称“光饼”。经过几百年的进化改良,各地光饼的制作工艺、流程还是大同小异,都是以精面粉为主要原料,配以适当的食盐和碱,加水揉成面团,捏成饼状,稍醒发后,放入事先烤红的特制的饼炉内,烘烤到酥脆,再铲下即可。但光饼的口味、品相却异化了起来。

      福建光饼可大致分成这几类:闽东原始派(福安光饼),闽北薄脆派(建瓯房村、武夷山、尤溪梅仙、永泰的葱饼为代表),福州传统派(洪山桥光饼),福清升华派(福清光饼)。

      几种福建光饼中,就数福安光饼最忠实了,虽然大家的来源都是戚继光抗倭,但只有福安光饼,留名“继光饼”!只有福安光饼,尽可能保持着与400年前戚继光吃的光饼一样的样式,福安光饼讲究“铜脸铁底棉花心”;闽北薄脆派,特点是薄、脆、香。用面粉,加入适量楠草(碱水)和盐水,待面发透后,用手工揉细、制成饼截,再用木捶研成饼坯,坯中间戳一个小洞,若饼面有加葱或肉的,则戳两个洞,然后将饼坯贴在炉壁上,用炭火烤熟;福州洪山桥光饼,洪山桥自古以来都是水陆交通要道,闽北、闽中长途跋涉的来往福州都要从洪山桥经过,因此人流大,而光饼价廉耐饥,故购者甚多,每日供不应求,随制随售,拈手尚有余热,深受八方商客欢迎,因此“洪山桥光饼”扬名遐迩;光饼对福清来说,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已经升华到精神文化层面。高堂酒店、陋野小巷无处不在,巨贾豪绅、市民村夫无人不欢。只要有福清人的地方就有光饼,福清光饼以色、香、味俱备成为福清人的不可或缺的食品,更以其深厚的内涵文化方式融入血脉中。

      小小一块光饼,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凝结着永恒的家国情怀!

      江口的同学邀请我去江口做客,我都会抽个时间过去的,过去重走那条渠道,重走那条街,再次品尝福清光饼。光阴匆匆,斑驳了记忆,能在心田留下一席之地的,都是弥足珍贵的东西。

      流年里光饼留香!三年求学生涯,光饼填饱了我肚子,满足了我味蕾,温暖了那些时光。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