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人物>林光朝红泉书院讲友、理学家方翥

    林光朝红泉书院讲友、理学家方翥

      □黄祖绪

    1.jpg

      理学家方翥

    2.jpg

      史学家郑樵

    3.jpg

      白杜古井

    4.jpg

      状元黄公度

      方翥,字次云,生于宋政和元年(1111年),莆阳尊贤里杜塘(今西天尾镇溪白村)人,为仁杰十一世孙。方氏出自姬姓,郡望为“河南郡”(今河南洛阳一带)。方氏族联云:“一山衍派,六桂联芳。”上联说传说中的方氏起源,相传炎帝神农氏的八世孙帝榆罔的长子方雷,因协助黄帝伐蚩尤有功,为左相,被封于方山(河南嵩山一带),成为方氏始祖。下联说唐代固始人方廷范的六个儿子相继中进士,时人称六桂联芳,誉方廷范为“六桂之父”。杜塘(白杜)方氏为唐末入莆先祖廷范之第七子仁杰,文学府君,为杜塘方氏始祖。仁杰笃志业儒,素负不羁之才,屡试不第,而六桂诸兄弟却科甲联登,簪缨云集,固暗室图维终身避处,遂携子(延俊)、孙(闳)三代人,从城内刺桐巷迁居白杜,立堂号“杜塘”。刘克庄云:“出莆城北可十里有白杜(亦作白渡)。其地皆平畴沃野,清泉古木,方氏聚居焉,数百年文献故家也。上世有与伊川同学者,又有与坡公厚善者,有为朱张高弟者,一门擢科第为名卿大夫者,不可胜数。”

      九华山环拱,绶溪水汇沐,地灵人杰,杜塘方氏自此起,子孙繁衍昌盛,科名雀起,克绍前徽,同称七桂,志在谱乘,系金紫的支派。自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方峻擢王拱辰榜进士,直至清末科举制度废除,白杜方氏世宦题名达百人。如方镐为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丁未特奏名,廷试第一(状元),据《八闽通志》地理·市坊载:“状元坊,在尊贤里白杜,宋淳熙间为特魁方镐立。”白杜方氏举进士者五十六人(含特奏名),人誉八闽进士第一村。

      方翥曾祖父峻,字景通,廷范裔孙,初官润州,识名士程太中珦(字伯温),珦为政廉谨宽和,与周敦颐(字茂叔)游,命二子颢、颐从之学,因反对熙宁新法,称病归,与方峻友善。天圣中(1023-1032年),峻为建安簿。景佑元年(1034年)试秘书郎,官福州左司理。嘉佑中(1056-1063年)请老,分司南京,榜其家曰“植德堂”。峻致仕后聚徒讲学,是一位着名的教育家,其弟子不仅对闽中的理学文化作出贡献,而且其知识、造诣和声望日隆,深得朝廷的赏识和重用。峻凿井植德堂傍(六角古井今存),祷曰:“愿子弟居官如此水”。及峻卒,程珦之子颢(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状峻行,并托翰林学士范祖禹(淳甫)为撰神道碑,其见重如此。????

      方峻传子三:士宁、子容、元寀。士宁(字彦昌)推究经史,工古文词,凡四上乡书。宋庆历六年(1046年)擢贾黯榜进士,尝为剑浦尉,有治绩,蔡襄荐其才,官至朝请郎都官郎中。累赠银青光禄大夫。弟子容(字南圭),皇佑五年(1053年)擢癸巳科郑獬榜进士,任威武军节度推官。与大文豪苏轼(字子瞻)友善,子瞻称“其有拔薤之政”。绍圣三年(1096年)二月,子容以朝请郎知惠州,官终朝散大夫。时苏轼被贬惠州,两人往来甚欢洽。苏轼为子容撰《野史亭记》,并为子容之父方峻书神道碑额,因缘巧合,方苏两人留下诸多唱和之作。及苏轼再贬儋州,与子容书问无虚日。子容酷爱收藏书籍,家藏文集古画多经苏轼亲手校正题跋。故家中存有苏轼手迹四百余纸。直至明代,苏轼手迹犹存。其先祖遗下“白杜万卷书楼”,经子容不懈搜集,整理扩充,规模之大,藏书之多,精品之富,堪称莆阳藏书家之最,且着有《南圭诗集》一卷。二弟元寀(字道辅),元佑六年(1091年)特科出身,少与程珦之子程颢、程颐(字正叔,人称伊川先生)同游,伊川贻书元寀云:“圣人之道,坦如大道路,学者病不得其门耳。……异日见卓尔于前,然后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将不加勉,而自不能止矣”。大儒朱熹见帖书其后云:“伊川先生德盛言重,不轻与人接,今观其眷眷如此,则方公之贤可知也。”时朱熹将元寀收藏的三纸程頣手迹刻于江西白鹿书院。方氏之昌,究其要有三:“曰阴骘(安排)、曰讲学、曰大节”。诗书不改,簪笏相承,仁德之茂,世科之盛,可与莆阳山川相悠久。

      元寀卒,官终威武军节度推官,着有《方元寀文集》十二卷。元寀传子仑(字循道),元寀公长子。宋嘉佑七年(1062年)生,乡荐,娶柳宅林氏,生子三:邦佐、畴、翥。仑享年五十五,与乡书,终身不至都下,有壶中阁,行藏寓焉。仑传子翥,自幼庄重,颖异过人,读书甚勤。“六岁而孤,多所通解,书一过目即贯穿,下笔有轶语。尝与州里为首选,然实非其志也,有隐君子翁深父者,子多往从之。”翥之从兄略(字作谋),子容孙。崇宁五年(1106年)擢蔡嶷榜进士,初官崇德尉,召除删定官,累迁修书局,请外任,提举广东转运副使。建炎中(1127-1130年),秩满致仕,年方四十八。方略居官廉贫,平生唯酷爱藏书,在其宦达后每到一地,专访书籍。遇民间有古籍异本,倾尽金帛相求,在其祖父“万卷楼”藏书的基础上,再度扩充白杜万卷书楼储书千二百笥。略为宋藏书家,其语翥曰:“次云才性,不出户十年,可移吾书入肝膈矣”。(见《重刊兴化府志》)。黄公度(字师宪)其为杜塘方氏之女婿,其撰《次云见过留宿有诗因赓其韵二首》:“茅舍嚣尘外,青灯笑语中。相逢今夕款,忽忆去年同。瓶澁倾无绿,炉寒拨更红。卧闻窗雨响,檐溜受斜风。”“惜别情无赖,狂吟意有余。琴尊闻院落,花柳暗村墟。行乐真聊尔,论交莫后予。裹粮山下约,来往未应疏。”

      绍兴八年(1138年),莆人黄公度(字师宪)高中状元,陈俊卿(字应求)为榜眼,两人特地到白杜谒方略。及方略送客退语所亲曰:“陈他日胜于黄”。后果如其言,俊卿拜相,公度仅止于左朝请郎。公度尝撰《和陈应求春日见寄》:“满目繁春事,题诗寄所思。轻寒欺酒力,宿雨褪花姿。经世知无术,追欢要及时。郊原賸晴景,莫负去年期。”

      白杜祥应庙东有座小山丘,名曰“龟湖山”,依临山麓“龟湖池”,旧时山上建有一座读书亭,为方氏子孙读书最佳处。距白杜南侧仅一里之遥的延寿村,建有唐宋两状元徐寅、徐铎读书的延寿万卷书楼,斯楼与白杜万卷书楼两相辉映,大史学家郑樵(字渔仲)未成名之时,常年驻足延寿村与白杜村两座万卷书楼中,搜奇访古,一往情深。唐“延寿郑”为运使廷芬后,自浔阳移居(《见莆阳比事》卷一《乌石官职,莆阳朱紫》)。郑樵与方翥私交甚笃,莆中故家多书者,披览殆遍,犹以为未足。自是气识益高,志量益大,专以讨论着述为业,昼理简编,夜观星象,究飞潜动植情性,重金石、图谱之学,不知饥渴寒暑,欲实现“会天下之书而修之,集天下之书为一书”的宏愿。

      翥居家读尽略之藏书,“弭然而长,曳然而强,弇然而张,庋然而扬,缘尺寸而下又下之,而人以为高,自视若无所用,而人以为简,闯门见客如不欲出,而人以为高夸”。(见《艾轩集》卷九·墓志铭)。白杜祥应庙,故号大官庙,大观二年(1108年),赐号曰“祥应”,翥从兄略撰《兴化军祥应庙记》(庙在龟湖西,即白杜池边),“祥应庙”三字额,由方翥所书。公度撰《方次云伏枕,久不入城,独宿知稼堂有怀》:“吹笛清宵何处声,隔窗斜月听人行。梦回案上青荧火,魂断城头长短更。三伏故人怜卧病,百年薄宦任浮生。春风尚忆茅堂话,相对哦诗天未明。”(按:知稼堂在城内东里巷,闽中文章初祖黄滔裔孙居焉!)

      方翥与邑人郑樵(字渔仲)、黄公度、陈俊卿(字应求)、林光朝(字谦之)、仙游陈昭度(自号“西轩子”)友善。“艾轩林光朝,正字刘夙(字宾之)方翥,着作刘朔(字复之),皆尝至其家,登堂拜母,谊均兄弟。”昭度渊源濂、洛之学。有所造诣,为文得古法,简严闲淡,理致深远。艾轩谓其学不缘师授,视横渠为同时独晓者。君子不以其言为过云。”(见《游洋志》)。《宋元学案》《艾轩学案》表:吾郡之人陈俊卿、方翥、陈昭度,皆其(艾轩)讲友。谦之尝云:“子先于我,先我而闻道,吾事之犹吾兄。我于弱年邂逅得,子饮酒可至数斗。”后五年,客居浙江钱塘,翥撰《冬夜忆谦之》诗云:“忽忆夫君阻笑言,出门南望欲飞翻。孤城隔水初侵夜,画角因风自入村。短句有时随意得,古心近日与谁论。未除习气君应哂,月冷梅香易断魂”。光朝撰《直甫见示次云乞豫章集数诗偶成二小绝因以自喻》云:“修水佳人白玉栏,花前何似妾容颜。从来未省伤春意,犹自楼头画远山。”“莫怪骚人大颉颃,曾闻阿母语刘郎。神仙本自无言说,尸解由来最下方。”黄公度撰《寄方次云》:“近有清源信,官期报早秋。时危从薄宦,情在惜同游。簪笏趍新幕,琴书别故丘。君能访茅宇,尊酒话离愁。”再《和方次云至日作》诗云:“至日空相忆,何时复此来。素书烦蜡炬,往事付寒杯。梦破风惊竹,诗成雨绽梅。江城低婺女,回首亦劳哉。”可谓“黄金虽多有尽时,结交一成无竭期。”方、黄、林、陈四友“结交贵知心”。

      谦之特别喜爱嵇康、阮籍、李太白、石曼卿之为人。翥谓谦之曰:“翥今也不然,一等人物可同出于舞雩之下,则翥也。唯恐后,翥今也不然。”谦之闻此语如宿醒,欲去是非心,盖自此分矣!谦之又爱晋人风度,不入俗调。翥曰:“此人来孔门,恐一日着脚不得。”谦之遂愧悟,以翥为先闻道,以兄事之。盖杨龟山之学,传之王信伯,信伯传之盐官施廷先,翥与廷先居最久,敬事廷先,至是谦之亦定交焉!及翥东归,益与谦之讲明道理,以淑后进。谦之留苕霅,作《别方次云》诗云:“姑苏台上姑苏馆,共说南山竹火炉。湖上相逢又相别,不知何处说姑苏”。方翥亦撰《寺中别林谦之兼寄诸郑》诗云:“游从忘朝晡,尊酒轻招呼。笑语恣玩狎,翻覆云雨。我友数君子,古心相与娱。每见辄宾敬,衣裳俨而趋。恶石寓规诫,美疢疾佞谀。深山足风雨,零落梅花株。亭亭岩上松,霜姿一何孤?感兹各努力,勿以发事徂!”次云与谦之在姑苏寺中话别,兄弟吟诗互诉衷肠,来表达两人“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惟克果断,乃罔后艰”的共勉之心。

      考刘克庄撰《竹溪所藏方次云与夹漈帖》载:“昔闻之林井伯(名成季),孔初平诸老,言麟台方公(次云)给札时,院史先送策题,却之曰:‘何待我之浅也’!发策者遂以三国六朝形势战守为问,廋辞僻事,若傲以所不知者。公一挥六千字,条列缕析,如响答声,凡陈寿、王隐、孙盛、习凿齿、沈约、魏收诸书所载,无毫栗漏失。学士大夫读之失惊。入馆未几而去。性高亢,惟友夹漈,善艾轩。今遗文惟诗卷,又律赋‘一马渡江,五龙夹日’之联见于《夷坚志》。素妙心画,今大字惟存‘祥应庙’三字,行草惟竹溪所藏此帖,有二王笔意。以公精博,眼空四海,而犹约艾轩相聚,尽借夹漈新书读之,前辈尚友服善如此。然则公恃材傲物,不容于馆阁者,非笃论也。”(见《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之一百一十题跋)

      林光朝撰《送夹漈先生赴居》:“别墅生涯富古今,凝流梦卜苦追寻。一封细札三家市,万卷新书四海心。北阙龙吟清昼水,东皋猿啸白云深。满怀经济今休靳,闻道苍生渴傅霖。”(见明郑岳《莆阳文献》卷三)

      再如刘克庄撰《夹漈艾轩帖》云:“夹漈荐丘铎于某人云:‘尚书之门可以遗郑樵,不可以遗丘铎。’噫,其先人后己有如是耶!艾轩与夹漈书云:‘兄去吾圣人千余岁,得不传之学。’又云:‘前数年闻夹漈说,便心开目明。’其推贤服善又如是耶!今人仕同时则噪,惟恐人之先己也;名轧己则忌,惟恐人之胜己也。前辈之所以为前辈欤!”(见《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之一百丹五。《重刊兴化府志》卷之三十一·杂记录载朱熹撰《跋孔君家藏唐诰》。丘铎尝官兴化军莆田令。)

     

      绍兴八年(1138年),方翥、黄公度、陈俊卿、龚茂良(字实之)等莆阳士子赴京应试,龚茂良、方翥擢黄公度榜进士。何乔远《闽书·蓄德志》记翥试闱异事云:“方翥试南宫第三场,欲出投卷,有物碍足,俯视之,一卷子也。文殊通畅,不解何以不终卷。携取足成,并投之。翥既中第,亦不复省问。他年,翥为馆职,偶及此事。有客在座,同年也,默不一语。翌日,具冠堂造方,自叙本末言:‘试日病不能支,吾扶曳而去,试卷莫记所在,已绝望矣。榜出,乃在选中,大以为疑,亦未敢泄,入京物色良是,借真卷观之,真有续成者,竟莫测所以,今日乃知出君,君吾恩人也。’方(翥)笑谢而已。”(按:何志所引,出自宋义乌令周密所撰《齐东野语》卷四所载方翥试闱异事。)

      翥初登第,调古田簿日,奉檄校文于黜卷中,得某字号文,大喜,白同考官,置之首选,及折号,乃梁克家也!归语郡人李乔曰:“梁生之文,气度宏远,不惟当占巍科,异日乃公辅器。”明年,梁果南宫第一(状元),官至宰辅。至隆兴初(1163年),以新入馆,差为南省考官。初,艾轩名重东南,诸公必欲得之,以压众望。次云偶得某字号文卷,乃大惊喜,谓乡刺史刘公曰:“某得之矣”!诸公始未信,及启号果然。(见《兴化府莆田县志》卷三十五)。调闽清县尉,次云撰《除夜寄谦之》诗云:“去年雪暗江南路,日暮踟蹰无宿处。今年坐见故园春,梅花已过桃花新。东皋薄田才数亩,依方旋造逡巡酒。嗣宗痛饮是吾师,万事否臧勿挂口。循环三百真超忽,谁向空蒙问巢窟。愚痴聪慧一冥冥,不如日进杯中物。”黄公度撰《和陈应求俊卿韵兼呈方次云翥》:“策蹇冲泥到野扉,故人相对破愁眉。话因别久卒难尽,情逐杯深那更辞。十里云山乖素约,一番桃李负幽期。萧萧半夜空阶雨,乱滴枯肠百斛诗。”到官三百日,归。

      次云撰《诗》一首:“江山入眼昔无殊,只有人事堪嗟歔。权门杂沓行苞苴,屠儿贩客纡青朱。梵仪膜拜参浮屠,痴儿娇子不识书,淫坊博塞为欢娱,金章下堂揖老胥,老胥分庭抗士儒。身裹道衣臂佛珠,岁时入谒何易于。羊肩斗酒清而腴,酬酢偃蹇以字呼。官家赤子元何辜,一毫枉直凭青蚨。十八年前此事无,作诗一笑君应呼。”(原注:此诗无题,未段数语如此,必当时有所愤激而作。今世亦然。见宋林希逸《竹溪鬳斋十一藳续集》卷三0)“自是阖门跌宕于风烟无人之处,一第三十年,所书裁三考,有旨召对,除秘书省正字,凡九月,以风闻论事听外补。”

      自绍兴十年(1140年)至绍兴三十年(1160年)艾轩时年已四十七岁。先是其族叔大慈善家林国钧(字公秉,号回年),在黄石创建红泉义学,延族子林光朝为师,“开门教授”,“一意聚徒讲学不复出”。理学家次云与艾轩同为红泉书院讲友,(红泉书院亦称红泉义斋、东井书堂,俗称“古红泉”,位于黄石文庙处。)黄公度《寄林谦之光朝》诗云:“冰壶玉尘逼人寒,忽漫过逢豁肺肝。千载有人扶古道,一时倾盖尽儒冠。不妨我辈诗肠在,要取他年酒量宽。万卷白头成底事,贩屠之辈任艰难。”

      明探花林文《红泉讲道序》云:“吾宗国清回年公,深为此惧,以族子艾轩励志圣贤之学,足为学者宗,乃起义塾于水南之红泉,延艾轩为师,岁捐谷千余石,以赡学者。时四方从游者以数百计,卓越有南夫子之称。其笃意践履之实,不专以训诂之改;究极性命之微,不专于科举之文;故及门之人出而仕者,皆能建勋立业,为朝之名臣;退而处者,皆知迪德蹈义,为乡之善士。东南学者,翕然化之。此所以为艾轩之教也。”(见《重刊兴化府志》卷之三十一·杂记类)

      “言语文字行世,非先生意也。先生(艾轩)乾、淳间大儒,国人师之。朱文公于当世之学问有异同,惟于先生加敬,于时朝野语先生不以姓氏,皆曰艾轩。……其学问、名声如此。以言语文字行也,非先生意也。然先生学力既深,下笔简严,高处逼《檀弓》、《谷梁》,平处犹与韩并驱。在时片简只字人已贵重,今其存者如岣嵝之碑,岐阳之鼓矣。初,先生为布衣已负重名,后贵显于朝。”(见《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之九十四《艾轩集》。按:《檀弓》,为《礼记》中之一篇。《谷梁》,《谷梁传》,是为《春秋》作注解所着,堪称儒家经典之一。据传孔子高足子夏将此书内容口述传谷梁俶,谷梁俶遂以记录成书。岣嵝碑原刻于湖南南岳衡山岣嵝峰。相传此碑为颂夏禹功绩,俗称《大禹功德碑》。岐阳之鼓,为西周成王时所刻的石鼓文。)

      时夹漈、次云、艾轩三先生大名重东南。为少年朱熹所久仰。白杜村乃今西天尾镇溪白的一个自然村,古时的驿道从福州过福清蒜岭入莆境,经江口迎仙驿、囊山寺、吴店铺至溪白村白杜,再经使华岭抵达城北入莆城。宋建炎元年(1127年),大慈善家李富与方天贶通力合作建延寿桥后,驿道从迎仙驿至白杜后,过延寿桥往上林之下戴寺,即可直抵兴化城。绍兴庚辰(1160年)仲冬至辛巳(1161年)暮春初夏间,为来莆访师求学,朱熹沿着驿路到莆白杜拜谒方翥、林光朝,面对相距仅一里之遥的延寿村,唐宋状元徐寅、徐铎读书之延寿万卷书楼及白杜万卷书楼,目睹南剑州顺昌人廖刚(字用中),宣和三年至五年(1121~1123年)出知兴化军,其向白杜万卷书楼借书还书时之题诗云:“平生何啻两瓻酒,归计元元担石储”。(古人云借书为一瓻,还书为一瓻。瓻,盛酒器。)触景生情,及探访延寿万卷书楼后,朱熹感慨语云:“壶公山下千钟粟,延寿桥头万卷书”。(语见邑人明景泰二年状元柯潜撰《东陇万卷书楼记》)

      郑王臣《兰陔诗话》云:“(翥)公解试《中兴日月可异赋》一联云:‘伫观僚属,复光司隶之仪;忍死须臾,咸泣山东之泪。’高宗亲笔录记,唱名曰:‘特命加一资。’到官未一载,归与林艾轩讲明理学,得杨龟山之传。”

      值得一提的是,先是绍兴五年(1135年),光朝赴礼部试第。八年(1138年)再试礼部落第,其不复以得失为意。遂从浙江钱塘名儒陆子正游,“自是遂专心圣贤践履之学。通六经,贯百氏,出入起居必中规矩,事亲孝,御下仁,行己恭,执事敬,勇于义,审于思。凡其一言一动,皆足为时取式。”归莆于红泉书院、青山“松隐岩”学堂,五侯山“蒲弄草堂”开门教授生徒。“其为教,不专于词章为进取计,盖以身为律,以道德为权舆,其于圣贤微旨有得于师传者,惟口授学者,使之心通理解。尝曰:‘道之全体存乎太虚,六经既发明之,后世注解,固已支离,若复增加,道愈远矣!”“南渡后,以伊、洛之学倡东南者,自光朝始。”人称为“南夫子”。

      艾轩在红泉书院之传授讲学长达二十多年,自己积累不少宝贵经验,在授学宗旨上有别于闽理学的其他思想体系,独到之处有二:一是创立“体用为本”之思想,反对只做教条训诂,从事烦琐哲学之研究,强调充分发挥门人的主观能动性,随其深浅自行体会。先生则利导善诱,让门人通过其深入浅出的道理,理解明白哲理之寓意。先生反对空谈,强调实践出真知,主张按自然法则,去解释现实的社会,处之当时,尤为难能可贵。二是告诫门人,学无止境,“士要成功须定力,学无止境在虑心。”“书从疑处翻成悟,文到穷时自有神。”提倡学习持之以恒。在红泉书院讲学活动中,先生仍能“早衰悟他想,惟贪把书卷。不减少年时,终日在案头。”红泉学派之门徒先后起而继之,根深叶茂,源远流长,桃李芬芳,声名远播。

      明《弘治兴化府志》卷之三十四人物列传方翥条载:“至是艾轩亦定交焉。及翥归,益与艾轩讲明道理,以淑问进。朱文公尝过莆,见其论说,喜跃不寐。翥与艾轩已没,叹其无复继云。”朱熹过莆阳谒谦之及次云,甚礼敬之。朱子尝曰:“这道理易晦而难明。某(朱熹)少年过莆田,见林谦之、方次云说一种道理,说得精神,极好听,为之踊跃鼓动!退而思之,忘寝与食者数时。好之,念念而不忘。及至后来再过,则二公已死,更无一人能继其学者,也无一个会说了。”(语见《朱子类语》卷一百三十二、《艾轩集》卷十、明郑岳《跋艾轩集后》)

      方翥居家,着有《麟台诗集》三十卷存世,其撰《呈柔立兄》诗云:“鸡犬还家自识村,重营生理长见孙。时平战地逄华屋,岁久他乡是故园。别后尘埃如我老,归来耆旧几人存。雁行畴昔从游者,莫话凋零恐断魂。”《兰陔诗话》云:“公理学名儒,诗亦极工,佳句如‘秋明河汉外,月近斗牛旁。山寒一杯酒,岁暮两穷人。可惜听泉夜,还当残月时。’”(见《杨诚斋诗话》)

      《莆阳比事》“陈岩仙字、碧濑钓影”条载:“仙篆石,在陈岩山,面平如削,文迹纵横,若篆籀。方正字翥诗云:‘何人登眺睨绝顶,一树一石探幽奇。虫文鸟篆不可识,如读岣嵝神禹碑。’仙人钓鱼石在碧濑溪东,壁立数仞,下阚深潭,石罅隐隐有蓑笠钓影在焉!方正字诗云:‘濑寒隐鱼鳖,庙古动龙蛇。’”方翥游九华山,其赋诗云:“累累蚝山着石面,此非所有能无疑?细看大石深孔窍,舟人操篙迹犹遗。乃知此山千载前,汹涌尚作海渺弥。蛟龙鱼鳖占窟宅,不省造化能密移。”《全宋诗》卷二00五录其诗一卷,收诗三十八首,句六。

      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光朝年五十,始擢癸未科木待问榜进士,授左迪功郎,调袁州司户参军,未赴任。乾道二年(1166年)以名儒召对,语侵近臣龙大渊而获罪,改左朝奉,知永福县。五年七月,召试馆职,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翌年,修成《四朝会要》一书。乾道六年(1170年),迁着作佐郎,兼司勋、司封郎官。七年,迁着作郎,兼礼部郎中。八年,进国子司业,兼太子侍读,史职如故。乾道九年(1173年),外补,以直显谟阁出为广西提点刑狱。十年,移提点广东刑狱,旋迁转运副使,以平寇功,加直宝谟阁,拜国子监祭酒,兼太子左谕德,朝散郎充集英殿修撰。

      方翥所配为刘氏,先数月卒,封硕人。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乙未,翥旋卒。林光朝为撰《正字子方子窆铭》云:“子方子次云,葬之西郭大平(应为太平,县西太平山)之原,去之千岁,当有按图而问者。於乎!子方子弭然而长,曳然而强,弇然而张,庋然而扬。缘尺寸而下,又下之而人以为高;自视若无所用,而人以为简;闯门见客,如不欲出,而人以为夸。子方子长于我,先我而闻道,吾事之犹吾兄。我于弱年,邂逅得子,饮酒可至数斗。后五年客钱塘,语及嵇、阮、李白、石曼卿,不觉踊跃道其事。子谓我:‘翥今也不然。一等人物,可以同出于舞雩之下,则翥也唯恐后。翥今也不然。’我听此语如宿醒,欲去是非之心,盖自此分矣。子东还,我留苕霅,见一二长者。盐官施廷先,吾与之定交,此为子之所畏者。我得一人曰陆子,尝语陆子于子之前。又一人蓬累而去,乃为施子之友,尝寄食于洞庭之上,则予忘之矣。子于莆为故家,即金紫光禄大夫讳峻之曾孙也,其大父讳元寀,故宣义郎。父讳峹,与乡书,终其身不至京都。子六岁而孤,多所通解,书卷一过目即贯穿,下笔有轶语,尝于州里为首选,然实非其志也。有隐君子翁深父者,子多往从之。始调闽清县尉,道官三百日,自是阖门,跌宕于风烟无人之处。一第三十年,所书裁三考。有旨召对,除秘书省正字。凡九月,以风闻论事,听外补。子初来都下,齿甚壮,伊水之役,有周先生者,以子为豪杰。子之道古,非缘章句,而终不肯着书。有所吟写,多出于偶尔,不以为长技。当使孟浩然、陆龟蒙恍然一见之。子于群处如羁束,有寒蝉野鹤萧爽出俗之度。子之膏盲乃在是,而所得毁誉当不出是耳!所配为刘氏,先数月卒。友陵逆其妇以来,乃为天水赵德庄之女。德庄重所以相友者,今为右司员外郎,从我呻吟于原上。如黄景运者,子以其女妻之。次嫁郑樘,次未嫁。子之死,哭之累夕。来者哭于我,吾有兄之丧,未出户。子之窆(埋葬)有日,则将齐衰以往我吊也与哉!戍来趣铭,噫吁涕下,废一食为之铭。其辞曰:‘随时三年,时去我走。去时三年,时在我后。有是言哉,维子之故。长松十亩,下有伏兔。白日何私?铭子之墓。”可谓“梁木其坏,哲人其萎”,谦之哀思次云,刀不能剪心愁,锥不能解肠结。(见《艾轩集》卷之九《墓志铭》)

      邑人明代理学名臣黄仲昭撰《方翥、刘夙、刘朔、陈士楚、黄刍列传论》曰:“莆人之崇正学由艾轩倡之而始明,艾轩之邃正学由方翥发之而始悟,故艾轩尝称翥为先闻道。朱子经莆亦称翥与艾轩论说之善,则二公之所造诣,益未易以优劣论也。”

      方翥生平事迹可参见《莆阳知稼翁集》、《艾轩集》卷九《墓志铭》、《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之一百丹五、卷之一百一十、《宋史翼》卷二十一、宋林希逸《竹溪鬳十一藁续集》卷三十、宋祝穆《方舆胜览》卷十三、《南宋馆阁录》卷八、《莆阳比事》卷三、卷七、宋杨万里《诚斋诗话》、《未轩文集补遗》卷下《郡志列传论》、《八闽通志》卷之七十一、《重刊兴化府志》卷之三十四、《闽书》卷之一百六、卷之一百五十三、明郑岳《莆阳文献》卷二、卷五、《闽诗录》卷七、《福建通志》卷四十八、《莆风清籁集》卷五、《闽中理学渊源考》、《延寿徐氏族谱》、《兴化府莆田县志》《莆仙方氏宗谱》《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全宋诗》卷二〇〇五、《中国文学家大辞典》。

    (二)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