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文化综合>莆田元宵节,全国独一份

    莆田元宵节,全国独一份

     

    2.jpg

      仙游枫亭游灯    (资料图片)

      “这里的春节,一年两度。这里的元宵,一月欢腾。”日前,莆田市召开“疫情防控宅在家,扫码线上看元宵”电视电话会议,副市长陈惠黔倾情讲述莆田历史文化,推介全国独一份的莆田元宵节,让更多人了解美丽莆田,吸引更多人前来莆田做客。

      避免聚集活动、控制聚会聚餐、非必要不出行、提倡线上拜年、倡导线上线下消费相结合……近期,在冬春疫情防控日渐严峻之际,莆田市举行“疫情防控宅在家,扫码线上看元宵”活动,运用新媒体、新方式、新平台,丰富群众在节日期间的精神文化生活,擦亮元宵文化旅游品牌,助推当地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此次活动从1月27日至3月24日,主要内容是27篇微信推文,涵盖莆田特色产业、非遗文化和元宵盛况。首篇推文在1月27日推出,之后从2月1日起,每两天更新一篇,并在当天上午11点发布。

      活动期间,多篇推文浓墨重彩地呈现莆田元宵节的惊艳与魅力,包括《莆田元宵》《新度锦墩砂花迎春》《湄洲岛妈祖金身巡安布福》《枫亭万人大游灯》《东海万人圈灯》《梧塘松东赤脚踏火》《南日岛冲海祈福》《莆禧古城爬刀梯》等。

      网友可通过关注“莆田文旅”微信公众号参与活动。活动结束后,将评选出“闹元宵我最想去的十个村”,然后由莆田市政府携手中央电视台等知名媒体联袂宣传推广,将它们打造成元宵特色示范村。

      南朝陈光大二年(568年),莆田置县,这座古城至今已有近1500年的历史,积淀了绚丽多彩的文化。“节到元宵兴倍生,普天人共乐升平。有楼紫陌繁华盛,灯火辉煌不夜城。”这首竹枝词《元宵》说明,早在唐代,莆田就有闹元宵的习俗。

      西晋末年,北方战乱,八姓入闽,衣冠南渡。中原人大规模南迁,渐次进入福建,有的在莆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随着人口的不断迁徙,北方文化与莆仙文化相互交融,碰撞出多姿多彩的元宵文化。因为形式多样,当地群众错开时间表演,形成独特的莆田元宵节文化。

      爬刀梯、跳傩舞、摆棕轿、打铁花、甩铁球……“十里不同风,一村一习俗。”莆田元宵文化堪称全国独一无二,村村闹元宵、天天有节目、家家齐上阵,蔚为壮观,热闹非凡。每年从农历正月初三持续到二月初二,整整一个月。

      又是一年春来到,一年一度的莆田元宵节即将再次上演。疫情时期,这场莆阳民俗大赏虽不能实地集中举行,但线上闹元宵同样精彩。网友足不出户,即可领略到莆田元宵节的“独”与“特”。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 林剑波 通讯员 伊晓燕 翁开业

      枫亭万人大游灯

      枫亭元宵游灯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始于宋代,盛于明代,迄今已有千年历史。据了解,枫亭元宵夜游灯踩街习俗源于古代上元节迎神灯会,北宋嘉祐元年(1056年)至宣和七年(1125年)间,融合汴京城御街的大型元宵游灯及文艺踩街表演,不断与时俱进,传承演变至今。

      不同于各地的元宵灯节,枫亭元宵游灯习俗汇集了篝火、社火、放灯、游神、傩舞等多种古典文化和民俗文化,糅合了当地民间的灯艺、曲艺、舞蹈、十音八乐、戏剧和杂技等各类艺术。传至近代,枫亭元宵游灯习俗又创新性地融入了彩架、彩车等主题方队和时尚元素,独具特色。对于研究当地古典文化、传统文化、民俗文化、民间艺术演变等,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价值。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枫亭元宵游灯在仙游县枫亭镇华彩绽放——花盆菜头灯、驱邪蜈蚣灯、百戏灯彩架,彩灯齐备,大型彩车流光溢彩;十音八乐队、女子腰鼓队、车鼓队声乐喧天;五色旗、龙虎旗,旗帜招展;舞龙舞狮,游者欢畅,观者愉悦。

      农历正月初六,麟山宫境内的38个自然村联合出游,拉开枫亭元宵狂欢月的序幕。这场出游持续3天,参与人数超2000人,巡游路程100多公里。联合出游结束后,38个自然村又各自举行元宵游灯活动,掀起枫亭元宵月里的第一个小高潮。

      而真正的高潮则在农历正月十三至十七。每年此时,集镇区的下桥、下街、兰友、学士社区以及下街北门自然村,一连5日,依次举行元宵游灯活动,参与人员5000多人,现场围观群众、游客更是达到10多万人次。这是枫亭元宵月的重头戏,也是枫亭元宵游灯习俗的集中展现。

      农历正月十九至二十,枫亭溪南龙泉宫6个社宇的联合出游,则是枫亭元宵月的“收官之作”。农历正月二十是夜,待巡游队伍归来,执事用长杆点燃近4米高的柴枝高塔,巡游队伍有序地围着篝火游转而过,冲天火焰红红火火,预示着村民们在新的一年里日子越过越红火。

      新度锦墩砂花迎春

      新度锦墩砂花迎春,实为迎神。玉皇信仰是中国民间影响极为广泛的传统信仰,在莆田,农历正月初九的玉皇诞辰日,祭天祈福等民间活动,蔚为大观。而新度镇锦墩村的砂花迎春,更是别具一格。

      打砂花,是新度镇锦墩村的一手民间绝活,用来传递信众祈求上天庇佑、纳福迎祥、保境平安的传统观念和朴素祈愿。它的形成,或与旧时锦墩村村民多以打铁铸鼎为业相关。

      砂花迎神,需用火炉一座、风箱一台,碎铁或者生铁百余公斤,毛竹宽片多片,木制炸花槌多支,木炭或焦炭等若干,先投入炭火,鼓足风力,在炉上将生铁或碎铁片融化成铁水。再将铁水舀起,倾于竹片内。用木槌击打,高达1300多摄氏度的铁水,洒向围粗、叶茂、高大的荔枝或龙眼树。高温铁水遇上寒冬里低温的枝叶,瞬间火花四溅,飞花如雪,连夜空中的烟花焰火与之相比都黯然失色。古语有“溶铁作水水生金,泼向庭树尽银花。玉皇今夜醉眼看,也向人间羡繁华”,即是最好的佐证。

      东海万人圈灯

      “地僻装成万盏灯,鹓行雁序各相承。沿溪涉岸高低绕,倒影成双复几层。”农历正月十五,万人游灯盛况在城厢区东海镇引起各界瞩目。村民手执木棍,肩扛排灯,汇成灯龙的海洋,在村舍阡陌之间行走巡游。游灯队伍会集到当地金沙宫广场,壮观的圈灯场景颇有特色,引得数万人围观。

      东海镇因位于东海之滨得名,其南濒湄洲湾内海,与秀屿港隔海相望。建于宋代的市级文保金沙宫、蔡襄祠坐落于此。据说,金沙宫周边的8个建制村,村民多为宋代名臣蔡襄后裔。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以金沙宫为中心,28个自然村组成近万人的巡游队伍,开启上元祈福巡游,以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踩街,表达向往祥和、祈望平安、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巡游活动通常持续至农历正月十八。

      金沙宫上元祈福习俗始于宋代。嘉祐七年(1062年),蔡襄作上元祈福诗以纪此事:“宸游不为三元夜,乐事还同万众心。天上清光留此夕,人间和气阁春阴。”经过千年的传承与弘扬,该习俗成为当地一年一度最为重要的文化节日。眼下,当地正为该习俗申报省级非遗项目。

      农历正月十五当天,各家各户精心准备好排灯,作为“灯龙”的灯肚。下午3点多,村民们纷纷将灯肚集中到各宫社广场,一肚一肚连接起来。傍晚6点,村民们来到金沙宫前集合,在龙头灯的引领下,亮灯巡游。游灯按照自古以来的路线及顺序,不能超越也不能落后。待最后一支游灯队伍到达金沙宫广场时,形成一个庞大的大圆圈。所有的队伍在广场团灯一圈,再回到各自的宫社进行团灯,至此圆满成功。现场观者如堵,一派欢乐祥和的景象。

      梧塘松东赤脚踏火

      莆田的元宵活动大多与火有关,有越火而过,有绕火奔跑,有跑踩炭火,有蹈火而行。

      涵江梧塘松东村的闹元宵,炫人眼目,惊心动魄。四尺高的柴薪点燃后,涌起冲天烈焰。炭火炙热之际,抬棕轿的人赤脚从旺火上踏过,来回穿行,全场热烈。他们通过赤脚“蹈火”来庆祝新年的到来,同时表达民众希望祈福驱邪、家家兴旺发达的愿望。

      松东赤脚踏火表演时抬的棕轿跟莆田大多数地方的棕轿相似,多用竹子或木料制成,顶部绑上棕叶,贴上象征不同神明的神符,并在轿中摆放菩萨神像。跳棕轿时,锣鼓手使劲敲打锣鼓伴奏,旗队前方开道,后面跟着轿队。在呐喊助威声中,抬轿的年轻人在宫埕前围着一堆堆旺火轮番跳跃,你追我赶互不服输。最让观众咂舌的是,这些抬轿人确实是赤着双脚,无畏无惧,直接从烧旺的柴火上踏过去。熊熊烈火,愈燃愈旺,表演者奋力竞技,观看者呐喊叫好……

      南日岛冲海祈福

      浮叶村位于海岛东部,据文献记载,200多年前,这里是处荒无人迹、草木凋零的海湾。他们的祖先(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即1735—1820年)从闽南沿海迁徙过来。在南日岛,浮叶村是唯一一个讲闽南话的村庄,他们保持了祖先的传统,穿惠安服、行闽南宗教祭祀,遵循闽南风俗,因此这个村庄也被称为“南日岛的闽南村”。

      浮叶村的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八,至今保持着闽南的特有风俗。因为祖辈长年累月和海打交道、靠海为生,当地闹元宵的形式也跟大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农历正月十八的午后,以彩旗、锣鼓、鞭炮开道,秀屿区南日岛浮叶村的信众纷纷来到供奉“金、邱二神”的主宫觐见。接着,由“金、邱二神”率领众神巡游全村。当天,男女老少鸣锣开道,狂舞的金龙紧随其后,再由身强力壮的年轻男子抬着十八顶供奉神灵的轿子和十八顶“神轿”,排着浩浩荡荡的队伍巡山巡海。

      “料峭春凉水犹寒,浪花乱开在浅滩。只为肩舆神明驻,冲海祈福不畏难。”随后,在信众的肩扛手抬下,一顶顶神轿鱼贯而出,浩荡出游,先是在村里绕上一圈,最后集中到广阔的沙滩上。村里的年轻人,抬着供奉神灵的轿子在海中颠簸搏击,激浪跃舞。当地村民都认为,冲海时溅起的浪越大,意味着今年打的鱼也越多,将迎来一个丰收年。

      莆禧古城爬刀梯

      每年农历正月十九,是北岸经开区山亭镇莆禧古城一年一度的“十九日”。

      当天上午10点多,响铳三通、长号齐鸣、头旗高举,腰鼓队热情献演,十音八乐队一旁“加持”,福首正装捧香炉带领乡人随城隍大神的八抬彩舆开始绕境巡游。当巡游队伍即将到达坡路顶时,稍作停顿。随后,在骤急的锣鼓声中,巡游队伍的各个方阵,追随当年守城将士的训练冲锋脚步,伴着欢呼声依次向坡路顶奋力冲刺。跟随巡游队伍,可见家家户户门前都摆了一个火盆,内置燃烧的木炭。村民介绍,这火盆是迎接菩萨巡安用的,寓意去邪气霉运,生活红红火火。

      巡游结束后,当日活动高潮——“爬刀梯”便在城隍庙广场上演。刀梯由钢刀扎于两支木柱形成梯,刀刃向上,级距约60厘米,组成梯级。梯的顶端用粗缆索拉紧捆扎在两侧建筑上,直立于广场中心。

      一个多小时后,爬刀梯表演开始。万众瞩目中,只见8人抬着神轿,一名金簪插嘴的“僮身”身穿黄金肚兜、红缨裤,坐于轿中,由远及近。约莫20分钟后,“僮身”赤膊赤足开始登梯,见他空手抓利刃,赤脚踏刀锋,手脚并用,动作利落,每上一级,现场鼓乐声便愈发激烈,高潮迭起。登顶后,“僮身”向梯下信众抛撒铜钱,现场人潮此起彼伏、俯首争抢。

      据了解,这一民俗活动自明代延续至今,成为莆禧特有的传统文化习俗,重现当年莆禧人民抗倭时登高瞭望和无畏刀锋的身影,也是莆仙元宵民俗活动中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

      湄洲岛妈祖金身巡安布福

      农历正月初十,湄洲岛妈祖金身从祖庙起驾,岛上14个妈祖宫庙按次序迎接妈祖金身绕境巡安布福。5天4夜后,妈祖金身从天妃故里东蔡村上英宫(俗称后林宫)起驾回銮。

      妈祖金身绕境巡安布福是湄洲岛闹元宵的重要节目,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信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大早,祖庙天后宫里里外外人潮涌动,万人会集。福首及请香的队伍早早等候一旁,由祖庙工作人员精心为妈祖神像梳妆打扮,一切准备就绪,只等吉时一到恭请妈祖金身起驾。

      上午11点多,吉时到,钟鼓齐鸣,众人纷纷跪拜恭迎妈祖金身起驾出宫。一时间,鞭炮声、锣鼓声响彻整个祖庙山,请香的队伍从天后宫门前蜿蜒至圣旨门广场,与岛内外参拜的妈祖信众会集一起,场面壮观热闹,沿途更是呈现“万人空巷、人潮如涌”的盛况。

      岛上14个妈祖宫庙以“社”为单位,以“乡”为角头,境内各社、角头妈祖信众挨家挨户自发插红旗、挂门彩、摆供品、设香案。妈祖金身过境时,沿途堆篝火,放鞭炮,夹道跪拜,接妈祖、祭妈祖,给妈祖挂脰、挂花,表达对妈祖的尊敬,将全年的期许与诉求寄托在约定俗成的仪式和连绵不断的鞭炮声中。

      妈祖金身绕境巡安布福活动期间,信众还通过妈祖驻驾、妈祖驻跸、妈祖过乡、游灯、猜灯谜、分丁饼、吃福橘、摆棕轿、耍刀轿、转凉伞、“抢”妈祖花、妈祖回宫、送妈(祖)上宫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成当地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将真正意义上的年味推向高潮。

      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汉儿 整理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