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化>林龙江与朱熹

    林龙江与朱熹

      □林劲松

      林龙江先生小时候读书,离开不了读朱熹的《四书集注》。本篇就来说他俩人的关系吧。

      许多人论《四书集注》,往往专注于一个面,忘记了另一面,肯定朱熹时,就说他的代表作《四书集注》代代相传,一直传到了现在,却不知道他还有另外一面,即供人研究宋朝历史的另一面;否定朱熹时,只看到读孔、读孟都没有到位这一面,却忘记了其中还有有价值的另一面。三一教主读书、写文章却不是这样的,比谁都全面,方方面面都注意。只有这样做,才能谈得上去创立三一教,谈得上挽救国宝的实际行动。三一教总纲领的提出,说明了这一点。

      《夏午真经》说:“三一教主言:儒氏之执中,其与道氏之守中,有不同乎?道氏之守中,其与释氏之空中有不同乎?而其所以持心法以入门,以造于执中守中空中之极则者,不可不知也;儒氏之一贯,其与道氏得一,有不同乎?道氏之得一,其与释氏之归一,有不同乎?而其所以持心法以入门以造于一贯得一归一之极则者,不可不知也。”(第4页)这是三一教学说的总纲领。这一提出,就在政治思想上与宋代理学划清了界线。一个说,尧舜禹之道可以丢;另一个却说,尧舜禹之道要坚持,万万不可丢。二者可谓是旗帜鲜明,针锋相对。

      据《四书集注》记载,韩愈与程颐兄弟俩都认为尧舜禹之道可以丢。

      在《四书集注》的《孟子序说》中,朱熹说:“韩子曰: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 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 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 而不详。’又曰:‘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扬,大醇而小 疵。’”

      其前引言注释说:“程子曰:‘韩子此语,非是蹈袭前 人,又非凿空撰得出,必有所见。若无所见,不知言所传 者何事。’”后引言却说:“程子曰:‘韩子论孟子,甚善, 非见得《孟子》意,亦道不到。其论荀、扬则非也。荀子 极偏驳,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扬子虽少过,然亦不识 性,更说甚道?’”就这样,经过“集大成”之后,孟子之 死竟然成了尧舜禹之道失传的分界线。从孟子之死,到韩愈发表《原道》,相隔1000多年尧舜禹之道失传,中国仍然可以发展——这是韩愈在胡说八道。

      尧舜禹之道可以丢,这是韩愈和宋代理学家的奇谈怪论;接受这种观点,天下就要大乱,宋朝中后期国家机器不能正常运转就证明了这一点。

      拙作《理论上不了,宋朝末期危机四伏》说:“史称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这就是说,孔子理论水平高,对乱臣贼子零容忍。同样是元祐大臣,宋哲宗时打击不力,殿试时莆田人方天若提出批评,得到重视,得中榜眼。

      ”但是,宋理宗尊孔却把司马光为代表的元祐大臣作为人们学习的榜样,这就等于是背叛了熙宁新政。那是注定要失败的。

      “宋朝进入‘朝代尾’的重要标志是理论上不了。宋理宗在位一直希望使理学成为正统官学,早在宝庆三年(1227年)就封朱熹为信国公。端平更化后,朱熹和理学大师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都先后被入祀孔庙。淳祐元年(1241年),理宗又分别加封周敦颐为汝南伯、程颢为河南伯、程颐为伊阳伯、张载为噤伯。景定二年(1261年),理宗排定的入祀孔庙的名单包括:司马光、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邵雍、张拭、吕祖谦。其中除司马光外,剩下的都是理学代表人物。那时这样做,完全是理论上不了的具体表现,宋朝政治危机日益加深。”

      在这里,我采用历史比较的方法,找出来了宋朝末期政治危机原因。2020-9-3在莆田文化网发表,10-10上午十点网友阅读达59472人次。这说明许多网友关注这篇文章。网友就是这样,彼此之间互相推荐。

      但是,相比之下,在三一教主面前,我却是小学生。这样比较,对他来说,那是家常便饭。读了《夏午真经》,我才知道,三一教学说不仅有总纲领,而且还有许多目,“纲举目张”,各个部分都写得很认真,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这是因为面对广大人民群众,他是传道授业解惑者,需要把自己研究历史的方法一一进行传授,让他们一样一样领会,有了“同心干”的雄心壮志。与此同时,广大人民群众同样懂得历史比较法,三一教主要是自己只有“半桶水”,一问三不知,谁还会盲目跟着他去进行什么行动?!

      之所以明朝中后期会发生群众性自发的挽救国宝行动,是因为1368年明朝建立,明太祖朱元璋出台扶植工商业政策,中国开始跨进资本主义社会的门槛,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1986年7月,拙作《试论明清城乡人口变化》在《中学历史教学》第四期发表,我提出的中国资本主义“明建立说”从此开始在我国教育界传开。)这说明1072年熙宁新政出台“市易法”,扶植商业,实行农工商并重,硕果累累。到了1368年朱元璋扶植工商业出台,继往开来,再创辉煌,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所以,“熙宁新政”和洪武新政一脉相承。

      但是,明朝教育却不能与时俱进,所用的教材还是离不开“程子曰”,学习孔子教书育人的立场、观点、方法等,还要听从程颐兄弟指挥。这样做行吗?三一教主挺身而出,大声疾呼:“不行!”

      究其原因,《四书集注》还有有价值的一面,那就是有着宋代理学祖师爷程颐等言论丰富历史资料,为后人研究宋朝历史提供了方便。这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好事。这是因为历史研究好像建桥修路,三一教主创立新教,无非是桥架起来了,路修好了,人们来往畅行无阻。这就需要认真总结宋金并存期间我国南北方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在那时,北方是金世宗改革顺利进行,北方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对外贸易也上去了;南方却是理论上不了,老是想“非攻”,发动非正义战争,所以,那时南方是重灾区,莆田人民优秀儿子龚茂良官至宰相,后来因为“五年不说恢复”即恢复对中原的统治被罢官,贬至英州,“父子卒于贬所”。冤案平反后, “上曰:‘茂良本无罪。’遂复资政殿学士,谥庄敏。”为此,《宋史》 的《龚茂良传》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这个血淋淋的历史冤案不能不引起林龙江先生的高度重视,认真总结。就这样,三一教肩负着历史使命,在明朝中后期诞生了。

      三一教诞生之时,是理学家收摊之日。这是因为道理很简单,网友要是赞同拙作《理论上不了,宋朝末期危机四伏》,那么您对程朱理学会不会改变了看法呢?三一教也是一样,纠正了韩愈《原道》发表以来人们对老子、孔子的错误认识。从此,《四书集注》虽然代代相传,但是,它所起的作用也就和以前大不一样了。它的另一方面价值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了。

      《道德经》二十七章说:“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意思是说,善于行走的,不会留下辙迹;善于言谈的,不会发生病疵;善于计数的,用不着竹码子;善于关闭的,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开;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而使人不能解开。因此,圣人经常挽救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经常善于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品。这就叫做内藏着的聪明智慧。所以善人可以做为不善人们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爱惜他的借鉴作用,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大的糊涂。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在这里,老子对善人与不善人有着独到见解。二者互相尊重,互相学习,缺一不可。

      在《论语》里,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泰伯》)意思是说,孔子告诉学生,要尊重和关心平民百姓,凡是老百姓说得正确,或者做得好,那就按照他们的办法去做;相反,凡是说错了,或者做错了,就要及时纠正,把理由一一告诉他们,让他们心中有数。

      学了《夏午真经》,我深感三一教主是不折不扣地按孔子和老子的要求办事的,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他人,诲人不倦。凡是重点和难点,他都能注意到,讲深讲透,让平民百姓都知道,都能掌握。所以,读了他的著作,我浮想联翩,感想多,写了一篇又一篇。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