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化>崇功祠——十八陈氏总祠

    崇功祠——十八陈氏总祠

      □林春荣

      时间如同一条匆匆流逝的木兰溪水,远去了无穷的往事,淹没了无尽的面孔与姓名,在一场又一场的暴风雨中,一些人、一些家族甚至消失得无影无踪。但每一座古老而又破旧的宗祠、祖祠,在暴风骤雨中屹然不动,依旧用宽阔或逼仄的空间,盛装着来往匆匆的脚步。那入莆始祖的遗像,依然用一双深情的眼睛,无声而又沉默,祈祷而又祝福,隽永而又深情,关注某一个姓氏家族的儿孙们,在这个世界上奔波。

      莆田的姓氏上百成千,布满了莆阳大地上的每一个角落,陈林半天下,郑黄满大街,穿插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段落中。这四大家族以其庞大的人口数量左右着一座城池,一座乡镇,数千个村庄的血脉记忆。当我们从每一个家族的郡望与堂号上,或从那些家族千年百年的族谱家谍上,或从每一扇祠堂大门红红的楹联上,可以读出并发现,居住在莆田的绝大部分人的祖先,是从遥远的北方,从黄河两岸的城廓或村庄迁徙而来的。隋唐宋元明清,一千四百多年的时间河流上,飘泊着无数各个姓氏的先祖南下的身影。我们身上所流淌的血脉,源头在远方,在遥远的北方。

      莆田人文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陈氏入莆第一人,应是汉代的陈公。在汉代一个清风明月的时刻,陈公与胡公相约前往闽中,胡公居住在壶公山修炼成仙,后来那座山就叫胡公山,也叫壶公山。陈公居住在九华山修炼成仙,后来那座山就叫陈岩山,陈岩山的山名一直在莆田地方志上坚定了千年的时间。陈岩山下的一个村庄因为陈姓人的缘由,也叫陈俞村,直至九牧林迁居此地,才改名为澄渚。

      陈氏乃莆田的第一大姓,从各地迁徙到莆田的陈氏家族有据可查的就有三十多家。以莆田陈氏一族共同编修的族谱的各个陈氏派系入莆时间为序,可以梳理出不同的陈氏派系入莆路线图,从中可以分辨出每一个派系在莆田的分布状况。

      唐武德三年(619年),以隋朝兵马司守泉州的陈迈,知莆田县,成为莆田县复置之后的第一任县令,也是陈氏入莆的第一人,这个第一人有名有姓。致仕后,加封为车骑都尉,或因为喜欢莆田的山水与人文环境,就卜居县城内刺桐巷,这一脉就叫刺桐陈。陈迈的十世孙陈峤,于唐文德元年(888年)登进士第,成为莆田陈氏进士第一人。刺桐陈一脉科甲世延,是莆阳的名门望族,据南宋李俊甫《莆阳比事》所记述:“陈绛,子动之、说之,动之子侗、睦,侗之子彦恭,皆相继擢第。或为诗云:自从曾祖初攀桂,直至曾孙不歇枝。”陈绛乃是宋朝莆阳陈氏科甲第一人。

      在《莆阳比事》上以“三世登云,四代攀桂”载入史册的,还有浮山派陈氏。陈公言,子大卞,孙安仁、性仁、显仁,“三世登云”。浮山派入莆始祖陈湟,携子陈本、孙陈稜,在唐中和年间(881—884),从河南固始,迁往安徽宣州,再迁仙游县枫亭东山,又从枫亭东山迁徙至仙游城关、莆田灵川浮山,再迁城南南塘小浮山,迁往黄石市、莆田里、城东东阳,这是浮山陈氏在莆田迁徙最初的路线图。后来,又从这些地方析居在莆田的许多里图,遂成为名门望族。

      文峰陈与橄榄陈在莆田的历史也是非常悠久。梁开平二年(908年),陈沆登进士榜,官至天雄节度使,因时局动乱,而避居广业里飘湖。后来,其子陈仁璧规劝泉漳节度使陈洪进纳土献籍归宋,迁居于城内文峰,陈仁璧称为文峰陈始祖。陈仁璧的儿子陈靖,因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舍私宅作为军置,迁居橄榄巷铁树里,陈靖为橄榄陈始祖。这一脉也是科甲绵延,乃莆阳簪缨世家。

      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陈氏族人陈仁率族聚居于白湖北岸之白沙村,称为玉湖,陈仁为玉湖陈的始祖。陈仁的曾孙陈俊卿,登绍兴八年(1138年)黄公度榜进士第二名,即榜眼,在那科殿试上,莆田县士子“四异同科”,在宋高宗皇帝的诏询中,陈俊卿以一句“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成为千古名言。陈俊卿以一生的勤勉工作,官至参知政事、魏国公、太师,是玉湖陈一族科甲世第的开创者。直至宋末元初,宋咸淳四年(1268年)进士第一名,状元陈文龙与从叔陈瓒在一场惊天动地的抗元大战中,玉湖陈才从玉湖分崩离析,迁居至莆田沿海与平原,还有一部分南下两广。

      莆田民间盛传的“莆田自古十八陈”之民谣,并不是虚构,莆田陈氏派系之复杂令人难于辨析,在所有入莆之陈氏派系的时间,落脚村庄、析居地点,应该有三十多个派系,居住在仙游的陈氏派系就有许多种,五象陈、侯峰陈、横山陈、古楼陈、留陂陈。在《莆阳比事》中,记载着莆田的源流与衍派:“陈氏旧族五,新族三十三,嗣是而来尚未数计”,至宋嘉定七年(1214年),李俊甫编纂《莆阳比事》之时,莆田陈氏就不止“十八陈”,真可以说是繁衍散播,开枝散叶。

      从三十三衍派陈氏族人入莆路线图上,莆田以其山青水秀的地理环境,四季如春、物产丰饶的自然环境,而成为众多中原名士来此定居,并在莆田筑屋造田,建书堂读四书五经,科举入仕,成就了莆田、仙游作为宋朝十大进士县之一。兴化军以其高密度的进士、贡士成为“中国科举第一乡”。宋代陈氏一族,中进士者达二百人之多,还有四百多个的拔贡、荐辟、明经,这些以读书科举进入大宋辽阔的朝野之后,以不同的职级分巡在大宋政治版图的遥远的郡县,或为转运使、太守、知州、知县,或为通判、漕吏、县尉。从科甲鼎盛的莆田人文来分析,无数的陈氏族人与不同姓氏的数百人莆田籍官吏一样,在异地为官之后,就定居在异乡,或客死于异乡,就成为异乡的开族始祖。

      莆田,就像一个中国人文的中转站,自唐宋以来无数的中原名门望族迁居莆田,成为莆田人,成为莆田人文的开创者与建设者,后来读书科举、科甲入仕,又带着光宗耀祖的梦想,又迁居在异地,成为异地各姓氏人文的奠基人。

      在我有据可查的历史资料中,莆阳陈氏最初迁居广东的,应该是陈氏十二世祖陈洪进一族。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陈洪进纳土归大宋版图,改任武宁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其四个儿子全部成为封疆大吏。文颢,房州刺史;文顼,登州刺史;文显,通州团练使,知泉州;文颙,徐州刺史,知漳州。一门五侯。陈文显长子陈宗元生子陈增,号精一,行八,潮阳县丞,授迪功郎;次子陈宗庆生子陈坦,号文靖,行十,宋绍圣四年(1097)登进士第,官海阳县知县,授文林郎。陈增、陈坦秩满后卜居海阳县秋溪都之鹤塘乡。陈氏兄弟带着莆阳人文的血脉,在鹤塘以“读书进仕,习武卫国”为家训 ,在宋明清时代,“一门三进士,全族九知县”的官塘陈氏的美誉,在潮州府广为传播。陈坦、陈增兄弟的后裔散衍在潮州府、广东省的众多县里村图,是广东的第一家族,“秋溪世家”的后裔或已超过一百万人。

      莆田陈氏的刺桐派、浮山派、寿山派、侯峰派等十几个派系,都有子孙登进士,擢明经,拔贡员,科甲入仕后,或在异地当官,定居在异乡,成为那个异乡的开宗始祖。宋元明清,陈氏一族以这样的科甲入仕、异地为官、落籍异乡的路线图,其后裔散布在全国许多省、府、县。莆田的林黄郑吴方徐等数十个家族,也以同样的读书做官的方式,完成了莆田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文迁徙。至今,还有数以千万的异乡人,他们古旧的族谱依旧填写着籍贯莆田或原籍莆田。

      莆田历史上第二次人文大迁徙是在宋末元初,对大宋王朝感恩戴德的莆田士子,在抗元扶宋的历史战争中,同仇敌忾,官民一致,以慷慨赴死的决心,留下了一卷泣惊鬼神的英雄史诗。玉湖陈的陈文龙、陈瓒,前仆后继,以鲜血和生命抒写感天动地的英雄情怀。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皇帝颁布圣旨,敕封陈文龙为福州府城隍庙城隍爷,陈瓒为兴化府城隍庙城隍爷。陈瓒的儿子陈若水和近十万莆田男儿,不分官民身份,不分姓氏、里村,从莆田的宁海渡、贤良港、小屿港、枫亭港、白湖渡,纷纷南下,力保南逃的赵宋小朝廷,最后在公元1279年崖山之战中,死伤无数,幸存下来的就散居在广东、广西、海南。陈若水受伤后,在广州城外的村庄休养,后来这个村庄就叫陈家埔。玉湖陈以广州城为中心,散播在珠江两岸的县乡里村,成为一群卓异的异乡“莆田人”。

      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四月,兴化府陈氏各派系族老聚集后,商议确定,不论入莆时间先后,不论入莆的路线图异样,共尊陈迈为兴化府陈氏肇基始祖。莆田乡贤、官任南京大理寺左评事徐元稔上疏朝廷,特请旨立祠祭祀。明朝莆田陈氏一族也是科甲延绵,进士、举人络绎不绝,刺桐陈之陈继之、浮山陈之陈道潜、文峰陈之陈安泰,一科接着一科,中进士,擢举人。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浮山陈氏子弟陈中以会试第一名,即会元的成绩刷爆莆阳文化圈。可见,朝廷、兴化府对陈氏宗祠的重视。正德四年(1509年)十二月,兴化府经历司择善裕铺立祠曰“崇功祠”,每岁春秋委托兴化府官员代为致祭。

      崇功祠位于大路边的善裕铺,坐北朝南,面向壶公山,面阔五间,进深两间,祠前有一大庭院,是陈氏十八衍派的大宗祠,崇功祠地处府城的中心位置,周围的街巷里弄都是刺桐陈、文峰陈、橄榄陈、浮山陈的聚居地。浮山黄石房派陈用、陈中科甲入仕后,从黄石迁居在大路街,其子孙繁衍在城内。附近的长寿社社公陈寅,乃是入莆始祖陈迈之十一世孙,周围三条街陈、林、郑等大姓共同奉祀的长寿社,已是这个城市不可缺少的信仰文化之一。也在不远处的兴化府城隍庙、二忠祠,所奉祀的城隍爷陈瓒,乃陈迈之二十一世孙陈瓒,二十二世孙陈文龙。崇功祠、坊巷、大路街、衙后街、庙前街、长寿社、城隍庙,这些古老的建筑物和兴化府城主要街巷,无声地构建起一座城市的文化体系。

      崇功祠的创建与奉祀,不仅仅是陈氏家族一族之文化大事,也是整个兴化府城文化的一件盛事。立祠奉祀每一个陈氏衍派的入莆始祖,从根本上建立了族人追宗溯源的感情记忆。明正德四年(1509年)十二月崇功祠创建之后,莆田士子登进士第、擢举人榜的步伐分明加快了。正德十二年(1517年),单莆田一县就有一科进士20个人,莆田县举子全部参加正德四年之后的会试、殿试,共有306人中进士,1096人中举人。陈氏一族子弟们更是如鱼得水,攀龙折桂,每一个家族衍派均有举子中进士第,一些进士出身的陈氏子弟,还官居要职,成功入选名人传。浮山陈之陈志,登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陈谨榜,官至佥都御史。橄榄陈之陈经邦,登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范应期榜进士,一代国师,官至礼部尚书兼学士。陈瑛,登万历二年(1574年)孙继皋榜进士,官至右布政使。浮山派之陈应元,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周延儒榜进士,官至副都御史。陈氏一群读书人以其出色的政绩、优异的品质,赢得了青史流芳。

      又一场改朝换代的战争洗劫,兴化府城从沦陷中走向沦陷,崇功祠在这兵火连绵十五年的岁月中,或已满目疮痍,或已残垣断壁。首先为崇功祠的重建与恢复祭祀的是,浮山派仁泽房陈胤甲知县。陈胤甲,登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马世俊榜进士,官至浙江青田县知县。清康熙年间,由陈胤甲出面牵头,组织十八房陈氏族老,共同商议,重建崇功祠,请旨要求兴化府莆田县恢复春秋两祭。如今仍屹立在大路街边的崇功祠,就是由陈胤甲率族众重建的规模。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陈胤甲的六世孙陈麟率陈氏十一支衍派族人共同约定,设立崇功祠公会,由各支系轮流主持每年的春秋祭祀,陈麟统筹管理崇功祠祠务。民国时,陈麟的第三儿子陈展如,在崇功祠创设以西医为主的展如医院,直至1939年,陈展如应征入伍,加入中国抗日的时代洪流。

      清代,陈珪、陈胤甲等九个陈氏举子中进士,浮山派就有陈胤甲、陈汝享、陈云章、陈池养等四人登进士第,是莆田中进士最多的一个姓氏家族。无论是历史前进的步伐如何在时间的河流上转变,莆田陈氏一族还有无数的子弟站在历史的浪尖上,为社会的进步、为民族的繁荣,在不同的岗位上作出贡献。

      崇功祠将在不久的将来,重焕昔日的光彩,从这座崇功祠中所奉祀的入莆各派系始祖,其繁衍散播的莆田裔子孙们或已有数百万人,在他们的灵魂深处,崇功祠就是他们追宗认祖的神圣之地,也是他们追根溯源的心灵原乡。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