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艺术>“后街”寻幽

    “后街”寻幽

      □郭大卫

      “后街”是一条荔城古街区中的较为繁华的街道,自古就是商业发达的地方。该老街呈东西走向,稍微一丁点坡度,如一条蚯蚓,迂回曲折。街头与街尾贯穿着井头街、庙前路、衙后街,以及大路、县巷等,可以称为古街里的交通枢纽。因此,后街承载着极其厚重而又繁荣的商业贸易文化。街道间经营有中西药品、五金铁器、服装加工、副食品作坊、饮食、陶瓷家具、灯笼制作等等,不一而足。

      追溯历史,后街牌坊林立,彰显着莆阳人才辈出及人文鼎盛。据《莆田县志》载,“为宋陈俊卿、蔡襄、林光朝立,原在后街”,称“三贤坊”。三位进士出身皆为历史代表人物,蜚声朝廷,誉满九州。他们以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之超人智慧,屡受朝廷褒扬。在这繁华街肆立坊存念,成为当时莆仙众学子的楷模。虽然牌坊被历史尘埃无情摧毁,但是他们的伟大道德风徽影响至今,他们的伟大业绩皆存于书册里,珍藏在图书馆里,成为乡愁的一份极其厚重的记忆,必将延续在漫漫的历史时空里。另外,就在这条小街上,立着“吴氏解元接武坊”,即吴观、吴陵同于一宗人氏,皆为乡试解元。吴观再举进士,官礼部主事。两吴中举相隔60年,一家两解元,难能可贵。

      嗣后,吾莆又出了个状元林环,兴化府特为其立坊表彰,一并将其同姓的林继(举人)、林偃(举人)、林汲(举人)和林禋(举人),五位举人同立“林环世科坊”于后街。这么标志性的美誉象征,为莆田抹上一层靓丽的光彩,光宗耀祖,荣泽一方。“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的乡风民俗极大地鼓舞了莆阳城里城外,读书求仕蔚然成风。那些年,莆阳黎民,莘莘学子,埋头苦学,韦编三绝,争先恐后,以科举为荣,以取仕为唯一理想,频频考取举人进士,轰动九州朝野。其间先后莆人黄纶、陈纪、陈岳、方朝宗、彭韶、黄洙、林瑛、邱谅、方绎等25人考中举人或进士,震动荔城。兴化府特为之立“集凤坊”为念,以激励后昆奋发向上。那个时候莆阳科举丰收。明成化十四年(1478),莆籍高中进士者有林俊、吴昭、李德美、黄文琳、陈邦瑞、朱悌、吴球、黄节甫、吴世腾、王朝器等10位皆中进士。府里府外,欢欣鼓舞,皆大欢喜。知府官宦们兴高采烈,在后街创立“顶后街进士坊”。可见,智慧之莆人,名不虚传。弘治十二年(1499),这一年莆田人又高中陈伯献、吴希由、柯英、陈邦器、李廷梧、陈文滔、林季琼、李鼐等8位进士,兴化府更是名扬五湖四海,兴化科举跻身八闽之首,威慑神州大地。府官为之立坊纪念——“下后街进士坊”。数百年之后,这些牌坊被风雨所打劫,荡然无存。今天的人们看不见其壮观美丽的牌坊,但清楚地记录在史志书籍里。

      300多年之后,就在这条街上,出现了名扬四海的解元,又登进士及第的林扬祖,他在朝政绩显赫,作为宏大,官居陕甘总督。致仕返乡后先后又担任擢英书院、兴安书院及厦门、永春书院山长,潜心培育人才,名声大振。从大度入小巷道大约百来米,一座古老的平屋大门坦,上面书写着榜书“进士第”。这乃是林氏府第护厝,或称书房、仓库等之类小房子。右侧的一幢并连着一幢房屋,说是林氏的堂叔堂伯所住处。他的主屋乃在后街之北侧的双座五间厢鸳鸯厝,大房子坐南朝北,构成一个极其庞大的建筑群落。林扬祖故居已经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基本上保存原汁原味的清代总督级第宅样式。不失为莆仙特色的民居之构造——并列五间厢,再分别两进,又加后面的若干护厝。实乃为研究莆仙民间古建筑的实物见证。

      在后街中段北侧称“罗巷里”,是吾莆世代书香门第之诗人、学者宋湖民先生故居,其子宋元模先生步其父后尘,是莆田有名的教育家和学问家。宋氏人才济济一堂,良才高隽辈出。大概就在“罗巷里”也出了一位近代金石学家刘尚文,学识渊博,着作颇丰,业绩斐然。再往前的左营埕,便是莆田近现代著名体育界翘楚翁祖烈老师,还有林井心老师……名人云集于弹丸之地,难得罕见。

      后街之南侧小巷道中的“长寿祖社”,别看它的规模渺小,香火不亚于社衙头长寿社。据说先有长寿祖社,后有长寿社。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