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文化综合>从引水和灌区排水看延寿陂

    从引水和灌区排水看延寿陂

    1.jpg  

    图1入延寿溪的沟(来源:谷歌地球截图。白箭头标注:本文作者)

    2.jpg

      图2城区两个泄的位置(来源:谷歌地球截图,标注:本文作者)

    3.jpg

      图3莆田汽车站东边的泄(来源:谷歌地球截图,标注:本文作者)

      莆田平原上的陂都属于灌溉引水工程。引水工程是从河道、湖泊等地表水体自流引水的工程。延寿陂引延寿溪水灌溉北洋,造福莆田人民,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

      延寿溪发源于仙游县,经九鲤湖流入原莆田县境内常太镇的莒溪,与长岭溪合为南萩芦溪,又合诸水汇为渔沧溪,入北濑溪,经延寿村,向南入海。干流长度,从莒溪到泗华陂共51公里,干支流总长189公里。溪流源于森林茂密的西北山区,蓄水力强,常年不绝。吴兴开北洋,引延寿溪水灌溉,只利用水源的一部分,正流由荔浦陡门入海。到元朝皇庆年间(1312-1313),分木兰陂水溉北洋。那一年正值大旱,木兰陂水溉延寿溪西边,莆田县城的东、南、北郊(这些地方原来由大水塘灌溉)。吴兴开发的灌区,仍由延寿陂灌溉。第二年,又在新港截海道,引延寿溪水,旁会游洋太平陂等水,溉涵江。新港是延寿陂灌区之一,那儿有延寿陂水利工程的新港陡门。说明那一年旱情解除,延寿陂正常发挥作用。到皇庆年间延寿陂已运作600多年,长沟流水去无声,默默滋润北洋,没有出什么差错。又过了600多年,到了1958年,在延寿溪中游修建东圳水库,库容量达4.35亿立方米,汇聚的是延寿溪流域的水。这一切都说明延寿溪从来没有枯竭过。水源没有枯竭,“溪流溉田如故”,北洋一直是鱼米之乡,那里的人民世世代代安居乐业,说明延寿陂一直在灌溉北洋。

      吴兴当年筑长堤,开长生港,挖沟六十,治理延寿溪,专为灌溉北洋,多余的水入海。北洋灌区水量是平衡的。莆田属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多雨,较少发生大旱。干旱只会引起水源减少,沟渠水位下降甚至底朝天,不会破坏引水工程。过一两年,旱情解除,风调雨顺,就又可以正常灌溉了。没有人会因为一次干旱,就草率地把延寿溪撂在一边,舍近求远,以木兰陂取代延寿陂。如果这样,木兰溪可能负担不起,北洋的水量平衡也会被破坏,更为严重的是,让从北洋流过的延寿溪白走一趟,浪费了一溪碧水,洪涝灾害的危险加大,变利为害。实际上,自从吴公开北洋后,直到今天,延寿溪一直是那样流,一直那样灌田,水量平衡没有被破坏。这从反面证明,木兰陂没有取代延寿陂。

      再从灌区排水方面看。平原上的引水工程如沟渠,都要解决排水问题。古时候是用泄,即排水涵洞,来减缓水势,把积水排入海。如果没有涵洞或水闸,遇上洪水,排不出去,就会发生内涝。

      灌区里的积水要排到哪里,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周围有海,可以将多余的水排海,如木兰陂的东山陡门。如果是平原,远离大海,但是有别的溪流,则可以将水排入溪中,由溪流带入海。据陈池养《莆田水利志·陂塘·新兴文赋二里杂陂》,莆田华亭山区一些小陂,引水溉田后,排入木兰溪。如果连溪也没有,则可以排入其他水利工程(如陂)的沟渠中。如太平陂下圳至圭田陂分为三,右分入靴瓣,溉漏头上洋田,潦则正流入沟(详《莆田水利志·陂塘·太平陂》),就是说,遇大水就把积水排入沟,这沟就是延寿陂的引水沟渠。延寿陂“濒海六十泄以杀水”(《八闽通志》),几个泄后来改为水闸,俗称陡门,如荔浦陡门、新港陡门、西湖陡门,这些泄和陡门都发挥了作用,保护北洋的村庄和几万亩农田,不必细说。这里只说说木兰水入北洋所设的泄。

      元皇庆年间,分木兰陂水北灌,同样要解决排水问题。从目前的情况看,木兰陂水入北洋,其尾部有一条沟在荔浦入延寿溪下游,河口在迎宾大道立交桥东北方,距迎宾大道350米,荔园南路460米(见图1)。那儿离荔浦陡门仅1公里。我们还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的。王绍鸿等认为:“兴化平原地势自西向东、自南和自北向木兰溪口缓缓倾斜。”(王绍鸿等,福建兴化平原的形成与古地理环境,《地理学报》,1991年第三期)也就是说,木兰溪河道是兴化平原上的低洼地带,荔浦村正在木兰溪边,是莆田平原最低洼的地方之一。木兰陂水是无法从这个低洼地灌溉位于西面、北面地势更高的延寿陂灌区。据陈池养《莆田水利志·水道·延寿溪》:“木兰水由万金陡门分流,至城南又分三支,一由西社经梅花亭、霞墩,过荔浦斗门,入新沟、西洙东洋诸沟,潦由荔浦斗门入海。”这一条入延寿溪的沟,直接通到荔浦陡门,至今仍在(见图1),显然当时只是为了排水入海。据这一条史料,似乎先有这条沟,后才有上述那个在立交桥东北方的河口。除此之外,延寿溪从使华陂直到荔浦陡门,南岸还有第三个口,就是从潭头桥西边开一脉南下,主要是灌注城壕,后来与木兰水合,水量很小,且那个地方海拔高达8米,木兰陂水是上不去的。

      据我们考察,还有三个泄,用于排水入木兰溪(木兰陂下游),由木兰溪入海。其中的两个泄排入旧河道,见图2,一个在熙宁桥边,另一个在莆田汽车站(新汽车站)东边。泄二的放大见图3,影像拍摄日期是2012年,图中可以见到水闸,以后拍摄的影像无法看到。本来从这两个泄排出去的水,由木兰溪排入大海。但是2003年,木兰溪截弯取直,旧河道弃置不用,排入旧河道的水靠一个出水口,还能入木兰溪。这几年荔浦开发,旧河道出口完全堵死,只好把这两个泄排出去的水引向立交桥东北方出口。再过几年几十年,就无法知道曾经有这两个泄及其作用了,历史将无法考证。除了这两个以外,城港大桥下游约1700米,也有一个泄,排水入木兰溪,在旧河道上游。

      这就表明,郭朵儿引木兰陂水入北洋,通过上述三个泄,以及陈池养所说的“过荔浦斗门”的那个出口,把多余的水排出去,以免引起内涝,当时并无意于取代延寿陂。实际上也取代不了,一者入延寿溪处地势低,二者万金陡门的进水量,根本不够吴兴的延寿陂灌区用,取代是不可能的。

      综上所述,从引水到灌区排水,都可以证明,延寿陂依然存在,一直在发挥灌溉作用。

      宋郑寅“重修濠塘泄记”(写于1227年)说:“莆田滨海广斥,昔人陂双溪以灌泻卤,田之号南北洋者,遂为沃壤。”明何乔远《闽书》(1620年脱稿)说:“莆人言南洋水利,曰李长者,言北洋水利,曰吴长官也。”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约成书于1692年)曰:“莆之饶裕,以木兰延寿二陂也。”这些史料都将木兰陂与延寿陂并列,并说明主要是这两个陂使莆田平原成为沃壤,莆田最富饶的地方。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余学范)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