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化>火山岩下的传奇——访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涠洲天后宫

    火山岩下的传奇——访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涠洲天后宫

      □肖龙华

      7000年前,烟尘蔽日,熔岩奔流,鲎状岛屿焦荒一片。700年前,舟船竟发,炊烟袅袅,涠洲南湾人潮始多。鳄鱼山、龟山、猪仔岭合围的沙滩风缓浪平,渔产丰厚;岸上火山灰质肥沃,盛产香蕉。

      有史记载,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涠洲天后宫始建于1732年,距今280余年。但北海市妈祖联谊会会长李福南很有底气地说:“我们的妈祖有700多年的历史了,从渔民迁居到此算起就有。” 李福南所言非虚,元朝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即设涠洲巡检司,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著名剧作家汤显祖被贬谪赴任徐闻县典史时作过“日射涠洲廓,风斜别岛洋”的诗句,言明明代以前即有人烟。

      南湾熔岩地势凹陷,且有破口,经海浪日夜侵蚀,腹中渐空,遂成层层叠叠、凹凸不平、走势陡然的涯洞。涯洞之前,便是和缓的沙滩,渔民安身立命的所在。最早的妈祖庙,并无华美的檐阙,就是在涯洞的正中央,目视湾内的生灵。出海打捕前、平安归来后,涠洲渔民总是献以最为朴素的一拜,海上遇到风浪,总是口呼“三婆”。这种最初的形态,也像湄峰上的第一座庙,乡人在坚硬的岩石下垒石筑庙,面向云诡波谲的东海,祈求平安二字。

      1732年后,涠洲天后宫重修6次。最近的一次在上世纪90年代,考虑到顶上的熔岩有掉落之虞,便在原址的前方重修一座庙,整体建筑呈“T”型,赭红色调。庙前牌坊上书“涠洲天后宫”,下款“三婆庙”(如图),因此北海一带传说妈祖在家排行第三。上联“天铸涠洲僊境妈祖定居沐恩德泽四海黎民”,下联“地赐猪羊祭拜三婆雙手拱醴福佑五洲百姓”,其中,僊通“仙”,雙通“双”,醴通“礼”,写出了妈祖广施恩泽、信民虔诚膜拜的景象。走过中埕,便是正殿,一座重檐歇山顶的建筑。门前有联,竟与湄洲妈祖祖庙天后宫明代才子戴大宾的对联有异曲同工之妙。上联“神庙朝朝朝朝朝朝应”,下联“海水长长长长长长流”。朝可通“潮”,长可通“涨”,可读为:“神庙朝(潮)朝朝朝(潮)朝朝应;海水长(涨)长长长(涨)长长流”。这副对联暗藏着湄洲和涠洲之间流长的渊源,廊檐之下潮汐般的呼应。

      妈祖塑像立于正中,神态慈祥,左手放于左膝,右手持笏,姿态有别于他处妈祖。塑像之前有尊小型金漆妈祖,千里眼、顺风耳在侧护持。平日香火不绝、信民络绎。庙的右侧有颗古榕,树荫如盖,枝干上挂满香符,仿佛每个香符寄托的愿望与百年古树同春同寿。不远处有口古井,井水源自山涧清泉。清泉不息,井水便也不断冒出。传说早期涠洲缺水,这是妈祖向观音讨来的圣水,救度众生。

      天后宫前,有块北海市文物点“涠洲封禁碑”,立于清嘉庆二十五年七月。上书:涠洲斜阳两岛,孤悬大海,最易藏奸,本部堂奏明永远封禁,不准来此居住,倘敢故违定罪。由此可见,天后宫是当地最重要的民间信仰,也是人群最为集聚的地方,政府便把文告立于此处。

      上世纪80年代前的后殿已经荒废,墙基掩埋在丛草底下,青色古砖垒在一旁,残漏的柱础诉说着久远的身世,等待专家的研究和考证。最让人惊叹的是,一脉榕枝悬在半空,叶色青绿,长势正旺。多年前,峭壁上岩石滚落,寄生其上的榕树无可幸免,但这脉榕枝硬生生地凭着一个根系,摇曳在风雨中,独活下来。

      出了涠洲岛,李福南带参访人员到陆上渔村电建天后宫。宫前八个大字“莆田躇蹟 捕海蒙庥”,道出北海妈祖直接传自莆田的历史。他说,北海市内有妈祖宫庙60多座,加入联谊会的有40多家,今年农历五月将组织300多名信众抬着妈祖“回娘家”,再续湄洲和涠洲的神奇佳话。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