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艺术>佛国名传久——佛教在莆田的早期发展与传播

    佛国名传久——佛教在莆田的早期发展与传播

      □杨美煊

      “经传白马寺,僧到赤乌年”。这是唐代诗僧灵澈的诗句。第一句咏述佛教传到中国时,天竺之嗫摩腾、竺法兰二梵僧,自西域以白马驮经而来,东汉明帝创建洛阳白马寺,为中国汉地历史上第一座佛寺;第二句指三国时东吴赤乌四年(241年)北方僧人到江南传教,吴主为之建造南方第一座佛刹——建初寺。

      佛教传来福建的年代,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寺观》说:“自吴孙权始建建初寺于江东,而后寺院始蔓延于各郡,以及于闽。”晋太康三年(282)福建分建安郡立晋安郡,太守严高是一个佛教信徒,在治所侯官(今福州)创建绍因寺,为全省第一座佛寺。不久,严高又在郡中续建三寺,其中包括至今尚存的南安九日山下延福寺。梁天监元年(502)析晋安地置南安郡,莆田从侯官县划归南安郡直辖。

      历代史书文献相沿记载,佛教传来莆田地域是南朝梁陈之际,陈永定二年(558)建立莆田第一座佛寺,取名金仙院(今广化寺)。这一条记载的最早和最权威的文献,也是最可信的文字记载, 是唐监察御史黄滔所撰福建八篇碑文之一《莆山灵岩寺碑铭》:“昔梁陈间,邑儒荥阳郑生家之,生严乎一堂,架以诗书。既而秋一夕,风月清朗,俄有神人鹤发麻衣,丈余其状,见于堂曰:诚易兹为佛宇,善莫之大。生拜而诺,瞬而失。旋以堂居僧像佛,献其居为金仙院,即陈永定二年庚申也。”黄滔当时这段记载,绝非没有根据的杜撰,至少是以山门僧人传说为依据。但是,佛教传到莆田,与莆田建立第一座佛寺,二者之间必然距离相当的一段岁月。梁普通年间(520-526)梵僧拘那罗陀从海道来泉州,住南安延福寺译经二年,聚徒传法,相传他曾分遣徒众到郡中各地传教和劝化造寺。据此推究,莆田佛教之滥觞,与南安延福寺有较大的法缘关系。

      莆田古名莆口,这个地名亦于公元六世纪中叶才出现于文献。魏晋以至南北朝初期,莆口还是未经开发的穷乡僻壤。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除了依靠历代帝王的提倡和维护,上层人物和知识分子的信仰及其大力支持,也是极其重要的社会条件。佛教传来莆田直至立足发展的历程也是一个例证。莆田第一座佛寺建立前的二百多年里,前有同县的侯官绍因寺,后有相距更近的郡中南安延福寺,其间必有僧人(甚至多次)来莆弘扬佛法。但因此时佛教尚未完全中国化,其在南方是崇尚佛理,在北方则崇重僧德,当时各方面都比较落后的莆口土著先民,对于传教僧人宣讲的高深佛理,必然似懂非懂,难以接受,中原人民自“永嘉二年(308年)中州板荡,衣冠始入闽”(唐林谞《闽中记》),所谓“衣冠”就是指高级士族和中上层知识分子;之后又经南朝多次大小战乱,直至梁陈之时,莆田才有一定数量来自中原的客籍文人,接受佛理和建立寺宇的因缘亦方俱足。于是由“邑儒荥阳郑生”(其名难考)接受僧人劝化,献出其南湖山水宝地家宅为佛寺,写下莆田佛教历史第一页,合乎中国佛教流行发展特征。但是,以黄滔《《碑铭》》记载的陈代莆田建寺缘起,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设想:金仙院的开山祖师,很可能是来自当时寺名颇著的南安延福寺僧人,他已经在莆田或寄宿郑生家中传法多时,发展以郑生为首领的莆田第一代在家信徒,这些信徒们必有建立本地佛寺以奉事三宝的共同心愿。这般推理果能合乎历史真实的话,郑生当年秋夕之梦,有三种可能:其一、似梦实非梦,因其尚佛思想至深,在自家堂上修持用功时,恍惚间出现“意识流”梦幻意境;其二、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其三、佛教历来反对把佛说得神乎其神,郑生此梦类似东汉明帝梦见“金人”,遣使往天竺国求取佛法的故事,纵然不是真梦,其动机也是为了“引人入信”,使佛教在本地得到迅速发展。

      根据《福建佛教志》调查资料说明,南朝亡时,莆田所建佛寺除了金仙院,尚有法海堂和宝合庵等;且此时莆田已有女性出家修行。入隋以后莆仙城乡佛教全面开始初兴,当时多称庵、称堂、称院等。称寺须经地方或中央政府批准,仙游龙华寺即隋大业年间创建。 前述黄滔《碑铭》记载:隋开皇九年,金仙院升为寺焉,寺宇不断扩建,住众增至一千多人。唐代莆田佛教有了长足发展,大小寺院散播于城乡各地。金仙寺之前则增建几座大寺,如敬善、玉涧、华严寺等等。此时金仙寺乃属律宗,唐景云二年(711)睿宗邀请寺僧志彦入宫讲四分律,皇帝大为嘉奖,赐志彦号为聪明律师。志彦奏曰:“隋时有僧无际持念《妙法莲华经》,石头感应而涌白泉,无际走后,泉水则变清。”皇帝听闻大喜,立即下旨赐额,改金仙寺名为“灵岩寺”,由当时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书匾。

      唐代宗大历五年(770),莆田历史上一位生前人称菩萨僧,寂后一千多年来肉身不灭的无了禅师下世。他18岁在灵岩寺受具足戒,后来成为龟洋开山祖师,无了受具后不久,得马祖道一禅师心传大法,作为六祖慧能三传弟子回来后又住灵岩寺,立志在深山中建造一座禅院。于是,他多年走遍周围众山,寻找如意建寺圣地。终于,在今龟洋山上遇见一只六眸巨龟引道,方遂所愿。历经数十载艰苦开山创业,唐长庆二年(822)小庵建成,经报地方政府批准,立名“龟洋庵”。发展至今,已有将近1200年寺史的“龟山福清禅寺”,是莆田历史上第二座大寺院,且据唐黄滔《龟洋灵感禅院东塔和尚碑》为证,也是莆田历史上第一座在唐代就标名为“禅院”的大寺院。仙游会元寺、九座寺、龙纪寺等,都是唐代创建的。实际上,莆田早期佛教大寺院何止上述诸多,但是有的大寺院历经种种法难,后来未能恢复。

      莆田历史上第三座大寺就是囊山慈寿寺,开山祖师乃是史书多称为“异僧”的妙应禅师。他出家之初乃匿居在石室岩洞穴之中清修多年,后来开山创建古囊名刹。他与良价共创曹洞宗的本寂禅师,乃俗家兄弟,人称兄弟二禅师,兄弟同出家后,舍宅为寺,将家宅建成即今之“国欢寺”。唐后五代十国及至宋、元期间,莆仙佛教大小寺院发展颇多,史书故谓“地有佛国”之称。但是,莆仙现有一千多座大小寺宇,绝大部分都是明清时期创建的。

      (本文作者系莆仙戏著名剧作家,中国佛学院第一届本科毕业。)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