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人物>郑大成:数学教研领军人,一代名师坎坷路

    郑大成:数学教研领军人,一代名师坎坷路

      □范育斌

      郑大成(1917~2004),莆田市涵江区庄边镇萍湖村人,他以本色教书,成为八闽大地教育界的师德表率、育人模范、教学专家,荣膺一代名师的美誉。1947年他本科毕业后,在名师荟萃的莆一中从事数学教学二十五年,几乎都是领衔高三毕业班的数学,曾为连续多年夺得福建省高考第一名、创写莆田高考红旗的历史贡献良多。同时,他承担福建省、晋江地区、莆田数学教学、教研指导工作,编写诸多高考指导复习资料与培训教师工作,可以说,他是我省数学教学的领军人物之一。

      莆田一中九十周年校庆《特刊·师表之光》这样评价他:“郑大成(1917~),莆田县庄边人,上海国立暨南大学理学院数理毕业,一生坎坷。‘文革’前任莆田一中教员,教研组组长。他讲授的数学科与汝楫齐名,教学严谨,启发性强,通俗易懂,对教材的重点、关键把握准确,板书计划性强。任组长期间,经常开展教研活动,全组教师教学和业务水平获得不同程度提高。1965年高考升学率达98%,数学科立大功,平均高于其他学校几十分。他热爱人民的教育事业,老当益壮,退而不休,身兼多职:白沙中学数学顾问、县校际数学组组长、县数学学会理事长、莆田市数学学会理事长、县进修学校数学教研员、莆田县科学技术协会委员。”

      去年春,我回老家,偶然从其长子郑秉枢那里获得《郑大成自传》(以下简称《自传》)珍藏的手稿。其封面是某杂志精美的封面,封面是一首《秋天的回忆》的诗歌,配有一幅诗中意境的中国画,深深吸引了我。诗与画均为宗鄂所作:“一夜秋霜,漫山的枫叶便醉了/柿树红灯垂挂,泉的琴瑟悠扬/小屋很古典,日子很幽雅/春的灵感夏的热情,与现代的乡愁/也染上一屋朱膘,一层胭脂。”宗鄂为著名诗人,《诗刊》编委,画中秋意,气韵流动,充满哲理,诗情画意表达深沉的思想。浸淫其中,会激起对过往时光温情的回忆,莫非是作者所要追寻的一个温润、甜蜜而略带忧伤的古典意象的《秋天的回忆》吗?我揣测,这诗画的意境肯定让郑老师引起强烈的共鸣,让他爱不释手,而最终成为作者《自传》的精美装帧的封面。

      家学渊源励后生

      郑大成的祖先是“同兄露开莆倡学崇祀乡贤”的郑庄。郑氏入莆,开启莆学,意义重大。公元785年,郑露、郑庄、郑淑三兄弟由侯官入永泰,由永泰迁居莆田南山。时南山此处一泓水泽,叫南湖,故三兄弟筑“湖山书堂”,“生严乎一堂,架以诗书”,讲学授徒,弦诵诗书作篇章,开莆田读书之先河,人称“南湖三先生”。“南湖三先生”的壮举,成为莆田文明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南湖三先生”的后裔遂为南湖衍派。

      郑大成出生在文化底蕴深厚的郑樵故里。远祖郑庄在德宗贞元元年(800年)由南湖迁兴化县浔阳(今仙游县菜溪),在当地建浔阳书院,成为八闽大地办教育成就最突出的教育家之一。浔阳书院成就最高的首推郑庄的第13代孙——郑侨,也是郑樵的侄子,宋乾道五年(1169年)考中状元,成为名臣。郑庄一脉在兴化县广袤的山区开枝散叶,生生不息,其中有一枝定居于兴化广业里瓢湖,成为当地望族。人杰地灵的瓢湖产生著名的人物有郑厚、郑樵、郑球等,其中郑樵先生是吾莆最杰出的人物,其《通志》一书彪炳史册,使他成为世界性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因郑樵世称“夹漈先生”。故在郑樵故里经常看到郑家有“夹漈家声大,南湖世泽长”的堂联,镌刻着郑氏家族曾经辉煌的历史。

      瓢溪如画,冠绝山区。郑大成的故居座落在瓢溪北岸,坐北朝南,阳光洒落在优雅清静的屋宇,斑驳出一种久远的幽深。门前一碧清溪,后山与东侧在我少儿时曾有十多株有着千百年树龄的古老的冷杉,高耸入云,而今仅剩两株,其中一株在其门前的桥边,现辟为一个小公园。开门则见巍娥的越王山,越王山下是“南峰书堂”,因郑樵在此读书而闻名。萍湖村依山傍水,一条瓢溪穿村而过,托起两岸白墙黛瓦古色古香的民居。而明朝郑球瓢溪所建的四个溪陂,一年四季湖光山色,波光潋滟。更让人看好的是水乡古村它的悠然与宁静,以及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溪边那株冠盖如云的冷杉遮荫的盘石上等待被倾听的故事,把人们带到了如梦如幻的诗画意境中。这不正是现代人苦寻不得的“诗意山村”吗?

      童年是古典温润的水乡童年。或许是文化基因的遗传作用,在远祖重教兴学与先祖郑樵精神的的熏陶下,他从小聪明伶俐,喜欢读书,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其父是私塾老师,取名大成,也是希望他的儿子能取得大的成就,有望子成龙之意。其家境虽然困穷,仍极力培养孩子读书。其后家境逐渐好转,1928年因家乡未设小学,其父送至莆田城内公立城东小学就读,1931年小学毕业,以优异成绩考进福建省立莆田初级中学,在校期间刻苦用功,成绩出众,1935年初中毕业。他在家经常参加农事活动,农家出身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苦涩少儿时代的磨砺更铸成了他坚韧沉稳、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

      革命学生救国梦

      民国中期,革命思想播撒神州大地。初中在校期间,革命同学的影响,他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些革命同学中,无疑这个著名的革命家黄国璋对他的影响最大。黄国璋,1934年投笔从戎,参加红军游击队,加入共产党,开始了他的职业革命生涯。解放战争期间,任闽中人民游击队司令员兼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福建省委委员、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福州市委书记等职。

      正是在革命同学的影响下,他从一个革命的学生成为了一个革命者。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一场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在全国开展,他由同学黄国璋介绍参加抗日救国运动,进行抗日宣传活动。后因家庭原因,辍学在家。1935年9年,黄国璋到他家中秘密联系,介绍他参加闽中地下党工作,并把他家作为联络站,他成为了联络员,并受派在庄边联保处当雇员。当时党的许多地方领导人常来常往于他处,领导闽中地区的人民翻身闹革命。因为工作的需要,他经常奔波在闽中山区,传递情报。1938年,他两次到东泉东渡黄梦喜(烈士)家与革命者黄国璋、黄国标(烈士)、黄国楷等汇报工作,研究下一步如何开展地下革命工作。

      1939年上半年,庄边联络处取消,郑大成被裁撤,为避壮丁,向黄梦喜汇报情况。黄同意郑大成以学生身份为掩护,继续进行地下革命工作。适莆田东山私立职业学校,因抗日疏散在他家乡,秋季招生时,他以第二名的成绩免费入读该校。高中三年,他读书异常刻苦,学业成绩优秀,均保持全班第一,考上大学。1943年大学暑假回家在途中染上霍乱疾病,被迫休学一年。在休学之际,应聘莆田私立夹漈农业职业学校当数学教员,其学生黄国楷(黄梦喜最小的儿子,后任莆田市人大副主任)被人密告是红军,被庄边警察所抓去审问,他以教师身份保释黄国楷。黄出狱后,他俩人先后逃离农校,他密赴上海复学。在大学期间,他仍然积极参加革命运动,如1946年春季反对国民党特务杀害爱国民主人士闻一多的斗争以及1947年春季“反饥饿、反内战、要民主、要和平”的示威游行。当时,他家庭经济困难,因勤奋苦读,成绩优秀,获得暨大助学金奖励,艰难地度过了大学的四年生活。1947年他翻译的日文大学丛书《高等积分学》一书,评审定为优秀毕业论文,获得理学士学位。1947年先在私立中学教书,1948年2月应聘福建省立莆田中学(现莆一中)任高中数学教师。从而开启了他一生教育报国的教书生涯。

      教坛耕耘露锋芒

      学生时代的经历让他体会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爱国奋斗精神浸润心田。新中国的成立,他把爱国情、报国志融入新中国的伟大奋斗之中。1949年8月21日莆田解放,建立莆田县人民政府,百废待兴。此时,与郑大成熟悉的老革命黄国楷、陈蒲川等同志进城,他遂向黄国楷汇报自己的工作情况,黄即派他到莆田县委常委兼农会主席的陈蒲川处任农会文书,享受供给制待遇。当时教师相当缺乏,他以教书为专职,以农会为兼职,夜以继日工作。1950年底,因行政与教育都很繁忙,无法兼顾,他出于对教育工作的热爱,遂申请辞去行政事务,专心教育工作,得到县领导的批准。

      爱国精神践于行。新中国激发了他极大的工作热情。在教学中,他勇挑重担,倾情付出,用知识去点亮学生的梦想。1951年春季,当时高三年级编班时,有原秋季班和最后一届的春季班的留校学生,还有参加土改回校复学的学生,因人数不足两班,合并为一班,年龄大小不一,成绩参差不齐,距高考时间紧迫,班主任人选让校方颇费思量,踌躇不定,最终研究由他教学数学兼班主任,他愉快地接受了任务。他接任后,了解到尽管有许多不足之处,但这班学生思想觉悟高,学习自觉,他和学生打成一片,共同搞好班级工作。他改变传统教学照本宣科的教法,大胆改注入式教学为讲解式教学,得到学生的欢迎,数学成绩有明显进步。期末,他的这个班评为全校模范班级,并全部考入高等学府深造,这在当时成为莆田的一大新闻。

      教学改革显才华。1951年,晋江专署为适应形势开展中学教学研究工作,开办暑期补习班,开设高、初中各年段班级,招收各县辍学在家的青少年学生继续学习,以三个月学完一学期的全部课程,结业后,分配各县中学相应班级。学校选调思想进步教学优秀的教师任课,他被选调并委任为筹备委员兼高中部数学组组长。在此期间,他除校分配任课外,遵循班部指示,积极组织组内教师,学习教育学、教材教法;研究制订教学计划,编写教案;开展集体备课,观摩教学等。到期终班部组织有关人员及学生代表对教师进行评议,他被评为优秀教师。

      教学创新受欢迎。他通过补习班的教学工作,深刻体会到:“作为一个人民教师,要专心致志,刻苦钻研,认真教学,培育后代,这是党交给教师应负的责任。”他立下的座右铭:“为孺子牛,不辞劳瘁,以校为家。认真教书,‘三定’教案,‘三段教学’”。他的“三定”教案,即教案以初定计划,次定超前编写,三定结合学生知识实际修改补充。而“三段”教学,即起始阶段为巩固旧课,引入新课;课间阶段,系统讲授,突出重点;收尾阶段,巩固小结,灵活运用。他的教学创新方法,教学效果显著,学生听得进去,学得深入,成绩明显进步。同时,他写的《怎样学习数学》一文收载在《教学特刊》上,向各县推广其教学经验。1951年晋江专署教育视导组来莆田进行视察,在大会上表扬了他的教学方法,把他的教案作为示范,向专署各县推广。这一年他被评为模范老师。

      1952年暑假期间,莆田县实行高、初中统一招生,办公室设在省莆中,他被选为招生办副主任,主持考试、评卷、分配等工作。由于初次统招,经验不足,人手缺乏,他几乎夜以继日工作,克服困难,完成统招任务,受到表扬。

      1954年省科协成立,莆田县开始筹备科普协会,他被选为县科协委员兼莆一中科普工作小组组长,课余开展科普工作,撰写《科普的意义与科普工作》专题文章,登载《莆田县科普报(创刊号)》,提高群众对科普的认识。

      1956年5月初,莆田县委召开莆田县高级知识分子会议,他列为高级知识分子应召参加。同年,莆田县教育工会召开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他应选参加,在会上介绍《利用图形记忆三角公式》一文,对指导高中毕业生复习三角起到指导作用。

      1956年春,福建师范学院举行科学辨论会,邀请省内重点中学个别教师选择论文参加答辨,他提交的《中学代数关于复数教学》一文参加辨论,被大会认为具有独特的见解而受到表彰。同年7月上旬,因考生人数增加,福建省高招办为了改变以往各县高中毕业生报考大学要集中福州统考,在莆田设立高招区,办公室与考试点设在莆田一中,他被委任为莆田区高招办副主任,主持高考相关事宜。他经过缜密而细致的工作,完成高考任务,受到表扬。

      1956年秋,学校评薪,以领导、教师、学生代表组成评薪组。评比条件是德才兼备。他当时算是青年教师,虽然教学有一定成绩,但教龄不长。然评选结果公布,全校四级以上的教师共九名,其中二级二名,三级三名,四级四名。而四级以上教师最后要在全县平衡,他是当时莆田县十一名的四级教师之一。而这个评级的结果,是他早年教育报国,为培养人才、民族振兴躬耕不已的回报。

      教学改革领雁人

      熟悉郑大成的同行和学生都知道,他的教学方法很有特色。他自幼对数学颇有

      兴趣,数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大学毕业后,他立下当教师、教好书的誓愿,而莆田一中良好的学风、教风与校风,为他的教学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他写道:“解放初期,学习苏联教育体制,采用苏联教科书,进行教学改革。那时我年轻,受领导指派,新课无现成参考书,全靠自已自学努力,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充实和更新,近10年时间,我全心全意投入教学工作。”“怎样体现各个时期数学大纲的要求,使学生易于接受所学知积并能掌握应用,这与教学方法有关,需要改革。我是在历次教改运动中以掌握基本功的精神,来充实教改的要求,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他的教学改革伴随他的教学生涯,他那种担当道义、践行所学、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的精气神,传递着激励人心的力量。

      1947年,开始执教,改传统教学的照本宣科为讲解式教学。

      1950年,任县教工业务部委员兼校际数学组组长,提出县各中学应统一教材,发掘教材重点、难点,改注入式教学为讲解式教学。

      1951年,任晋江专署暑期补习中学高中部数学组组长,提出集体写教案、课堂教学及听课,并将此改革在莆田一中试行后推广至各中学仿效。

      1953年,学习凯洛夫教育学的教学法,进行教学改革,以莆田一中推及各校。

      1954年,学习五级记分法,改革百分制的的考试记分制制度,运用问答式和讲解式的教学方法与考试命题。

      1956年,学习谈话式教学,逐步运用启发式与问答式方法。

      1961年,改进教学,突出启发式、配合讲解式方法。

      1964年,以结合学生知识实际,减轻课业负担为主要的教改内容,形式少而精,讲练结合。

      1972年,对省编教材由实例引出定理,在教学中加以改革,补授教材的系统发展概念,严密的基础知识内容,其提法反映在县编写教参中。

      1974年,对省编教材的测量、会计等实际知识,以补充自制教具、操作方法,改进在教学中培养实际技能。

      1978年,恢复高考,根据省编教材,改革旧的数学总复习提纲,编写新编复习纲要,推广各中学使用,成为复习教材。

      1979年以后,开始应用 教育部编著的全日制数学课本,以双基为主,运用启发式、问答式、讲解式的综合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同时,以数学会领导各中学数学教师进行改革,并示范推广。

      由于他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教学改革,硕果累累,他成为示范教学对象,莆田一中也因此几次代表晋江专署举行教改活动,他记录的本人进行的示范教学内容有如下:

      1952年,学习上级记分法的教改,成为示范教学。

      1953年,采用苏联十年制数学教科书,恢复百分制的成绩考查,突出直观教学和实践应用的教改示范教学。

      1955年秋,全国开始统一新编的中学数学课本,根据教学大纲精神,改进凯洛夫教学法,试用谈话式的教改示范教学。

      1963年秋,中学数学课本和数学大纲改用修订本,相应地改进谈话式教学,试行问答式或启发式的教改示范教学。

      1964年,推行启发式的教改示范教学。

      1965年,补充教材概率论的示范教学。

      特别莆田一中成为高考红旗的标兵之后,选定校内、校际的教改示范教学,算是经常的教研活动。由于莆田的教育质量,不但炒晋江地区居首位,在省内也名列前茅,不时有外地教育参观团来莆取经,进行听课、座谈、交流数学经验等活动,其中观摩教学活动,均由县教育局视导组选定观摩教学对象,而选定莆田一中数学教师郑大成作示范教学,推广教学经验,其参观团有:

      1956年春,泉州市教育局组织泉一中、泉高、泉六中等校高三数理教师及教研组长组成的教育参观团,在听课中主要吸取教改经验。

      1956年秋,福州市教育局组织福一中、福师范附中、福三中、福高等校高三数学教师及教研组长组成教育参观团,在听课中主要吸取教改经验。

      1962年春,厦门市教育局组织厦一中、厦八中、双十中学等校高三语文、数学教师及教研组长组成教育参观团,在听课中主要吸取高三总复习的教学经验。

      1962年秋与1963年,沈阳市、兰州市教育局分别组织高中教学参观团,在听课中主要吸取高三总复习的教学经验。

      莆田一中数学组正是在他的带领下,经常开展教研活动,全组教师教学和业务水平显著提高。而莆田一中连续几年成为福建省高考红旗的标兵,他劳苦功高。晋江专署教育局视导组在观摩他的教学方法,在《晋江专署教学期刊》总结他的教学优点为:“学问渊博,善于表达,循循善诱,语音洪亮,生动活泼。板书齐整,一堂一板,内容小结,下课钟响,特异功能。”对他的教学方法给予高度评价。学生对这位“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的郑老师的教学四大特点总结出四句顺口溜:“讲授内容易懂,一堂一板板书,高考猜题能手,复习代数之王。”他爱教爱生,这份始终如一的执着、激情和操守,让他赢得了领导的信赖、同事的尊敬、学生的赞扬。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三尽讲台,学堂之中,他潜心为学,矢志育人诠释着师者匠心。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郑大成的数学教学已声名远扬,许多学生甚至要求李凡校长要郑大成老师授课,结果他一人就承担高三年段三个班级的数学课,共15节课[1]。成绩是硬道理。“1965年高考升学率达98%,数学科立大功,平均高于其他学校几十分。”此时,他言传身教立范,语重心长育人,几十年一以贯之,教学水平达到巅峰,誉满八闽

      青春无悔守讲台,播撒智慧育新人。他从1948年至1972年,一直在莆田一中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几乎都是高三毕业班,历时25年。这25年,他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高三数学毕业班,为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发挥了指导者和引路人的作用,出色地完成教师、班主任及辅导员等工作任务,教书育人成果突出,成为我省教育界的精英人物。郑大成的师德师风,成为莆田一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遗产,并为这所百年学府增添了魅力风采。而莆田一中的一草一木,都令他终生难以忘怀,特别是在他蒙难之时领导及师生们给他送来的缕缕阳光,为莆田一中这所名校的风云变迁的历史增添了人文温度。

      一生坎坷志不移

      郑大成在青年时期就经历了一个社会动荡、战乱频仍的多事之秋,因民族苦难而投身革命。新中国的成立,成就了他教书报国的宏愿。正当他在教学事业大展宏图之时,想不到一场“反右运动”给他重重的一击。

      所谓“反右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于1957年发起的第一场波及社会各阶层的群众性大型反击右派分子进攻。反右是由中共高层认为“右派在猖狂进攻”而发起的,最初毛泽东主席估计约为5千人。但是,后来被严重扩大化造成主要结果是,给空前大量响应党的号召仗义执言的知识分子、民主党派人士和党内干部确定“右派分子”身份,使他们及其家属长期遭受委曲和打击,不能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全国55万余人被划为右派分子,其中半数以上失去了公职,相当多数被送劳动教养或监督劳动,有些人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少数在原单位留用的,也大多用非所长。这不仅是他们本人的不幸,也是国家、民族的不幸。[1]

      郑大成也是这次运动中不幸的一员。1957年,在党的整风运动中鼓励大家“大鸣大放”,郑大成亦响应号召,出于“知识分必须向党交心”的要求,在教工民主生活会上讲了真话,发表了一些个人的真知灼见。1958年风云突变,“一场全国规模的群众性的急风暴雨式的反右派运动猛烈地开展起来了”。他的诤言被恣意歪曲,划为“右派分子”,无辜蒙难。1958年对他的处理结果是:开除留用处分,工资由中学教师四级92元降为发给生活费50元。由于政治遭难,经济损失,家庭生活陷入困境。生活上的困难是次要的,精神上的痛苦更是他最无法忍受的。1959年,他写了一篇高中代数《二次函数的教学》的论文,用集乡笔名,投稿于《上海数学教学杂志》,杂志社致函莆田一中审查政历有问题而被退回原稿。他的堂弟郑庆铭老师曾说,我家“阿大”(指郑大成)每每提到这段充满屈辱的人生,说到动情处,他的双眼不禁蒙上一层泪水,黯然神伤。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面对这种处境,或许有人会因此灰心丧气,产生抵触情绪,甚至消极怠工。是的,个人的命运常被历史的潮流所裹挟而身不由已,但是,能在人生落魄之际永远保持一颗纯洁高尚积极进取的心灵确属不易,可郑大成做到了。他写道:“我留用仍担负高三毕业班的担子,我想只要拥护党、相信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总有一天会重见天日。我重新树起教学工作座右铭,在艰难坎坷的岁月里,身处逆境,坚持教好书,决不敷衍一节课,愿为祖国培养科技人才而献身。”他忍辱负重,一心扑在教学上,爱生如子,几十年如一日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祖国栋梁之才。他在逆境中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思想境界,也诠释了他教育报国的人生理想。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1961年困难时期,上级规定中教四级以上教师享受高级知识分子的特需供应,但他因打成“右派分子”而失去这种特供。当时校工友直接转赠同等物资供应,他颇感惊讶,工友说,这是李凡校长照顾的。李凡校长每年都会用各种名目给他以生活补助,解决家庭困难。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这些钱物让他感到无比温暖。同年秋,学校召开教学工作积极分子会议,全体师生都参会,会上奖给他教学工作先进生产者镜框一面。1963年秋,晋江专署在莆田一中召开全区高中各教研组组长和毕业班各科代表会议,听取莆田一中介绍毕业班总复习经验并开展听课与小组讨论。学校又指定他为被观摩对象和大会的分科发言。会议进入第三天小组讨论后,一位好心的专署辅导员对他轻声细语地说,郑老师身处逆境,能致力教学,真是难能可贵。此时此刻,他泪眼满眶,仰望天空,叹声“属于天职啊”!这些领导、同事与学生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关怀与尊重,让他体会到这个社会依然充溢着人性、人情之美。他也因此坚信“党是相信我的,领导是爱惜我的,学生是信任我的”来砥砺自己,以教好书为已任,报效祖国。

      然,人生无常,世事难料。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简秋“文革”)开始,这场有悖于社会发展和历史潮流的历时十年的“文革”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使中国历史的命运陡然回转。而作为“臭老九”尤其是学校知识分子首当其冲,受害最烈,郑大成亦不能幸免。 他被列为反动学术权威,地主分子的牛鬼蛇神,他先下放常太照东附中,后调至白沙中学。此时,他自己也形容“追思往事,不堪回首”。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再等待,“于无声处听惊雷”。

      “俯仰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1976年10月,那一声惊雷终于化作粉碎“四人帮”的锣鼓声与全中国人民的欢声笑语。1978年8月莆田县委批示,决定恢复郑大成同志正式教员的待遇。其后宣布撤消1958年对他的处理决定,恢复原职原薪。这个迟到的平反昭雪的消息,他足足等了二十年,他的黑头发都等成了白头发。可是,就是这愁云惨淡的二十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挫折即使再大,都不能打倒他为国奉献的信念。那一天他真的是喜极而泣,因为那不仅仅是自己得到平反,更重要的是知识与人才重新受到重视,尊师兴教重学重回神州大地,那才是中国真正的希望所在。

      老骥伏枥献余热

      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可以说是时代风貌的生动注脚。1977年的深秋,从北京传来特大喜讯:党中央决定恢复“文革”中断十年的全国高考制度!这个决定把考生范围放得很宽,66届、67届、68届的初中生和高中生都可以报考高等院校。这个足以改变中国历史与个人命运的消息传开后,广大青年欣喜若狂,纷纷奔走相告。中国由此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这是激情燃烧的岁月,这是干事创业的年代。那一年郑大成恰好六十周岁。1978年,莆田县科协决定恢复数学学会,重新产生理事会,他被选继任理事长。此时,他感觉他生命中的第二个春天来了,他这个老教师有了用武之地,真的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此时,他有一个大梦,那就是他要圆中华振兴、学子成才、个人报国之梦。他时时告诫自己:一定要把十年蹉跎岁月所造成的损失夺回来,一定要多多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

      1977年春,他为了指导学生系统复习,在省、地区、县都没有编写各科复习提纲的情况下,他率先编写了《高中数学总复习纲要》,原想供应届毕业生使用。同年10月恢复高考后,课本奇缺,指导高考的辅导材料更是廖若晨星,570万青年心急如焚绞尽脑汁找书迎考掀热潮。1977年的高考不是由全国统一负责出题的,而是由各个省单独命题。此时,莆田县师训班认为郑大成老师编写的《纲要》,内容符合实际,重点突出,系统性与概念性强,对指导高考辅导有极大的帮助作用,正好派上用场,因而翻印分发,供全县各中学复习数学参考。该书适时出现,风糜全莆,多数没有得到复习纲要的莆田学子,通宵达旦传抄,以至一时洛阳纸贵。

      恢复高考由此引发了全社会的读书热持续升温,他不忘初心,踔厉奋发,践行爱国奋斗的崇高信仰。1978年,他还在莆田山区白沙中学任教。当时,莆田积聚十多年的学子,求学人潮犹如洪水汹涌澎湃,一时学校爆满,莆田山区亦不例外。为适应考生的强烈要求,白沙中学集一批被下放的名师,办起了补习班,社会上求学的“三届生”等社会知青纷纷来此听课。郑大成所教的数学班更是满满当当,连窗外都挤满听课的学生。面对一双双渴求知识的大眼睛,他紧张地教学,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用知识为憨厚、老实、质朴、勤劳的山区学子打开一扇通往大学的门,占拨他们的智慧火花,改变那些被“文革”耽误的山区知青的命运。时至今日,我经常听到有学生感恩于他,对他由衷感谢。

      薪火相传铸师魂,守正创新育新人成了他生命中一个新的目标。此时,他用知识和情怀,践行“师者为范”的承诺,甘把一生化甘霖,润物细无声。

      1978年春,莆田县教育局选调部分数学教师集中县师训班讨论编写高中数学复习纲要,指定他担任主编。经过共同努力,在他的原书基础上修改编撰的《高中数书复习纲要》,省内外兄弟学校索书的人更是络绎不绝,反响良好。

      1979年3月,他被福建省教育厅选调到省教育学院,参加《高中数学总复习纲要》编写工作,他负责代数部分,所后定稿付梓。同年5月,县教育局选调他到县师训班主持编写的《高中数学总复习资料》和《初中数学总复习资料》,该书出版,以至供不应求。

      1979年7月省高招办规定数学科在莆田地区评卷,调他任数学评卷分组副组长,试评时,他对一道题目标准答案解题错误定分提出意见,小组讨论不能解决,经请示省高招办,同意他的意见。

      1980年春,省教育厅通知高中数学补授复数一章,因过去被删掉,许多教师对这一章未有教学经验。县师训班及数学学会推选他担任讲师,他对高中毕业班数学学科教师进修班进行专题讲授辅导,其专题还被登载在莆田县数学教师培训处主编的《高中数学教学参考资料汇编》一书,供教师参阅。

      1980年7月,省高招办数学科定在漳州评卷,他被选调任评卷分组副组长兼复查组工作。他在抽样复查中,发现有一卷考生的一题三角不等式证明题,用与标准答数模不同的较繁的证法,被评卷员忽略,评0分,经研讨后,改得13分。这位考生的幸遇,也体现了他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与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其后,他不知又参加过多少次多少种的阅卷工作,又亲历过多少件多少类棘手问题,他都能迎刃而解。

      1981年7月,他调任莆田地区高考质量分析数学科组长,分析总结出的论文发表在莆田地区《教与学杂志》,要求各校在高中毕业班教学中结合实际,补缺补漏,提高教学质量。同年,莆田地区成立数学学会,他被选为理事长,郑寿松担任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主持会务工作,推进了莆田地区的数学教学与数学研究工作。

      1982年5月,福建省数学学会对他从事数学教学及研究三十年的奖状。

      1984年4月,教育部确定莆田一中为全国七所典型中学之一,通知该校写出中学办学经验,选送国际科教文中学组交流。为此,他被邀参加莆田一中校友座谈会。他写了一篇《我所知道的莆田一中办学情况》在会上交流,从学风、教风、校风三方面进行阐述,得到重视。

      1985年4月,莆田市教育局应甘肃省教育厅、兰州市教育局的邀请,李山(语文)、陈国钦(化学)、郭骥(英语)和他(数学)共四人组成讲师团,赴兰州讲学,介绍高中毕业的复习教学等工作。他的三篇《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怎样进行代数复习》、《直线参数方程的应用》和《排列与组合的复习》的专题讲座,广受赞扬,为莆田市争了光。

      1987年莆田市科协评选科技精英,鉴于他对党忠诚、一心向教的优良政治品格,热爱学生、为人师表、无私奉献的高尚道德情操,并在教学领域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是同行公认的教育教学专家,故市数学会唯一遴选他参评。

      平凡书写伟大,普通孕育崇高。他从1979年底退休之后,仍继续发挥余热,从事教师培训工作与教学指导与教学研究工作。在这个“不见面的老师”的指导下,莆田学子一步步由浅入深地迈进了数学知识的殿堂,那些年莆田考生获得的优秀成绩与莆田市争得的许多光荣称号,其背后有他默默无闻的一份奉献、一份功劳,真可谓是“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他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热衷于教书生涯,对教学工作一贯认真负责。备课实行“三备”,备学生实际掌握知识,备教材、概念和参考资料,备自编的巩固引伸习题。历任高三年级数学教师,每课都是重新编写教案,连年累积,备课教案堆成小山。他说,上好每一堂课,积累每一堂课的点滴经验,并要善于博采众长,日久天长,功到自然成。“文革”前,订阅《数学通报》与《数学教学》杂志,从创刊至停刊,完整无缺。“文革”后,订阅《数学教学》与《中学数学》杂志,自创刊到1989年已离开教学后还未中断。从中我们看出,他有的只是十年磨一剑的永不止步和业精于勤的水滴石穿。

      梅花香自苦寒来。正是他深入系统地掌握所教数学学科课程体系和专业知识,教育教学业绩卓著,教学艺术精湛,形成了独到的教学风格。他一边教书,一边笔耕不辍。他呕心沥血编著的高初中复习提纲有5本,数学竞赛辅导材料集5本,刊载在各级教学杂志及刊物的论文有30多篇。他具有主持和指导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在教育思想、课程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取得创造性成果,并广泛运用于教学实践,省内外讲学、讲座与示范教育更是达数百场,受益的教师不计其数,提高了教师们的教学水平和学生们的数学知识质量,发挥了示范和引领作用。一枝一叶总关情。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凡此种种,都凝结着他作为一个人民教师的深情和心血。

      桃李遍地夕阳红

      桃李芬芳日,园丁喜笑时。他从教42载,桃李遍天下,学生遍布全球,英才辈出。他的学生,成为专家、学者、教授以及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数以千计,学生们偶尔还乡,总要登门拜望恩师。

      1951年,这是他早年执教的毕业班,学生中不少人成为科学家、专家、教授,如核工业部原子能研究所第七研究室主任翁培焜、北京燕山石油化学总公司设计院陈醒辉、中国石化总公司聚酰胺董事杨锦宗、福州大学化学教研室主任陈玉绶、广东湛江航运局局长陈宗荣、厦门集美航海专科学校校长吴景宁等。

      1979年,他的学生——美籍数学家陈玉清博士回莆,莆田县教育局拟邀请陈博士作数学专题讲座。陈博士先直奔拜访他说:“三十余未见面,先生的教学留给他深刻的印象,现在我的一点成就,和老师的栽培是分有开的。”师生之情,令人感动。漫谈之后,他以数学会的名义联合县教育局邀请陈博士进行专题讲座。

      1980年,他的学生——中国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闵桂荣(1991年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回莆,特点名要见他,派人来接他。他前往见面,学生的一句恩师,还有那犹如亲人的拥抱,让他心中感到温暖如春。

      光阴荏苒,春华秋实。不少学生都会专门到他的山区老家看望他,学生每一次与他见面都说,现在我们的一点成就,要感恩老师。那热情洋溢的场面,还有说不完的知心话,一幕幕动人的尊师情景,总是难以用语言表达,让他心中充满着无限的喜悦。正如的他学生——兴化大学吴长春讲师赠给他一幅书法,其内容为:“桃李芬芳日,园丁喜笑时”,说出了他的心里话,心中溢满温馨,朋友们特羡慕他。每到春节,在一拨拨学生的一声声问候中,此时此刻,他感到无比欣慰。

      “心存魏阙常思国,身老江湖永矢志。”在山区老家的日子是温馨的,但他却没闲着。当他看到家乡的萍湖小学变成危房,他心急如焚,多次督促村干部向上申请重建,每次都石沉大海。最后,他自告奋勇,亲自找到他的学生时任莆田县委书记的郑海雄,老师上门求告,重建资金才有了着落,一幢崭新的教学楼很快拔地而起。当明亮的教室里传出朗朗的读书声,村民们心里乐开了花。

      家乡的南峰书堂,曾是他的先祖宋代伟大史学家郑樵在此刻苦攻读的地方,是郑樵一生的起点。可惜毁于“文革”,沦为废墟,沉没在荆桧荒草之中。1994年,由他和郑庆铭、范金钰等人发起组成重建南峰书堂董事会,通过民间集资重建,恢复原来上殿,南峰书堂由此初具规模。如今,书堂内立“夹漈公”郑樵年青时的石像,陈列有关郑樵文集、名贤书画等,供游人瞻仰,激励后生上进,弘扬郑樵文化。

      郑大成为数学名师众人皆知,殊不知他还满腹诗文。他曾在报刊及《莆田市文史资料》与《涵江文史资料》发表过不少文章,其中《瓢湖村史》一文,乡人津津乐道。他的诗作,有闲情逸致而成篇,如《村居》:

      门庭常扫世尘埃,陋室琴书翰墨台。

      吟诗索句堪述志,下笔成篇逸兴来。

      小溪鱼跃观自在,深林鸟语费疑猜。

      长安虽好居不易,萍湖野趣胜蓬莱。

      有流露出对家乡山水的一往情深,如《萍湖春景》:

      年逾古稀乐从容,萍湖迎春佳景逢。

      千梅结实院庭外,百卉花开云雨中。

      环顾青山常翠松,仰望玉泉长流峰。

      四海宾客至如归,书画联题颂新风。

      有“夕阳无限好”作诗填词的生活乐趣,如《夕阳吟》:“退休心安喜绵绵,学先贤,试谋篇。怡情养怀,落笔把词填,绿水深山长入脑,吟夕阳乐天年;星光月影射窗前,自扬鞭,坐床边,翻书伏案,觅句复钻研,字顺文从方脱稿。心事了,始安眠。”[2]此时,他真的是“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

      英国诗人雪莱曾这样写道:“历史,是刻在时间记忆上的一首回旋诗。”1989年,那一年他已经72岁了,屈指算来已从教42载。他从教以来,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对祖国数学教育事业的热爱始终不渝。岁月如歌。他青春的风采因饱经岁月的风吹雨打今已苍老,曾经挺拔的身影因长年在教坛的辛勤劳作而近佝偻,但历史记住了这位师德之光洒向神州大地的老人,正如一位领导所评价的:“他生平度过了特异时期(指被打成右派)、蒙难时期(指”文革“期间)、退休时期,但他始终对教育事业矢志不渝,并做出了巨大贡献,实在是他人所不能比拟的。”中国古代思想家说过:“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中华民族历来崇仰的理想人格,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

      诚然,历史只会眷顾于那些坚定者、奋进者、奉献者。我一页页翻阅着他写的《自传》,那些泛黄的纸页上,文章情透纸背,字里行间感人肺腑,写满了一位爱国教师将一切奉献给教育事业的决心和勇气,令人感动。在他的教学生涯中,没有急功近利的浮躁,只有终生潜心为学的虔诚;没有丝毫的居功自傲,只有殚精竭虑的蜡干丝尽。人们称他为大师,大师就是永不止步的创新精神,百折不挠的奉献精神,刻苦踏实的工匠精神。他的一生,无不彰显了他九死不改初心,历难不变其志,不受环境所扰、不为世俗所动、不被利益所诱的高尚德行,从而塑造了他的与众不同。他不仅以学术造诣领标时代,更以高洁的人品成为学界的楷模,他的人生境界显得气象恢弘、瑰丽多姿。乡亲范金伟老师有诗赞曰:

      渔仲流风集大成,罹身忍摭志愈奇。

      兴化一人王数学,莆中屡次夺红旗。

      领航广业当先导,解组萍湖重发威。

      旧李新桃扬遍地,诗文更茂斗雪飞。[2]

      2004年,一代名师——郑大成病逝。大师仙去,上苍动容,莆阳泣雨,越山悲歌,瓢溪恸哭,冷杉垂泪,桃李默哀……

      大师远去,风神永在!

      参考文献:

      [1]张金才。1957年整风运动和反右派相关问题辨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2015年1月4日。

      [2]范金伟。郑大成二三事。涵江文史资料,第23辑第29~31页。

      注:本文根据《郑大成自传》及有关资料编写。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