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人物>节义传千秋的陈文龙

    节义传千秋的陈文龙

      □成工

      在莆阳大地上,有一人与民族英雄文天祥齐名,林则徐赞他“隆名并峙”,却因他传世笔墨失传、鲜有记载,而随着岁月钩沉有渐落天祥名后之虞,他就是南宋末期的状元、后位极人臣的陈文龙。

      陈文龙(1232)初名子龙,字德纲。出生在莆田东门外玉湖村宦官世家,其高祖(五代)陈俊卿与李纲被公认为北宋名相,他自小就“濡染先训,而益励志殖学”,把高祖的“人才当以气节为主”当座右铭,立志“忠君报国”。据莆田末名进士张琴《陈忠肃公年谱》记载:“公幼颖悟,苦学不厌。年未弱冠,以赋律名郡痒。”他年方二十五岁,书法文章已称誉一时,成为时人效仿的楷模。

      一身正气忤权相

      宋咸淳四年,陈文龙入京参加春闱考试,夺得殿试第一。度宗帝爱其文,御笔改其名为“文龙”,赐字君贲,寓意其成为皇帝的股肱、卫士。奸相贾似道看到文龙受度宗赏识,欲为己所用,曾极力拉拢和提携他,加上文龙政绩显著,不几年功夫,就从镇东节度判官、祟政殿说书、秘书省校书郎升到监察御史,仕途上扶摇直上,这在当时是极其罕见的。贾似道是度宗宠任的丞相,朝中的一切黜陟举措俱受制于他,凡有所建白,皆呈稿似道始行。但文龙并没有因为贾似道的提携而良莠不分,在民族大义与个人情感上,文龙向来是泾渭分明的,从不被政治所左右。他当御史后,不畏权势,稿文“独不呈移似道”,“已忤似道”,似道心中不悦。

      当时,浙西转运使洪起畏是贾似道的门生,他在浙西推行“公田法”,以劣等公田强换上腴良田,致使浙西“六郡之民,破家者多”,百姓怨声载道,陈文龙上疏据理力争,社会舆论也大加鞭挞,促使贾似道不得不罚洪起畏为罪,并废除公田法。百姓拍手称快,誉文龙“乃朝阳之鸣凤也”。

      咸淳九年,元军进攻襄阳、樊城,贾似道女婿范文虎奉命率兵驰援,他看到情势危急,并未对垒便弃城而逃,致固守六年之久的军事重地一夜被破,长江防线洞开,震动朝野。贾似道为掩饰其咎,大事化小,只是官降一级,让他出任安庆知府。陈文龙气愤上书说:“文虎失襄阳,今反见擢用,是当罚而赏也。”贾似道视之,又是陈文龙。本来有事不单独呈报他已心生芥蒂,现又当众僚面冒言相撞,顿时火由心生,怒斥道:“大胆,若非我往昔抬举,汝安能有今日,现今汝羽翼已丰,竟目中无人,屡屡与我作对”。贾似道大发雷霆后,不由分说,遂把文龙黜知抚州。

      “胳膊扭不过大腿”,文龙含泪赴抚州。但他从不看重官位大小,而是想着怎样为民做点实事。在抚州任上,他革除弊政,秉公执法,不徇私情,关心民瘼,政声卓着而深得民心。贾似道怕他东山再起,蓄意要给文龙难堪,但一时又找不到借口,就以官爵收买监察御史李可,以“催科峻急”的莫须有罪名,罢了文龙的官。文龙只好返回兴化军故里。在那个腐败无能的封建王朝里,陈文龙因心直口快、不移操守、忤逆权贵而不容于官场,不能不说是他个人的不幸,更是南宋朝廷的悲哀。

      荣辱不惊为抗元

      咸淳十年秋,宋度宗病逝,贾似道找了个四岁的小孩为儿皇帝,由皇太后临朝听政,以此来操控朝廷。但人算不如天算,德佑元年(1275),元兵进逼安庆,当时的安庆兵员较充足,本是可与元兵周旋一番的,不料知府范文虎不战迎降,并充当元军向导,这使得贾似道下不了台。他求和不成,只好被迫迎战,结果兵败于鲁港,匆忙逃命扬州。南宋朝廷后悔当初没有采纳陈文龙的意见,为整肃纲纪,不得不罢黜贾似道相位,同时起用陈文龙为左司谏,意外的是让投降派陈宜中来继相位,但陈文龙不计较种种得失,挺身而出支撑残局,负起救国责任,随后升任为参知政事(左相)。

      不久,元军攻下临安北面文天祥据守的独松关,附近的郡守受到震慑,分崩离析,争相逃亡。宋廷内外慌作一团。朝廷召集权臣商议对策,陈文龙主张背城一战,死休、报国。其中不乏寓有“置之死地而后生”之意。文天祥、张世杰两人认为应入闽、广再图匡复,可陈宜中力赞议和,结果,后者的意见为谢太后所纳。翌年元月,朝廷派人向元军奉表称臣。陈文龙痛心疾首,见和议既成事实,己无回天之力,遂乞奉母养老为辞,回到了故乡莆田。

      德佑二年二月,元兵攻陷南宋都城临安,宋恭帝及众官多被俘北去。是年五月,益王赵罡在张世杰、陆秀夫等大臣拥立下,在“行都”福州称帝,改年号景炎,陈文龙复任参知政事。此时,逃出险境的文天祥与陈文龙相会于福州,两人相互激励,誓扶南宋社稷、匡复江山,文天祥写了“同龙”两大字,刻成石牌,竖立于后山村“飞来石”旁,以示倚重,彰显两人结下了生死之交。

      刚刚成立的后宋政权内忧外患,并不稳固,在元朝大兵压境下,有的郡县弃甲逃遁,有的郡守叛变投敌,抗元形势更是雪上加霜,步履维艰。这时,又传来漳州、莆田先后发生兵变的消息,为扭转危局,朝廷任陈文龙为“闽广宣抚使”、知兴化军,前往讨伐。他分析当前局势后,决定采取剿抚并重的策略,充分利用旧部关系,分化瓦解敌人,以智取胜,很快平息了两地叛乱。

      但未等缓过气来,元又集结重乓向闽粤汹涌而来,剑指直逼榕城,闽南处于风声鹤唳的境地。在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情况下,文龙首先想到的是国家,他散尽家财,募兵千人,决心与兴化共存亡。这时,边关却接连传来坏消息:周边郡县相继陷落,尤其是福州知府王刚中、泉州招捕使蒲寿庚投降后,兴化已成为一座弧垒,元兵虎视眈眈、蠢蠢欲动。但陈文龙志坚如铁,厉兵秣马,不弃抗元之志。他用奇兵在囊山设伏,消灭元军上千人,杀得敌人血流成河,挫败了元军的锐气,大大提振了人们抗元的信心。

      未闻壮士树降旗

      元兵屡攻兴化城不克,就变了个法儿来软的,先后派同僚、故旧、部属及抓来的姻亲来城内劝降,文龙大义断亲,焚毁书信,四次斩杀前来劝降的使者,还在城头竖起“生为宋臣、死为宋鬼”的大旗,以表心迹,激励士气,并在最后一次复信说:“国事如此,不如无生,惟当决一死守。”拳拳之心,跃然纸上。

      是年隆冬,陈文龙遣部将林华、陈渊往福州侦察敌情。不料林华被人收买叛变,暗中与降将王世强勾结,引狼万余至兴化城下,谎称“太后诏到,宋兵来援”诈开城门。通判曹澄见势不妙,不敢组织反抗,反而开城降元。元兵蜂拥而入,一时城内火光冲天,杀声四起,终因寡不敌众,文龙无从脱身,与家人一起被元军俘获。他见元兵屠城性起,乃大呼:“速杀我,毋害百姓。”表现出爱国爱民的高贵品节。

      陈文龙被俘后,顽强不屈,视死如归,元将唆都多次劝降,百般凌挫,文龙始终不屈。他鄙夷不屑地说:“此皆节义文章,可相逼耶?”民族气节炳若日星。元主忽必烈闻知陈文龙忠贞,下令把他解送北京,想亲自劝降。文龙离开兴化时即绝食,经白沙时,作诗与家人诀别,诗云:

      斗垒孤危势不支,书生守志定难移。

      自经沟渎非吾事,臣死封强是此时。

      须信累囚堪衅豉,未闻壮士树降旗

      一门百指沦胥尽,唯有丹衷天地知。

      这一首爱国诗慷慨悲壮,气贯长虹,可与文文祥的《过零丁洋》相媲美,传诵千古。到杭州后,文龙要求拜岳飞庙,他在岳飞坟前悲恸万分,当时就晕眩过去了,真是英雄惜英雄,使人泪沾襟。就在这天夜里,他与世长辞,时年四十六岁,后被葬在杭州智果寺旁。噩耗传来,皇帝诏赠太师,溢忠肃,赐庙号“诏忠”。后人把他与岳(飞)忠肃、于(谦)忠肃合称“西湖三忠肃”,邑人为其立“宋丞相里第”坊,还在玉湖祖祠立像奉祀。陈文龙虽死,但他气节长存,将永远彪炳史册。

      由人到神受敬仰

      陈文龙殉国后,他的从叔陈瓒对天发誓:“侄不负国,我不负侄。”立刻从泉州赶回莆田,暗中组织义军,于景炎二年(1277)收复兴化城,并诛了为虎作伥的林华等叛将。守兴化城至十月,终因势弧而败。后人为他们立“二忠祠”,以示纪念。

      陈文龙的母亲当时也被软禁在福州的一座尼姑庵里,身染沉疴,仍不服药,看管的人“视之泣下”,她坦然地说:“我与我儿同死,又何恨哉。”数日后,她病死尼姑庵中。时人感叹道:“有斯母宜有是儿。”

      至此,陈文龙家族多人为国捐躯(还有女儿陈淑祯,女婿许汉清,族侄孙陈吊眼等,陈氏一族中的抗元义士也不计其数),一门皆忠烈,无一人媚外,表现出了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伟大的民族精神,陈文龙的爱国事迹同样光彩照人,历来受人尊敬。

      元朝被推翻后,明太祖朱元璋命中书省派人到地方访求应祀的神祗,特别重视宋末的忠臣义士,如庐陵的文天祥、福建的陈文龙、陈瓒。同时,令全国建城隍庙,分别定文天祥、陈文龙、陈瓒为城隍庙主神。还将陈文龙列为海上交通安全保护神,并加封“镇海王”。康熙、嘉庆、道光三帝分别为城隍庙烫金题匾:“朝宗利济”、“效顺报功”、“海噬昭灵”。

      在民间,民众对陈文龙其人及其品行也是推崇备至、大加褒扬的。相传,当年福州阳岐村民在乌龙江边拾到陈文龙遗落的官袍,自发集资在兴化古道边建庙,成为建庙时间最早的尚书祖庙。后莆籍商贾出于对文龙的敬仰,将庙宇移至阳歧山下重建。由此可见,陈文龙的忠魂义魄、廉能声名在人们心中的位置。在福州,像这样的城隍庙就有十多个;在家乡莆田,城隍庙也是星罗棋布。而每个城隍庙门前都有一副对联:居心正直,见吾不拜何妨;做事奸邪,任尔焚香无益。它既反映出百姓对陈文龙一生正直无私、盛德孔彰的充分肯定,也流露出对这位民族英雄的无限敬佩情怀。在明清统治者的褒奖下,一代忠义勇士,从此由人变神,成为后世万民崇拜的神圣偶像,他的节义精神、英雄事迹也逐渐被神化了,于是,有了种种传说和版本,众说纷纭,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民众对陈文龙的敬仰和热爱。

      竹林境里显神通

      元朝初年,元军占领福州后,一队元兵来到丁戊山的竹林境,带头的军官正在调戏一俊俏姑娘,刚好被姑娘的爹撞见了,姑娘爹名林英悌,是位武术高强的拳师,他见是元兵,国仇家恨涌上心头,上前一阵拳打脚踢,几下子就把元兵给打死了,其余的兵士见不是他的对手,赶紧溜之大吉。哪知被打死的人却是现任参将、后来成为元朝第七任皇帝铁木耳的胞弟,这下可不得了,铁木耳带着一大队人马直奔竹林境而来。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林英悌赶紧带着一家老小往竹林里跑,那边铁木耳把竹林包围了起来,元兵盘算着:要在偌大的竹林里寻到人绝非易事,且可能要吃拳师的亏。于是,元兵就放起火来,一时浓烟滚滚,眼看一家子要被烧死,元兵笑咧着嘴在等着看好戏。

      说来也怪,刚才还晴朗的天空忽然就乌云翻滚,下起了潇潇雨,风催着大火都朝元兵那头卷去,吓着元兵拚命往外跑。俟到天亮,一群人搜遍了竹林,也未找到林家人的影子。

      更怪的是,铁木耳回到府里,立马就病了且满口胡话,二个儿子也是一副痴呆样,铁木耳的夫人急坏了,四处寻医问药都无济于事。这时,有人告诉铁木耳夫人,说好几位老人那天晚上看到尚书公陈文龙显灵了,他站在云端之上,全身披挂,救了林家人。夫人马上联想到家人的病是报应而来,虔诚的她马上在竹林里设了祭坛,祷告了三个昼日,并许下重愿:要保佑全境人的平安,还建了(台江)尚书公庙,这才救了丈夫、儿子的命。

      海上第二保护神

      按封建说法,文龙的龙字是属水的。陈文龙逝后,老百姓也给他附会了一些水的传说。某日,有支商船队遇到狂风大作,船舶颠簸严重,就危在旦夕之时,遇到了挂有“水部尚书陈”旗帜的大船出手搭救,才使船队化险为夷。后来,人们考证出“水部尚书陈”就是陈文龙,于是,人们就把他当做和妈祖一样的海上保护神来供奉。这个传说还得到了明清统治者的认可,明太祖朱元璋以及崇祯帝,清朝的康熙、乾隆皇帝都曾正式敕封陈文龙为“水部尚书”。当时,中国跟琉球国一直是藩属关系,明、清两朝都会派使节奉旨去参加琉球国的“册封”典礼,船从福建出发前,都要先去陈文龙的尚书庙里祭祀,或把陈文龙的造像请上船保平安,于是就有了民船拜妈祖、官船拜陈文龙的俗例。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