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史>大宅院见证涵江“小上海”历史

    大宅院见证涵江“小上海”历史

    点击查看原图

      “东方廿五坎”记录历史

      记者昨天从福建省文物局了解到,莆田日前公布了22座优秀近现代建筑,并将从中选择现存状况好、历史价值高的建筑,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悉,莆田此次公布的22座近现代优秀建筑,包括东方廿五坎、林天顺侨宅、刘协台第宅、姚五哥六角亭大厝、姚毛侨宅、原莆田县府大楼及门楼、前柳陈氏大厝、戴兰久大厝等。这些优秀近现代建筑中,有名人故居、代表性的作坊、商铺等,不少都是华侨建筑,极具时代性。昨日,记者探访了东方廿五坎,带您重温上世纪30年代涵江商贸的繁荣。

      厚重敦实的红砖外墙,整齐美观的西式拱门,幽长通透的中式长廊———记者眼前的这座宏伟建筑,就是因为有二十五间店面,而被称之为“东方廿五坎”。

      “东方廿五坎建成于1933年,是由我的父亲陈济松和伯父陈湖松一起建造的,当时我9岁。”昨日下午,已经84岁高龄的陈育桂老人回想起父辈的辉煌时,语气略带沧桑。

      据陈育桂介绍,“东方廿五坎”当时挂的招牌是“涵江通美商号”,专营煤油和豆饼。上世纪20年代,陈湖松、陈济松两兄弟就是靠着经营煤油和豆饼发家,并成为当时的涵江首富的。兄弟俩就在涵江挖沟填土打桩,利用进口的红砖和水泥,建成拥有二十五间店面的“涵江通美商号”。“陈家鼎盛时,三江口上停了不少货船。一艘船每次能运10多万张豆饼,一张豆饼是50公斤,每艘船一次要运5000多吨豆饼。”陈育桂老人说,大船在三江口港卸货,然后货物改装小船,通过河道送到“涵江通美商号”。“当时的涵江还有‘水上威尼斯’的说法呢。”陈育桂老人说。据悉,“涵江通美商号”就是当时货物进出的中心。

      莆田文物专家柯凤梅告诉记者,近现代建筑曾经的身份很尴尬,很多都没有列为文物保护单位。莆田市公布这些建筑之后,对其中价值高、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建筑申报为文物保护单位,进一步保护。就拿“东方廿五坎”来说,这是座中西结合的建筑,吸纳了西方建筑的特点,是上世纪30年代涵江经济贸易繁荣的实物资料,也是当时涵江被称为“小上海”的有力佐证。(郭光仪   李熙慧 文/图)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