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艺术>不能被忘却的一代人

    不能被忘却的一代人

      □陈志荣

      4月15日上午,我怀着敬佩和感恩的心探访了一个远在四百多公里之外的闽北山区的邵武市城郊乡山口村东升自然村,这是一个如今喝着东圳水库甘甜清冽东圳水的莆田人不能忘却的一个移民村。这是我第一次来到久闻未见的闽北莆田人移民村。

      从市区开车出发,开车二十几分钟就到了。一下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排熟悉的集体厝,莆田房屋的独特土木结构融进闽北特有的灰砖灰瓦,古朴整洁,劈下的木条整齐的码放在走廊上,显示着主人的勤劳和对生活的认真态度。几个老人家在下象棋,叽叽呱呱的说着只有莆田人听得懂的纯正地瓜话,一个正在喂鸡的婶娘听到我用莆田话和她打招呼立即热情地聊了起来,一时间让人忘记了这是异地他乡,恍惚是在莆田的某个乡村角落,顿时有了亲切感。

      我来到了亲戚蔡阿嬷家,今天她孙女订婚,来了许多亲戚,大家围在一起喝茶嗑瓜子吃我带来的枇杷橄榄,因有邵武客人,莆田话普通话混着说,乡音未改,习俗未变,一如莆田的样子。我很想了解当年迁移的历史面貌,73岁的蔡阿嬷不假思索如数家珍地说起那段迁徙邵武的故事。1956年秋季,莆田遭受特大水灾,南北洋被淹三天三夜……抗洪救灾结束后,莆田县委、县府下定决心“治理莆田命脉”,作出修建东圳水库的重大决策,迁移农户2885户,人口1.42万人。当时的迁移大部分迁往常太镇境内的山上,外迁出常太的有几百户。其中迁居照车村的库区移民有300多户,他们组成了向阳、五七自然村和东迳3个自然村。迁离故土,重建家园成为库区移民的头等大事。当年,勤劳智慧的库区移民在向阳和五七自然村分别合建了三排土木结构的集体厝。集体厝是合建的,当初按人口分配,很是拥挤。后来,因为人口众多,迁往照车村的库区移民中有一百多户又历经第二次迁移,迁至邵武山区。余下的200多户,从此便在这3排集体厝里落地生根,繁衍生息。

      和阿嬷的交谈中,能感受到她们对故土深深的眷恋,对于邵武的这些库区移民来说,1962年的第二次迁移既是他们忘不掉的一抹乡愁,也是他们开启崭新生活篇章的转折点。1962年,一批青壮年劳力先行带着政府补贴的几十块钱,还有带着斧头铁锯等工具,来到邵武政府指定的也就是现在的东升村,在一片荒地上伐木垒墙,盖起了如今看到的几排集体厝。1963年,家属孩子全部接过来,开始新的生活,白手起家,开荒种田,努力经营着自己的幸福生活。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享受美丽莆田的幸福生活的莆田人,永远也不要忘记曾经为了建设水库而作出牺牲的这些迁离故土的库区移民,是他们舍小家顾大家的大爱精神成就了东圳水库,他们背井离乡,艰苦奋斗,承受如今难以想象的困难和险阻,终于根扎在了他们的“第二故乡”邵武繁衍生息。今天我有幸走进邵武移民村,倾听这里的库区移民的乡愁,既欣慰又感动。

      虽然历经半个世纪,看到健康乐观至今勤耕不辍的蔡阿嬷,而建于1962年的最具标志性建筑的几排土木结构集体厝也依然基本保持着当年的建筑结构,天空水洗过一样的蓝,映衬着集体厝,是莆田人勤劳勇敢坚韧智慧的象征,集体厝是库区移民的历史见证,更将成为库区移民的一抹乡愁。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