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人物>曾德梅:爱心助学十八载

    曾德梅:爱心助学十八载

      坚持是一种力量,坚守是一种品格。能拥有这样品质的人,定能给人传递正能量。

      仙游县有一位老人,热心助学,他在退休后的18年时间里,走遍全县18个乡镇、300多个村庄、300多所中小学,行程10万公里,他募集善款3800多万元,捐助贫困生22000多人次。他用心血和生命筑起的一座大爱丰碑,将永远矗立在人们的心中……

    1.jpg

      蜚山含悲,兰水饮泣。2017年6月14日清晨,天空阴沉,细雨绵绵,仙游县城街头挂出了这样的横幅:“曾老,一路走好!”“爱心老人,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您!”数千群众冒雨出门,去为一位老人送别,对老人的离世表示沉痛的哀悼!老人叫曾德梅,生前退休后18年如一日热心助学,感动了全县人,被人亲切地称为“爱心老人”。

      曾德梅:仙游县一张“爱心名片”

      曾德梅,生于1930年,家住福建省仙游县鲤城街道木兰社区,是一名退休干部、老共产党员,退休前在仙游县水利局工作。退休后,他放弃了安逸的晚年生活,在助学路上忙碌地奔波着。一提起他,人们眼前就会出现这样的情景:一个清瘦的老人,脸上满是慈祥的笑容,手上提着一个黑色或蓝色的包包;夏天,他身穿一件汗衫,头戴一顶草帽;冬天,他围一条灰格子围脖,头戴一顶黑色鸭舌帽,上山下乡,穿街走巷,逢人便耐心地介绍他的助学活动。市、县领导,机关干部、学校师生、企业负责人和职工……无人不知他的大名和善举。他是仙游县的一张“爱心名片”。

      曾德梅的助学善举始于1999年2月,有一天,老曾随县妇联的同志下乡看望贫困户,在仙游县龙华镇爱和村一座土坯房里,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小女孩躲在房间的角落里,又饥又渴的样子,经了解,女孩叫小琳,父亲不幸遇车祸身亡,母亲不堪贫困改嫁。年幼的小琳只好与年迈的爷爷相依为命,到了上学年龄也没法跨进学校大门。之后,在园庄镇霞山村慰问时,老曾看到从小被遗弃在尼姑庵的小芳同样没能上学……看着那迷茫无助的眼睛,老曾的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他掏出口袋里仅有的600元钱,资助她们上学,并与她们结成对子。但在随后的走访中,老曾发现,和小琳、小芳一样贫困急需帮助的失学孩子还有不少,“这些适龄儿童没有进学校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是我们国家的重大损失啊!”老曾困惑而疲倦地回到家,默默地沉思着。他也知道,要帮助这些困难的失学儿童,光靠个人的力量是办不到的,他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每天早上,老曾都要收听广播,阅读报纸。有一天,他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关于仙游县开展“春蕾计划”活动的报道,他眼睛一亮:“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世上就没有办不成的事!”他想,只要依靠社会的力量,扶贫助学活动就能持续开展下去。“好事”要从身边做起,他首先向自己熟悉的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介绍他所了解的贫困孩子的情况,他的善良之心,深深地感动了许多人,住在木兰社区的华兰塑胶有限公司董事长林俊钦率先结对资助6名贫困孩子。这给老曾很大的鼓舞,接着他又动员了几对夫妇资助了10多名贫困孩子。他自己所在社区许多干部也积极响应,受助的贫困孩子一天天地增加,他很振奋,也更有了信心。在动员人们资助贫困孩子的过程中,老曾都会实事求是地描述:“孩子家的餐桌上只有一碟萝卜干,一碗没有油炒的青菜……”但有些资助者还想了解资助对象更具体的情况。于是,他主动到县妇联要求揽下走村入户了解贫困孩子家庭真实情况并联系资助者的任务。就这样,一个年逾古稀的老共产党员走上了漫漫的探访贫困孩子、寻找资助者的“爱心助学路”。

      走村入户  寻贫困学子

      2017年6月16日,笔者来到老曾家。那是一座老式的土屋,墙体白灰脱落,屋里摆放着一张旧式木床,这床陪着老曾从结婚到终老。老曾的女儿曾丽红指着屋角近百个黑的蓝的包包说,这是老人生前用过的,都是布料或草革的。这些包包陪伴老曾走过18年的助学路,每个包包都曾装着贫困学生的资料和社会各界的爱心,也浸透了老曾的汗水和心血。丽红说,父亲每天提着一个包包,早早就出门了,不顾家庭,不带孙子。她说她理解父亲,为了寻找贫困学生,为了筹集资助款,他每天在县内许多乡村、街道、学校不停地奔走,流了多少汗水,费了多少口舌,十分艰辛,所以,她的家人不但没有反对,反而十分支持父亲的行动,后来,一家人也都加入父亲的助学队伍。

      18年来,老曾的足迹几乎遍及全县每一个村、每一所学校。每确定一个资助对象,要做许多工作:要了解其家庭、学习情况,要征求意见、拍照造册、核实反馈。这样,常常来回要跑好多趟。老曾还要自掏腰包坐车、现场拍照、整理材料。有时看到特困人家,老曾还带些礼品去。他把自己的退休金全花在“路上”。为了省钱,他经常在路上饿了买块面包充饥,渴了也舍不得买瓶矿泉水喝。由于贫困孩子大多住在偏远的山区,跋山涉水是经常的事,有时找不到人又错过班车,老曾只好靠两条腿艰难地赶路。老曾的爱人非常理解他的善举,每当老曾疲惫地回到家,她总是心疼地说:“平安到家就好,毕竟是上年纪的人了,整天在外奔波,能不担心吗?”她对笔者说,老曾每找到一个资助对象,就赶紧去寻找爱心资助者。为此,他在家里常常会沉默不语,或者突然走出家门,急迫地去走访企业领导人和一些有能力资助的干部职工,苦口婆心地动员他们献爱心。他说人人都有爱心,关键是要把爱心献出来,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在老曾的鼓动下,许多热心人士踊跃地参加助学活动,有的人还主动联系老曾,要求资助贫困孩子。但有时候他也会被人误解,碰“一鼻子灰”。2000年6月的一天,他到山区核实一位失学女童的情况时,被女童的家人误认为“骗子”,老曾百口莫辩,急忙拿出一些资助者的名片给他们看,即使这样他们还是不相信,说:“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2001年10月,老曾找到一位失学女童,按妇联的要求,他把填写好的贫困生登记表送到镇有关部门去盖章。不料,工作人员就是不相信,不肯盖章。面对“助学路上”遇到的这些困难,老曾没有气馁,没有动摇,“想想那些贫困家庭的失学孩子,就是遇到再大的误解、再多的困难,我也不会放弃!”这就是老曾的助学情怀。

      扶贫助学   蔚然成风

      老曾的善举,感动了社会各界人士;老曾的爱心,感染了许多热心人士。仙游县的助学队伍越来越大,在这支爱心涌动的队伍中,年龄最大的是106岁的林吓道老人,她把积攒的2000元钱都捐出来,请老曾帮她联系贫困学生;年龄最小的是6岁的陈豆豆,在她母亲的引导下,她把压岁钱拿出来资助一名贫困学生……仙游县成千上万人加入了扶贫助学行列,爱心火焰照亮了仙游县的边边角角。前来采访老曾的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十多家中央、省、市级的新闻媒体26名记者也加入了助学队伍,并结对资助28名特困生。老曾还不断地向身边的人宣传他的助学活动,他到福州参加首届感动福建十大人物颁奖活动,也不忘向著名航天科学家黄春平等获奖者“推销”10名贫困生。仙游当地网友自发地为曾德梅开设了“仙游爱心助学网站”,借助网络平台,他的助学行动得到了国内外网友的支持,旅居美国的林女士就是通过网络联系,与8名贫困生结成对子的。面对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我们除了崇敬,更要做的是积小善、谋众福,努力去接棒,勇敢去担当!如今,无数仁爱之士汇聚成蔚为壮观的爱心群体,踏着老人的足迹,在爱心助学的路上,继续朝前走……

      为了使助学活动从群众的自发行为,发展成为政府倡导的常态化助学活动。2014年10月,在仙游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关心关注下,曾德梅爱心助学活动联合会正式成立,同时建立了贫困学生资料库,为贫困学生建档立卡,从此掀开了政府相关部门和商企携手,共同谱写助学的新篇章!联合会的成立树立了仙游公益的标杆,铸就了仙游县“曾德梅爱心助学”品牌。

      老曾的爱心点亮了一座城,在他爱的感召下,仙游县爱心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地从各个角落冒出来,海绵团、爱心帮帮团、仙游义工队……公益组织遍布仙游18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曾得到老曾资助的郑丽芳、陈欢等人,如今走上了工作岗位,开始回报社会,她们也加入到爱心助学队伍中来。

      无私的爱给老曾带来无数的荣誉。人们称他为“助学爷爷”“爱心老人”。他被评为省、市、县优秀共产党员,“首届感动福建十大人物”“首届中国十大老年新闻人物”“全国关爱女孩十大新闻人物”;荣获首届“八闽慈善奖”;被国际关爱协会授予“世界关爱日形象大使”称号;2011年获“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014年被表彰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

      花开有声  落叶护泥

      生命在于奉献,好人总是活得比别人辛苦。但爱心老人曾德梅却不知苦和累,只有生命的时钟停止摆动了,他才得以安息。2016年8月30日下午,老曾在家里忙着打电话,落实资助款项。由于太过疲劳,上楼时不慎摔倒,不省人事、四肢抽搐,处于昏迷状态,当天住院。

      2017年6月12日11时50分,曾德梅老人与世长辞,享年88岁。斯人已逝,风范长存。曾德梅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实现最纯最美最真的梦想而不懈努力的一生。

      他在18年的扶贫助学活动中,足迹踏遍仙游县的山山水水,先后募集的助学款,使2万多名的贫困生圆了上学梦,点亮了万盏希望之灯。他的18年坚持,沉淀为精神的沃土,让爱的希望之花在仙游大地上竞相绽放,争奇斗艳。(水云间)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