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化>仙游詹姓:“河间”勤植徳学兴

    仙游詹姓:“河间”勤植徳学兴

    1.jpg

    2.jpg  

    琴坂宫捐赠的孔子像

    3.jpg

      大济镇大济社区詹氏家庙

      仙游詹姓属于河南始祖詹道世系,其后代詹瓒为入仙始祖,同时期还有詹珩到仙游,他们都在仙游开基,传宗接代,堂号“河间”。据《福建仙游·詹姓族谱》记载,詹瓒不仅是入仙始祖,还是入闽始祖。子孙繁衍至莆田、福清、福州、泉州、宁德、福安等沿海各地,明朝期间就开基到盖尾、赖店、郊尾、园庄等地。

      五代唐周时期,将军詹瓒跟随王审知南下,一边领导抗战,一边扎寨安家,他和一班亲属随从从河南固始迁移到我县大济镇的植德山下隐居。詹氏先祖自此在大济镇繁衍,同心同德,并肩作战,发扬愚公移山、艰苦奋斗的精神,把植德山下一大片荒山丘陵改造成平地。从此以后,以种植为生,以德为本,先祖们为了纪念此地,称之为植德山。

      时代更迭,历史演变,按照辈分算,詹姓在仙游已经传到四十几代。如今,全县大部分詹姓子孙聚居在大济镇大济社区的“济在点”,植德山下,他们仍然传承了祖上以种植为生的艰苦创业精神,和以德为本的为人之道。

      据85岁老人詹加聪介绍,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大济镇土地肥沃,是全县的农业大镇,更是木兰糖厂蔗糖的主产区。当时的木兰糖厂红极一时,产量高、效益好,詹姓子孙几乎家家户户都从事甘蔗种植业,家里的所有劳动力都投进去,每个人一天可以赚1.2元左右。甘蔗收成之后,农民们也从来不会让农田荒着,继续耕种经济作物烟草、水稻、小麦、蔬菜等等。这些作物既是詹姓子孙生存的基本,也是他们能够求知求学的保障。

      “从田里到火车站(当时运输甘蔗专用),几里路,200多斤的甘蔗都是肩挑,一天十来次也是有的。”詹加聪说。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快速发展,詹姓人为了生存,逐渐放下手中的锄头,涉足各行各业。工商业代替了种植,不变的是代代相传的吃苦耐劳。因为地属大济镇集镇区,他们有的人利用这一优势,将自家店面出租,或者自己开店做点小生意。还有一些人,依托仙游红木品牌,经营红木家具、工艺品生意。更有一部分人,带着一家老小,背井离乡,在全国各地经营餐饮生意,他们中最年轻的才20来岁。

      “龙游清溪盘大济,虎跃植山卧德里”, “勤奋博学出才华,科学经商富贵兴”,1988年,族人詹开煌写下这样的感慨之言,詹氏子孙秉承以德为本的祖训,为社会各项事业尤其是教育事业发展添砖加瓦。

      詹氏祠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詹氏宗庙,在詹姓人居住的区域内,祠堂坐北朝南,西侧是大济社区内三个姓氏共同信奉的琴坂宫,宫内供奉着被族人称为“忠勇良将、入闽入仙始祖”的詹瓒公像。詹瓒之孙敦信、敦仁后裔都曾到台湾开基。台湾詹姓宗亲曾到大济镇济在点寻祖,根据代代相传的手写族谱中“峭绝高大佛耳山”一文,确定两地同宗。1988年秋,仙游县詹姓宗亲会成立,台湾宗亲团正式来大济镇寻根拜祖。1989年和1990年也分别到大济詹氏祠堂和植德山詹瓒墓举行祭祖仪式,还连续三年向学生颁发奖学金和纪念品,支持同宗教育事业的发展。

      宗祠东侧,大济中心小学与之比邻而居,大部分居住在当地的詹姓子孙都是在这里接受启蒙教育。历史上,大济中心小学曾多次重修扩建,都受到詹姓人的支持。据村民詹永加、詹灿荣介绍,2005年小学扩建,扩建征用的土地中,有一部分是詹姓集体名下所有的。经过集体讨论,詹姓宗亲们认为,发展教育意义重大,一致决定将3亩左右的土地捐献给小学。2011年,学校再次投资提升教学硬件,詹加森、詹加梅表兄弟俩分别捐资2万元,以一己之力助力学校建设。

      詹氏图腾

    4.jpg

      詹字形义为人在高处,八方审视,依帝王之意,詹事立规,口示于民。詹,古时詹同瞻,又通占,即高瞻远瞩,预测吉凶,展望未来。詹又通占,古代楚国主管占巫师的官职称“詹尹”,也称占尹。

      寻根问祖

      詹氏起源有三

      詹氏起源有三:一是源出姬姓,为周文王之后,以封国为氏。二是源自黄帝之后,以封地为氏。据《路史》载,古帝虞舜封黄帝子孙中得以瞻仰黄帝遗容者为詹氏,詹与瞻相同,故取詹为姓。三是以官职为姓。周朝时,专门负责管理占巫的官职叫詹尹官,其子孙以官职中之“詹”字为姓,亦称詹氏。

      公元前827年,詹氏第一始祖居住河北省河间县,河间五十一世祖道公转到河南为第一始祖,道公生俊公,俊公生珩、瑀、琚、琛、琉、珀。其中琉公后代缵公入闽居仙游。缵公是河间五十五代,是河南第五代,仙游第一代始祖,后来,次孙敦信继承缵公,按辈位算,仙游已经传到四十多代。詹氏先祖在各朝代中,当官做生意,他们能官能民,能文能武,其孙敦仁先跟祖父隐居仙游,后到泉州安溪当第一任县令,晚年就安居安溪,传宗接代,后来子孙到台湾开基。敦信留在仙游传宗接代,后来子孙也到台湾、广东开基。早期仙游宗亲繁衍至莆田、福清、福州、泉州、宁德、福安等沿海各地,明清时期还开基到盖尾、赖店、郊尾、园庄等地。

      家风家训

      詹氏祖训

      国民  尽勇  为处  家族  善孝  尊敬

      强富  忠敢  官事  和和  良顺  师老

      五九  报杀  须要  万万  子富  重爱

      岳洲  国敌  廉公  事事  孙贵  教幼

      高乐  心志  政平  兴成  旺兴  贤德

      博勤  团仁  坚自  鍜平  海天  春日

      学奋  结义  强信  练安  为是  风月

      出发  创值  乐宽  生富  龙鹤  吹生

      才财  奇千  观容  瑞健  世家  花光

      华源  绩金  胜益  气康  界乡  香晖

      传家之宝

      脚踏水车尽显人民智慧

    5.jpg

      残损的水车存放在宗祠梁上

      近日,记者在大济镇大济社区詹氏宗祠大厅的房梁上看到了一件村民们口中的“宝物”。而这件“宝物”在记者眼中就是一把普通长梯子,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那为什么村民们会把它称为“宝物”呢?

      村民詹寿芳告诉记者,这件类似长梯子的“宝物”是上个世纪农作时用来引水灌田,缓解干旱的工具——脚踏水车。

      脚踏水车长度约在六七米左右,松木质结构,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生产。该脚踏水车的结构非常精巧,同时里面却涉及了比较深奥的力学知识,譬如浮力和杠杆原理等。

      詹寿芳告诉记者,现在看到的这个脚踏水车只剩下车身了,完整的水车车身相当于一个半封闭的长木盒,两头都有开口,一头吸水、另一头出水。木盒里面是一片片正方形的小木块,等距离地连接在一节节的活动木连杆上。木盒两头各有一个可以转动的、带有木制齿轮的粗轴。

      “以前每到夏季,正值干旱双抢时节,如果没有这水车都不知道要怎么办了。”詹寿芳告诉记者,需要引水灌田时脚踏水车就会被四五个小伙子小心翼翼地抬到河边上或是池塘旁。他们先是简单地开凿出一条和农田相连的排水沟,然后凭经验放置好脚踏水车,水车置稳后,再在水车头部的旋转粗轴的正上方树起一个像单杠一样的木架,两个人可以同时撑在木架上,脚下步调一致地踩着脚踏板,抽水就这样开始了。

      “现在社会进步了,脚踏水车也老了、旧了、废了,可能很多人觉得已经失去价值的东西,放着占位置,但是看着它身上落的灰,磨损的缺角,我就会想起曾经它陪我们度过的那段艰难时期。”詹寿芳说。

      采访手记

      姓氏组织亲情连心桥

      “詹氏海西百业兴,宗谊畅叙歌昌明。莆田盛会群贤聚,叶茂根深最关情。”这是在莆田市詹氏协会成立大会上朗读的一首小诗。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姓氏文化的不断重视,各地相继成立了姓氏文化研究会。

      大济镇大济社区退休教师詹金通是中华詹氏莆田市协会会长,他认为,姓氏发展与历史进步相得益彰,氏族发展历程就是民族史,氏族史越久,民族史也就越悠久;这个氏族越兴旺,这个民族也就越兴旺。成立姓氏文化研究会,有助于增加宗亲们之间的感情,而这个协会就是交流情感之间的载体。去年“尼伯特”台风给我省闽清一带造成巨大生命财产损失,中华詹氏福建省协会及时组织宗亲为受灾地区捐款捐物,我县詹氏也充分发挥自身力量,出钱出力缓解灾区困难,这就是姓氏组织体现出来的价值。

      血缘关系弥足珍贵,亲情的维系要靠双方时常走动联系。通过姓氏文化研究会不断拉近族人之间的感情纽带,也是一条很好的途径。正所谓“千支一本,万姓同根”,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姓氏文化的研究必将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展现风采、光宗耀祖的大舞台,这也是一脉相承亲情涌动的连心桥。

      凡人优品

      用画笔固定生命色彩

    6.jpg

      宗亲家中挂着詹黎明的画作

      都说仙游的一方好山水,育一代才子名将。近日,我县4位画家同时入选中国美术协会的好消息,不仅给我县文艺界又添一笔风采,同时也让大济镇大济社区的詹氏宗亲脸上有光,因为村里的大工笔画家——詹黎明,正是4位入选画家中的一员。

      詹黎明,1974年出生,大济镇大济社区人,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专业,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蒋采苹重彩画高研班、唐秀玲重彩画工作室。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重彩画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

      说起与画画结缘,詹黎明告诉记者,从小他就对画画有一种浓厚的喜爱之情,因此父亲就帮忙找老师学习,他先后从师于吴东奋、范晓文、韩璐等。詹黎明说,父亲是他们那个时代的“大学生”,由于家境困难因此只上了师范学校,在教育上对四个孩子十分严厉,但又能让孩子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不用按部就班照着他的教育路子走。

      “吃苦、勤奋和坚持,是自己从小在父亲身上看到的向上精神”,詹黎明说正是这种精神让他在后来的画画创作道路上遇到任何问题都坚持下来,不盲从,没有被五花八门所谓的艺术实验动摇。詹黎明告诉记者,在画画中可以不断认识自己,用手中的画笔记录下不同时期的自己,固定生命不同时间段的色彩,所以自己喜欢这样续写生命的手法,自己将活到老,画到老。

      他认为,只有坚信“志道游艺”的绘画理念,才能走出一条属于他自己的艺术路。如今,在当代花鸟画坛中詹黎明是名副其实的实力派画家。他还先后出版了《水乡花鸟画法》、《工笔仙鹤画法》、《詹黎明工笔画禽鸟》等书籍。

      不远游只因父母久病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在大济镇大济社区,詹金耀四兄弟几十年如一日悉心照料高龄生病的父母,在邻里街坊间传为美谈。

      来到詹金耀家中,记者看到,虽然家具摆设简陋,但是房间收拾得十分干净,80多岁的两位老人穿戴整洁。詹金耀告诉记者,母亲患有精神疾病已经三十多年了,生活基本不能自理;父亲詹珍朗因为抗战时期留下后遗症导致下肢瘫痪,这十多年来基本无法行走。多年来,两位老人的生活起居,都是他们四个兄弟轮流照顾。

      谈及照顾年迈的双亲,詹金耀说道,父亲抚养他们几个长大十分不容易,为了让他们安享晚年,他们几乎没有远游。四个兄弟一周轮流一次,负责父母的一日三餐,为他们清洗衣物、打扫房间。老人的一个儿媳妇告诉记者,她婆婆精神状况不大好,常常在房间里随意如厕,冬天的时候一天要换好几套衣服。平时,就算家里再忙,他们也会留下一个看守老人,就怕老人外出走丢找不到回家的路。通常儿媳妇照顾老人时间久了,免不了有怨气或者闲言碎语,但十几年来她们都没有叫苦,更没有懈怠。

      长期侍奉年迈生病的父母,确实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但在詹金耀看来,照顾父母本来就是孩子应该奉行的一件事情,家人孝顺,老人的生活、精神状态就会好,才会健康长寿。  今报记者 陈慧贞   朱彬颖   黄剑普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