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史>话说秀屿 醴泉 东庄

    话说秀屿 醴泉 东庄

      提起秀屿,人们首先谈到的就是莆田的东方明珠秀屿港。提起东庄,人们想到的就是遍布全国民营医院的发源地。但提起醴泉,许多年轻人就有点陌生,恰恰就是这个陌生的雅称,才是秀屿历史最悠久的称谓。

      醴泉

      传说,宋咸平六年(998年),时值天文大潮,莆田沿海潮水倒灌,盐碱上翻,井水苦涩,无法饮用,人畜饮水困难,黎民百姓苦不堪言。为解决沿海黎民百姓饮水困难,上天派遣吕洞宾和陈靖姑两仙前往解难。吕洞宾坐镇青峰岩,陈靖姑坐镇嵩山岩。

      话说陈靖姑来到嵩山岩,登上文笔峰,拨迷雾,启法眼,发现原来是黑龙在兴妖作乱。于是陈靖姑就念咒作法,搬来神象,用象蹄踩住龙身,用象鼻缠住龙头,然后挥剑刺向龙喉。顿时,一股甘泉从龙喉涓涓流出,甘洌异常,常年不竭,人们都称之为“仙姑泉”。逢年过节,境内各家各户祭事活动都要来山上取水。“饥食玉山禾,渴饮醴泉流”。年长日久人们就把“仙姑泉”改称“龙喉醴泉”。神象也化作象山永镇黑龙。龙头也长成榕树。“象鼻抱榕”也成为嵩山岩一景。嵩山岩也多了一个称谓“象山”。山顶石岩上,至今还留有仙姑的“度剑石”和仙姑舞剑刺龙喉的脚印。

      境内黎民百姓为感激陈靖姑福泽黎民的神威,在仙姑洞上方修建了三奶庙,塑神像奉祈陈靖姑。大观三年(1109年),赐额“嵩山护国院”。

      “象山嵩山双山出秀,醴水颖水二水冰清。”

      饮水思源,喝着甘甜醴泉水的人们就把这一区域称为“醴泉”,把湄洲湾这片半岛称为“醴泉半岛”。明清时期,行政区划把这里称为“醴泉里”。

      秀屿

      话说湄洲湾莆头海边的青峰岩,原是海边一个四面临海的小屿。整屿奇岩怪石,寸草不生。吕洞宾坐镇青峰岩后,剑劈怪石,捣岩取水。自此青峰岩上就有甘泉自岩缝流出,人们把它称为吕祖泉,泉边山洞称为吕祖洞。至今山崖上还留有吕祖挥剑劈岩的身影。

      在吕祖泉泉水的滋润下,青峰岩四周草木茂盛,树木常青。峰顶又有红砖碧瓦的青云殿,还有宋赵汝愚“天风海涛”等名人的摩崖石刻……。把原来寸草不生的青峰岩点缀成绿树成荫,风光秀丽的海边小屿,于是青峰岩就有了一个雅称“秀屿”。它所在的港湾也称之为“秀屿港”。

      东庄

      话说宋景炎元年(1276年),南宋都城临安失陷。宰相陆秀夫保护着刚拥立的幼帝宋端宗,泛海南奔广东,途经枫亭港,驻跸会元寺。

      枫亭世家蔡员外有个爱女,已过婚嫁年龄,尚未许配。一天,蔡员外让爱女捧一盘莆田名果荔枝贡奉给小皇帝。当时陆秀夫正好在御前,看见蔡小姐手上捧的荔枝,他触景生情,随口朗诵了唐徐寅的“荔枝”诗句。“朱弹星丸粲日当,绿琼枝散小香囊。龙绡壳绽红纹粟,鱼目珠涵白膜浆。……”蔡小姐脱口接下诵出:“蛮山踏晓和烟摘,拜捧金盘奉君王。”陆秀夫为蔡小姐的才思所折服,蔡小姐为陆秀夫大义凛然的气质所倾倒。端宗皇帝的生母杨太妃看着眼前这对郎才女貌,有意玉成良缘。于是在杨太妃的主持下,陆秀夫与蔡小姐在会元寺缔结良缘。

      至元十六年(1279年),宋军在崖山海面兵败后,陆秀夫背负幼帝投海殉国。

      留在枫亭的蔡小姐闻讯后,痛不欲生,泣血写下了哭祭陆秀夫的诔文。蔡小姐痛惜自己不能随夫君以身殉国,但为了陆秀夫的遗腹子,她化悲痛为力量,坚强地活下去。为躲避元朝当局寻踪,她迁居到醴泉半岛,因迁居地在枫亭之东,陆氏子孙就把该地称为“东庄”。蔡小姐又在东庄附近的象山上修了陆秀夫的衣裳冢。为悼念夫君,她还在四周遍植荔枝树。因为她常与荔枝树为伴,所以四邻都叫她“蔡荔娘”。在乡邻的帮助下,她把守墓的房子改成象书院(即醴泉象山书院前身),艰辛地抚育陆秀夫的遗腹子陆钊,亲自教儿子读书。

      至今,秀屿象山上陆秀夫墓道碑还在。蔡荔娘亲手栽植的荔枝树仍然枝繁叶茂,果实累累。清翰林院编修郭尚先撰写的“醴泉象山书院”石碑仍立在书院遗址上。

      新中国成立后,行政区划把“醴泉里”改称“东庄乡”,“东庄镇”。改革开放后,又升级改为“秀屿区”。

      秀屿,醴泉,东庄,一个乡镇的地名演绎了多少逸闻趣事,承载着多少人文底蕴,牵动了多少在外游子的思乡情怀。这也许就是地名潜在的凝聚力、亲和力和复杂的情感魅力。□郑银华  张碧华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