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人物>观天测海的父子

    观天测海的父子

      南沙群岛海深四五千米以上,多热带气旋,是台风生成的地方。礁表温度常年高于60摄氏度,相对湿度高,天天“桑拿天”……然而,城厢区常太镇侯山村的陈玉书、陈竞武父子,就是在这样的“生存禁区”,曾分别在南沙群岛永暑礁观天测海7个月和半年,经历了生命中难以忘怀的岁月。

      “我出生在山区、库区,这辈子却与海洋结下了不解之缘。自走上工作岗位,我就开始从事海洋水文气象测报、海洋环境监测和海洋灾害预警报工作,一干就是41年。”采访当天,70岁的陈玉书侃侃而谈。

      1965年,陈玉书顺利考上湛江气象学校,攻读海洋水文气象专业。4年后,他参加工作。1977年,他从江苏启东吕四海洋环境监测站调到平潭海洋环境监测站工作。

      平潭岛过去交通不便,工作环境恶劣。陈玉书告诉笔者,岛上一年有将近200天风力达到大风的标准。尽管如此,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也不能中断。他们每天早上7:30前就要到气象观测场及其他测点巡视,查看仪器是否正常,然后按各测点的观测程序进行各个要素的观测。每天观测及编发海洋水文气象报5次。这要求陈玉书与同事经常与海风、海水打交道,面临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有一次,陈玉书与同事在平潭海滨浴场监测赤潮情况,却遇上船漏水,还好及时发现,堵住了漏洞,大伙儿穿上救生衣,终于平安靠岸。

      那段时间,陈玉书离妻别子,默默无闻地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年迈的母亲和3个儿女都由妻子黄梓梅一人照料。为了生活,黄梓梅耕田种地、养猪捡柴……不管晴天还是雨天,她农活都不消停,结果落下了一身病。

      1984年,陈玉书被抽调到太平洋,从事海洋水文气象保障工作一个多月。1994年5月,他作为国家海洋局系统派出的技术人员之一,被编入南沙巡防区气象分队,开始驻扎永暑礁。

      永暑礁海洋观测站是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于1988年下半年建成投用,距海南三亚市大约1023公里。

      陈玉书说,气象分队的官兵们负责日常气象观测、编发报,供全球气象信息交换使用。陈玉书他们负责更换、计算和整理温湿度、降水量、气压、日照和风向风速,观测海水表层水温、盐度、海浪、潮汐,抄录、统计、编制气象和海洋水文各类报表,以及仪器的检修等,工作量不少。

      陈玉书一生与海洋打交道,每年防抗热带风暴和台风是家常便饭,在永暑礁也不例外。那次9432号台风,于10月23日刚好掠过永暑礁海面,风力达12级以上,刮掉了电接风仪的风杯和尾翼。当时,永暑礁还未建测波室,观测海浪每天都在室外进行。被台风影响时,八九米高的海浪铺天盖地地卷扑过来,好像要吞没永暑礁似的。老陈说,在这种大风大雨的天气里观测海浪,不但全身湿透,且还有生命危险,所以气象分队长安排两名战士保护他们。

      2002年1月,永暑礁轮换新一批官兵,包括气象分队技术人员。当时,在平潭海洋环境监测站担任海洋监测员的陈竞武主动报名,要到父亲曾去过的岛礁锻炼自己。老陈说,去永暑礁需一定的条件:至少要有技术员以上职称的优秀测报员。当时儿子陈竞武符合相关的条件,就支持他。他坦言,我知道那里工作的艰辛,离陆地1000多公里,即使是鸟也飞不去;但既然孩子决定了,就让他去吧。

      陈竞武说,他呆在礁上半年,不光观测各种水文气象要素,更要注意各种仪器设备的维修保养。有一次,电接风仪记录器出现了问题,陈竞武和同事冒着大风,爬上10多米高的风仪杆,拆下感应器。经检查,他们发现问题不是出现在感应器上,而是在联接电缆上,于是更换电缆,仪器又正常运转。

      这些年来,老陈父子与站里同事同甘苦共患难,观测记录了一个个珍贵的数据。近30年来,监测站向全国海洋及气象预报业务系统发送海量的数据,填补了水文气象实况的空白,大大提高了灾害性海况和天气预报的准确度,减少海洋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从而保障了该海域的捕鱼生产及航行安全。

      陈玉书从一个普通测报员,历经出纳、会计、业务负责等多个岗位锻炼,成长为工程师,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被国家海洋局授予“优秀测报员”光荣称号和“奉献海洋纪念章”。

      采访那天,老陈向笔者介绍了由他作词、湛江气象学校老师作曲的《难忘永暑礁》歌曲,“在那浪花飞舞的南海上,有一个我心爱的地方……”优美的旋律飘出山坳,飘向南海。□易振环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