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艺术>仙游瓷坛的一枝奇葩——陈万龙与传统青瓷技艺

    仙游瓷坛的一枝奇葩——陈万龙与传统青瓷技艺

      清明时节,春暧花开。在一个细雨蒙蒙的上午,我们来到仙游县榜头镇的仙水村著名的青瓷艺人陈万龙的寓所。他虽然早已名声在外,但看上去很年轻,也很健谈,说起话来陶然自得,滔滔不绝,确实有艺人的热情和大家的清纯。

      走进他的“宝瓷斋”展厅,映入眼帘的全是五颜六色、惟妙惟肖的青瓷产品,如同置身于青瓷的世界。

      陈万龙创作的青瓷产品的最大特点是形神兼备,尤其体现在神上。从金刚、诸神身上,可以看到叱咤风云、绝胜豪强之气。千姿百态的仙佛或坐、或立、或卧,件件形象迫真。仕女更是喜乐慈严表情丰富:观音的慈祥、文殊的睿智、普贤的禅定、地藏的僧相,这些造型独特、栩栩如生的青瓷人物令人流连忘还、赞不绝口。

      今年41岁的陈万龙从小就酷爱画画,良好的绘画功底,为他学习陶瓷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说起自己从事陶瓷创作的经历,陈万龙说那真是一种缘分。上初中的时候,他随村里人到盖尾龙纪寺游览,看到寺中的五百罗汉,个个活灵活现,惊叹不已,并被其变化无穷的雕塑技巧所折服。正是这次意外的邂逅,在他的心中埋下了从事陶瓷技艺的种子。自那以后,陈万龙迷上了陶瓷艺术。由于家里条件并不宽裕,陈万龙初中刚毕业,就到村里的陶瓷厂跟随陶瓷名师、中国非遗青瓷传承人林春德学习陶瓷创作。从此,他与陶瓷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天起旱摸黑投入选泥、拉坯、雕刻、阴干、烧制等劳作。期间,他坚持边干边揣摩领悟,将近两年,陈万龙即能熟练掌握陶瓷创作技艺,为此,频受师傅和工友们的好评。但陈万龙没有因小成而安于现状,他渴望学习陶瓷创作理论,向更深更高层次的青瓷创作领域发展。于是,他做出了一个令人不解的决定——到景德镇陶瓷学院进修,之后又到浙江龙泉等地陶瓷名产区深入实践再学习。机缘巧合下,他又师从景德镇陶瓷学院刘春福教授和浙江青瓷大师徐哲华,继续深造。通过刻苦学习,使他陶瓷理论和技艺水平大大提高。

      学成归来,陈万龙东拼西凑了十来万资金创办了“万龙宝瓷斋”,准备大干一场。但没想到,学回来的陶瓷烧制技艺却水土不服,烧制出来的瓷器釉色不理想,甚至出现龟裂、瑕疵等,以致产生大量废品。从亲戚朋友那里借来的启动资金几乎全变成了水泡,沉重的代价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为了尽快攻克瓷器水土不服的难关,陈万龙凭着素有的那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韧劲,不知熬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经历了几多次反复又反复的改配方,调釉色、试烧制,终于取得成功。 此后,他又通过深入研究,完善提高,使作品质量不断升档,销路日益扩宽,并渐渐走销高端市场。2003年,陈万龙的恩师景德镇陶瓷学院刘春福教授回莆田老家探亲时特地转车到他的“宝瓷斋”参观调研,刘教授在盛赞陈万龙技艺长进、事业有成的同时,高度评价他的手工青瓷创作技艺“已达到高层次水平。”2004年他制作的青瓷如来佛像,参加上海拍卖行举办的高端青瓷产品大型展销暨拍卖,一炮打响,拍出成交额600万元。

      凭借精湛的技艺,陈万龙在业内站稳了脚跟。然而,陈万龙没有因小胜而固步自封,他又开始迈出新的步伐。2005年他来到了中国瓷都景德镇,办起了“宝瓷斋”分店“万龙古艺瓷”,为广开国内外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自“宝瓷斋”和“万龙古艺瓷”开办以来,陈万龙亲自设计、并带领他的团队先后创作生产成功仙、佛、道、仕女、高士、动物等青瓷作品达五千多件,其中精品有500多件,产品畅销江西、广东、上海、河南、北京、香港和本省各地,受到广大买家的青睐。2007年,他创作的青瓷观世音普萨和青瓷如来佛分别被选上中央2套、4套展播;2010年,他创作的六件青瓷花瓶和碗,先后被选上北京、河南卫视展播;2009年,他创作的青瓷如来佛,在香港拍卖行拍出成交额100万元;2015年11月,中华国礼艺术家协会副会长、著名书法家王殿珍因慕名而专程来访,一次购得观音等小件5万多元,还欣然为“宝瓷斋”和“万龙古艺瓷”题写匾名和题辞。

      面对荣誉和成绩,陈万龙不无感慨地告诉笔者:“这些年一路走来确实不窬容易,陶瓷这手艺,百分之十靠师父指点,剩下的都得靠自己研究揣摩。要创作一件合格的能成为人们喜爱的陶瓷艺术品,从选择原料到成品要经历九大环节二十多道工序,其中施釉和烧成两个环节最难把握。如厚釉类产品通常要施釉数层,施一层素烧一次,再施釉再素烧,如此反复多次后才能进入正烧,而正烧温度高达摄氏1200度左右,并得按要求逐步升温、控温,既要控制窑内气氛,还要防止户外倒旋风。总之,要掌握整个龙泉青瓷的创作生产流程,非经几多番摸爬滚打是很难成功的。”

      是的,辛勤的汗水必然浇灌出丰硕的果实。如今摆放在“宝瓷斋”展厅里的每一件作品,大至巨幅仙佛道人物,小至可握掌心的禽兽鱼虫等小件动物,都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无不令人赏心悦目,它充分体现出“仙作”陶艺的文化内涵。

      在采访中,给我留下尤深的印象是,陈万龙对中国传统青瓷技艺的执着追求。他自始至终,坚定不移,似乎没有过一丝的游移。为什么坚守?陈万龙告诉笔者:“2006年,龙泉青瓷烧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此可见,传统青瓷手工技艺是宝贝,但愿这一历史悠久的民间手工艺能得到传承和发展,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他还说:“瓷器创作已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认准的路就要坚持往前走下去。”这样的认识,或许是陈万龙熏陶成性、乐此不疲的思想基础吧。

      古人云:“志高者,意必远,器大者,声必宏。”陈万龙长期以来,虚心好学,广涉博取,不变初衷,在中国传统青瓷手工创作技艺上锲而不舍,成果累累,在不断加强艺内之功与艺外之功的努力下,必定会创作出更多更有影响力之佳作。赵鲜明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