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文化综合>在澳柄,聆听千年古道的脚步声

    在澳柄,聆听千年古道的脚步声

    点击查看原图

      澳柄村古桥曾是交通要道,至今保存完好。

    点击查看原图

      澳柄古桥上的石狮子,记录了沧桑的历史。

    点击查看原图

      闽中第一枪,在澳柄村打响。

      时光倒退60年,澳柄村最不缺的就是脚步声。这个位于莆田市涵江区白沙镇的山区古村,曾经是附近山区通向府城的必经之路,古桥上磨得透亮的石条、为行人遮阴蔽日的古老榕树、全木结构的澳柄古驿站,都记录了村庄里曾经的熙熙攘攘。由于交通条件优越,在烽火连天的革命年代,这里还诞生了红军207团,打响了闽中革命第一枪。上世纪50年代后,由于盘山公路的建成,澳柄村渐渐回归山区村落的质朴和静谧。如今,山清水秀而又很有故事的澳柄村,开始迎接慕名而来的游人,向他们讲述脚步背后的千年故事。

      古桥古树,

      记录了数不清的脚步

      还没踏上澳柄桥,先被桥头一副对联的豪气震了一震:“威震广业三千界,雄踞莆阳第一关。”广业,是涵江区白沙、庄边、新县、大洋等4个山区乡镇的古称。元朝时,因兴化县城从别处迁来,在此建立新址,故名新县。可见,新县所在的广业地区,也曾经人潮涌动,而且有着很大的对外往来交流和贸易需求。

      千百年来,无论是脚夫、商贩、行人还是赶考的生员、上任的官吏,进出广业山区,澳柄桥是唯一的路。这座古桥建于宋绍兴十三年(公元1143年),长49米,宽2.2米,高11米,由名僧隆树率众集资建成。为了让桥下的澳柄溪水流畅通,古桥使用了6座船型桥墩。桥上用石板做梁,大小不一的石块按八卦形状铺设在桥面上。如今,石板上的宋代刻字已经模糊难辨,栏杆上的石狮子饱经风雨却依旧挺立。走上石桥,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桥面上最中间的一块石板,由于被行人踩踏得最多,这块石板已经被脚步打磨得十分光滑,也凸显了澳柄桥曾经的地位之重。

      桥头一棵遮天蔽日的大榕树,与古桥一样见证了岁月。树枝四处伸展,最低处甚至已经触摸到了溪水。更令人惊奇的是,或粗或细的树干上,竟然爬满了青藤类的植物,古树与绿植和谐相处,又衍生出另一处风景。

      离开桥头向前行,脚下的小路全是一块块石头垒成,而每一块石头都被磨得平滑、光亮,“这条石路是古驿道,绵延5公里,接上官道后,一直通向山下的兴化府城。山里外出都得经过澳柄村,全靠这座桥、这条路。”澳柄村老协会会长陈启昌回忆说,直到1956年,从平原通向广业山区的盘山公路建成通车,人们有了更便捷的外出通道,澳柄村的古桥、古驿道才渐渐“退居二线”,承载的脚步也日渐稀少了。

      踏着古道,

      红军从这里走出

      小小一个澳柄村,却有两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除了历经800多年风雨的澳柄桥,另一处就是澳柄宫革命旧址。1929年夏天,红军207团成立时,驻扎的地点就在澳柄宫。

      澳柄宫与澳柄桥相隔仅十余米,两者的关系也“亲如兄弟”。倡导兴建澳柄桥的隆树法师,在宋绍兴二十八年(公元1158年)圆寂,他生前在当地筑桥修路、扶危济困,深受当地乡民敬仰。他圆寂的次年,乡里百姓为了纪念他,专门兴建了一座崇明堂,奉祀隆树法师为开山祖师。清乾隆年间,崇明堂扩建成宫宇——澳柄宫,并取雅名为昭惠灵宫。

      “澳柄宫能驻扎、不扰民,而且靠近进出山区的必经之路澳柄桥,活动范围能达到莆田、仙游、永泰三个县,所以红军207团成立时,在澳柄宫扎营。”站在红军207团旧址陈列馆的展厅里,陈其昌向我们介绍了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207团是由分散的游击队扩编组成,第一批有50多名红军战士,团长黄琬、政委陈天章。”令人痛心的是,在敌人围剿时,由于寡不敌众,团长黄琬不幸受伤被捕,惨遭敌人杀害。虽然团长不幸牺牲了,但207团的红军战士们毫不退缩,一直和敌人坚持斗争。

      陈列馆内,还留下了当年红军使用过的枪炮、军号、梭标、大刀以及伴随红军风餐露宿的马灯、草鞋等革命文物;陈列馆外,一块笔直矗立的巨石上,“闽中第一枪”五个字苍劲有力——时光回到1929年夏天,红军207团成立后,在澳柄桥设了哨卡,得知敌人前来围剿的消息后,在澳柄岭头组织了一次反围剿战役,缴获了敌人几十支枪械,打响了闽中革命第一枪。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红军207团踏着古驿道北上抗日,澳柄村依然保存着革命的火种,并最终和红军一起走向全国解放的胜利。这段艰苦的岁月,为历史悠久的澳柄村增加了一份鲜红的革命底色,让澳柄村成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莆田市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之一。

      不是故人,

      也能感受乡愁

      最近一段时间,澳柄村长大、到城市创业的年轻人王清耀,经常在朋友圈里晒出自己的村庄:有时是大片盛开的油菜花,有时是烟雨朦胧中匆匆走过的农夫和耕牛,还有时是澳柄桥下的溪流和古榕树落叶的美景。“我每次发村子的图片,都能引起大家的共鸣:好像自己生长的那个村子!”

      正因为这种乡愁代入感,让没有做过任何广告宣传的澳柄村,在春天里迎来了一拨接一拨的自驾游客人。远处是山,脚下是溪,眼前是油菜花,在网络上,澳柄村甚至获得了“小婺源”的称号。为了迎接游客们源源不断的脚步,陈其昌介绍说,村里计划做好停车场、餐饮、休憩等方面的配套服务,同时将吸取古人用溪水中鹅卵石修建古驿道的经验,在花田和溪水边打造长长的休闲栈道,丰富澳柄村旅游的内涵。

      村庄里闲置下来的旧宅,到时将焕发出新的生命。澳柄桥头一座挂着“澳柄古驿站”木牌的两层老屋,有望在“退休”60年后第一个迎来新生。65岁的古驿站主人陈玉森说,这是祖上几代人留下的产业,一直是借助澳柄村的交通条件开设的客栈,1956年公路通车后逐渐没落。记者看到,客栈运用了土、木、石三种建筑原料,一面鹅卵石外墙韵味十足,木结构房屋古朴厚重。踩着吱吱呀呀的木质楼梯来到二层,依然能看到男客房、女客房等不同的分区,“几百年了,还是原汁原味的建筑,没有拆掉也没有装修”。原本在外地办服装厂的陈玉森,上了年纪后回到故乡,陪伴着这座客栈养老,也等待着新的脚步声到来。(福建日报记者卞军凯 通讯员 林剑冰 文/图)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