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艺术>麦煎·煎饼·煎粿

    麦煎·煎饼·煎粿

      “麦煎”,为莆田方言,它与“煎饼”同属一个意思,是我小时候学会烹饪的第一道菜。而这一词的起源已无可考证,但它勾画起我对童年的回忆、对母亲的敬意和对家乡的眷恋。

      小时候暑假,在大人出工时,闲来没事,我就独自在家学着做麦煎。先是把锅刷洗干净,准备面粉、油、糖、小盆子、锅铲等,将面粉倒进盆里,加糖加水,搅拌均匀,然后开始生火,把锅烧热后,在锅底的四周均匀浇油,然后将搅拌成浆的面粉分期分批地浇在沾油的锅底。这时要以文火为主,不能烧得太旺,如果太旺,容易烧焦或煎成半生不熟的饼来。差不多约两至三分钟后,面粉浆由白状逐渐显金黄色,细闻还有些香味。待面粉浆干涸以后,用锅铲将煎饼翻过来煎另一面,如果锅底没油了,可适当在饼的四周添加些油,油顺着空隙,慢慢渗透到锅底,这样既能确保煎的饼香甜,又不至于被火烧焦,也是差不多两至三个钟的时间即可起锅。每当品尝着自己动手煎的饼时,心情总有一种收获感和成就感,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关于煎饼,有一种传说。据说当年诸葛孔明辅佐刘备之时,起初常被曹兵追赶,惶惶不可终日。一次,刘军在沂河、湅河受困,将士饥饿难耐,而锅灶尽失。于是,诸葛先生令伙夫以水为浆、以玉米面为料,将铜锣置于火上,用木棍把面浆摊平在锣上,这样便煎出了香喷喷的煎饼。刘军士气大振,冲出重围。煎饼便流传至今。赤壁之战后,刘备借荆州不还,孙权派诸葛瑾去讨要。碍于情面,刘备、诸葛亮修书一封交给诸葛瑾去荆州见关羽,并嘱咐陪同的手下给关羽带些煎饼和糯米粥,以示慰劳。关羽收到后,立刻明白了“兼并(煎饼)荆州(粥)”的意思。因此,关羽的老乡山西人就为他抱不平:“煎饼成全诸葛亮,却害关羽走麦城。”而诸葛亮的老乡临沂人王憬(明代太子太保)为此正名曰:“人食煎饼皆福寿,何以但独害关公?英雄最忌骄矜气,应防吴下有阿蒙。”

      许多文化名人也描述过煎饼的方法和情景,如清代诗人袁枚在美食上的集大成之作《随园食单》言:“山东孔藩台家制薄饼,薄如蝉翼,大若茶盘,柔嫩绝伦……吃孔方伯薄饼,而天下之薄饼可废。” 煎饼的扬名自然少不了前人的功劳。正如袁枚所言,好的煎饼应该薄如蝉翼,厚薄均匀。当然,若做到这一点势必要在面粉上下功夫,必须将其磨细。制作煎饼的另一个关键技术是控制火候,面浆摊在锅里极易变焦,所以一定要掌握好温度。清代蒲松龄的《煎饼赋》对摊煎饼的方法有详细记载:“溲含米豆,磨如胶饧,扒须两歧之势,鏊为鼎足之形,掬瓦盆之一勺,经火烙而滂,乃急手而左旋,如磨上之蚁行,黄白忽变,斯须而成,‘卒律葛答’,乘此热铛,一翻手而覆手,作十百于俄顷,圆于望月,大如铜铮,薄似剡溪之纸,色如黄鹤之翎,此煎饼之定制也。”这篇《煎饼赋》虽没有“东坡肉”的名人广告效应,但至少让煎饼沾上了文化名人的气息。

      在我们莆田,还有一种就是煎粿了,它与煎饼可以说是异曲同工,颇有名气的当数石室岩煎粿了,莆仙广为流传的一种风味小吃。煎粿香甜有弹性,非常有嚼头。米薄如蝉翼,点点的花生微粒衬着碧绿的葱花,紧紧地粘在米粿上面,味道香喷喷的。

      在莆田市区西南凤凰山麓,云遮雾绕着一座寺庙,叫石室岩。这座寺庙占地不大,却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人香客。人们来到这里,除了为拜谒威名显赫的仙公外,还想品尝名闻海内外的石室岩煎粿。

      这里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唐朝时,石室岩还没有寺庙,只有一个岩洞。岩洞中住着一个妙应禅师。他很想在这个美丽幽静的石室岩建一座寺庙。要建庙就需要很多的砖瓦杉木,但哪里去要这么多的砖瓦杉木呢?一天晚上,有仙人向禅师指点迷津,使禅师常皱的眉头一下便舒展开了。

      第二天,妙应禅师对游人香客说:天上仙公要云游到石室岩,届时岩洞中将有灵光出现,那就是仙公显灵了。谁要是看上一眼,就会福寿齐天,但只有那些勤劳的人们才能看得见。所以,谁要看灵光,就需随手带一砖一瓦到岩洞来。一天晚上,妙应禅师坐在岩洞中做功法,只见他浑身上下闪现着道道白光,从岩洞中射了出来。许多游人香客见了都惊诧万分,都说这是天上仙公降临了。这消息传开后,成千上万的人都争先恐后地涌向石室岩。他们有的带来砖瓦石灰,有的扛来杉木石条。结果,没几天,杉木石料堆积成山。禅师赶紧请建筑工匠师傅,筹划合计开工建庙。没几个月,一座高大的寺庙就建起来了。禅师看着即将竣工的寺庙,心里非常高兴,但又感到过意不去。应该用什么来答谢游人香客资助呢?他想着想着,又想出了一个主意来。寺庙将要落成的时候,前来寺庙祝贺的游人香客比肩接踵、车水马龙。为了答谢大家,禅师亲自下伙房执勺。他把事先磨好的米浆,调好了味道,用瓢洒在铁锅里,以茶油煎成薄片,然后,把炒熟的花生仁捣碎,拌着葱花,撒向煎粿上。只见出锅的米粿薄如蝉翼,点点的花生微粒衬着碧绿的葱花,紧紧地粘在米粿上面,味道香喷喷的。禅师煎了七天七夜,用他亲自煎成的米粿慰劳游人香客们,大家尝后赞不绝口。从此,煎粿成为莆仙的一种风味小吃,传到民间,流传海内外。

      人们吃着香喷喷的煎粿,无不感佩莆田不但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还有独特的令人羡慕的饮食文化。□方人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