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文化综合>溪尾曾是竹编生产专业村

    溪尾曾是竹编生产专业村

      竹编工艺融入佳节庆典 让后世子孙感恩缅怀

    点击查看原图

      细节展示

    点击查看原图

      两老人合作

      3月2日下午,记者慕名来到榜头镇溪尾村古厝5组颜氏宗祠内,探访这里祖辈流传的竹编制作工艺。

      众所周知,榜头镇是“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的主要产销基地,近年来,溪尾村凭借自身优势积极开拓红木专业市场,红木家具、工艺品享誉海内外。然而鲜有人知的是,在此之前,溪尾村是六编、六雕工艺生产专业村,竹编产品更是驰名中外。据有关资料记载,本世纪初期,“‘六编’及竹插和毛织三大门类系列工艺以榜头镇的溪尾村最为著名,编织工艺有上千个品种,有2000多人从事‘六编’生产与销售,占全村人口一半左右。每年各届广交会,溪尾村就会有20多家个私企业与外商签订供货合同额达上千万元”。

      在刚刚过去不久的元宵节,全县各地民俗游神、游灯活动精彩纷呈,在溪尾村的元宵活动中,该村传统制作技艺——竹编工艺再次出现在庆典里。竹条编制的大象、凤凰长约5米,高近2米,被套上匹配颜色的绒布,惟妙惟肖,让人拍手叫绝,为广大市民带来丰富的民间文化盛宴。

      听说记者前来采访传统竹编工艺,几个参与制作的老人早早就聚集到颜姓宗祠内。古厝的天井里横着一根粗长的竹子,铺着些许劈好的竹篾,老人们坐在椅子上正编得起劲。“每只动物都是从这一步骤开始,六根竹条固定在一个中心点上,再拿一根绕着这六根‘铺一压一’,重复这个动作。”81岁的老人颜宗富告诉记者,这个步骤编的是动物脖子,“铺一压一”是竹编工艺里最常见的工艺手法,这样编出来的产品既牢固又美观。

      老人们大多已过七旬,个别手脚并不太灵活,但做起竹编却相当娴熟,徒手撕竹条、徒手磨竹篾,丝毫不含糊,“我们一辈子做这个,皮肉变厚了,不怕疼。”见记者惊讶,他们一边忙活一边笑着。老人颜桂恩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以前,溪尾村几乎家家户户都靠售卖竹制品养家,竹子从山上运到溪尾,被制作成畚箕、篮子、竹筛、鸡笼、鸟篮等农家用具,销往各地。近年来,农田减少,红木产业兴起,这种利润空间小、粗放的产业逐渐被社会淘汰,从事竹编生产的人屈指可数。手艺荒废了可惜,现在他每天还会编一对竹篮,以50元的价格卖给村里需要的人。

      年前,村民颜元英取材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舜孝感动天,大象替他耕地,乌鸦代他锄草的故事,制作了大象耕田、乌鸦除草的竹编模型,外加双凤呈祥等。腊月底到正月初,颜氏宗族七八个老人几乎每天都会到祠堂义务参与制作。“这些老人都是竹编‘专家’,我出这个点子,也没有设计图,大家一起凭想象、靠手艺完成这几件作品。”颜元英说道。

      随着红木产业的发展,村民生活得到质的提升,溪尾也先后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等。致富不忘本,虽然竹编工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每隔两三年村里都会创造新的大件竹编工艺品,用于元宵佳节游览。村里人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后辈记住这项养活历代溪尾颜氏子孙的传统技艺。  今报记者 陈慧贞 通讯员 颜清仙 文/图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