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人物>子女录制《家风》献礼双亲九旬寿辰

    子女录制《家风》献礼双亲九旬寿辰

    点击查看原图  

    陈家如今已是四世同堂。

    点击查看原图

      老两口至今仍下地干活。

      19日下午时分,在盖尾镇仙华村,下地归来的九旬老汉陈安梯走在乡村小道上,老伴严珍英在家中正淘米,准备二人晚餐。他们的感人故事要从一张题为《家风》的光盘说起。

      虽然已是90高龄,陈安梯、严珍英老两口身体还很硬朗,平日下地种些田。老人记得,去年,子女们录制了《家风》光盘,作为献给二老九十岁双寿的寿礼,更是留给子孙后代的家训。

      “黄金不如教子”,谈起家风,陈安梯说不出什么华丽的词藻,但这句土谚语却是他心声的准确表达。他说,留给孩子再多的黄金都有花完的时候,而将良好的家风传下去,是用钱也买不来的财富。

      忆坎坷往昔

      整片光盘时长约33分钟,从陈安梯、严珍英二人坎坷的过去,娓娓道出其严谨家风的由来。

      6岁起,陈安梯开始帮忙家里放牛羊和拾柴禾,11岁开始为了分担生计,他做起了马夫,一当就是8年。这时候,作为童养媳的严珍英来到了陈安梯家。正当2人以为就要这样平淡一辈子的时候,1944年, 19岁的陈安梯被国民党抓了壮丁。陈安梯告诉记者,福建、江西、湖南一路辗转,经历了战争磨难,2年后才回到仙游老家,回到了他双亲身边。这一年,陈安梯与严珍英结了婚。

      回忆起婚后生活,陈安梯十分感念严珍英的付出。陈安梯常年在外奔波,拉马车、做小工谋生计,顾不上家里妻儿。严珍英从来不曾抱怨,家里有好一点的食物全都留给陈安梯。因为她明白,丈夫是家里的顶梁柱,干的又都是体力活,需要有足够的能量。陈安梯子女回忆起那段艰难岁月,也觉心酸:“从记事起,父母就永远都是那两件衣服,补了又补,我们这些孩子也是很少置办新衣服。”

      传良好家风

      陈家已是四世同堂,子孙们都有了出息,家里日子蒸蒸日上,但陈安梯从不忘本。如今,早晚田间忙活,农闲时,他骑着那辆已有20多年的旧自行车,走亲访友聊家常。他还常和老伴一起看电视里播放的莆仙戏。

      陈安梯夫妇依然保留着节俭的生活习惯。“桌上只要有一道菜就够了。”陈安梯笑说,“老伴2个月只需要花3块钱,用于剪头发。”而勤俭克己的他,也仅有一个嗜好抽烟。

      “劳碌、艰辛、善良、本分、克己、孝顺”二儿子陈国林用12个字概括了二老的品格。多年来,虽然生活一日好似一日,但二老仍然不改本色,子孙给的钱,每花一分都要仔细计较。公益事业却很热衷,村里铺桥修路,他们慷慨解囊,十分大方,也成了村里的美谈。

      几个儿子至今仍记得,那年87岁的奶奶因跌倒卧床2年,生活不能自理,陈安梯、严珍英为她端屎端尿、喂水喂饭,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对子女,陈安梯夫妇一向是严格要求,要求无论在何岗位,都要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言传身教,让孩子们受益匪浅。

      陈家录制《家风》,此举在街坊四邻传为美谈。观看《家风》后,陈家好友卢元庆是这样评价的:积极面对贫穷,靠勤劳的双手去劳动致富,陈家“勤俭、善良、忠实、厚道、尊长、爱幼”的家风教人钦佩。家风,推而广之,就成了世风。

      今报记者 彭丽程 余立凡  见习记者 傅斯威 文/图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