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人物>莆田陈志强:10年收藏300件老银饰

    莆田陈志强:10年收藏300件老银饰

      收藏的银锁全部出自莆田当地工匠之手,为收藏他走过全国不少城市

    点击查看原图

      陈先生十年收藏了许多银锁

      说起老银器,每个人家里可能都有几件:姥姥压箱底的银镯、爷爷小时候戴过的银锁。这些经岁月沉淀而成的老银饰,除了工艺精湛、花纹特别外,也给人一种说不清的怀旧感,引得不少收藏家为其倾心。

      莆田的陈志强就是一个为老银器醉心的藏家,他花了10年的时间,收藏了300多件老银器,全部出自莆田工匠之手。在陈志强看来,这些银器不仅仅是市面上流通的贵金属,更是工艺和民俗的传承。遗憾的是,目前莆田当地对银锁的研究,不管是专家还是文字记载上,基本都是空白。

      数百件老银器分类是个难事

      发簪、头梳、项圈、手镯、银锁……昨日,退休商人陈志强向记者展示了各种各样的老银器,有的数十克重,有的只有几克。几十件老银器放在一起,已让人眼花缭乱。他说,这只是他收藏的一小部分。

      陈志强说,老银器的门道太多了,按大类来分,一般有银器物和银饰物两类。而他收藏的主要为银饰类,银饰又可分为发饰、颈饰、耳饰、手臂饰、胸坠饰等。其中,银锁是他藏品中的重点。

      根据银锁上打凿的图案及文字,陈志强将这些银锁分成了宗教型、文字型、娱乐型及祈求功名型。其中,文字型的银锁上打凿的都是一些古诗词,宗教型则反映出莆田人的信仰文化。打凿戏剧故事桥段画面或者是生活场景的,就是娱乐型的银锁。银锁上若出现“位至三公”此类的字眼,便是祈求功名型银锁。

      展示时,陈志强不止一次指着银器上精细的花纹图样感慨,这些花纹离不开老一代工匠的精雕细琢,他说,现在市面上出售的银饰,很难找到一家纯手工打造的。

      十年收藏路他成了银锁专家

      值得注意的是,陈志强收藏的这些银锁,全部出自莆田当地工匠之手。为了准确掌握莆田银锁的特征,陈志强看了不少书,还在网上查阅各种资料,现在已成了半个专家。

      据陈志强的研究,莆田银锁制造最早可追溯至唐朝,卷云如意的形状成了莆田银锁独一无二的特征。“人物脸部形状,也是判断银锁是否出自莆田的一个特点。”他说,银锁作为吉祥物从不陪葬,但从出土的银手镯上可以研究出。他告诉记者,银锁上刻画的人物,脸部如果都是鸭蛋形(开脸蛋形),便是出自莆田。另外的判断依据便是银锁上描述的当地特色民俗。

      他说,自己收藏的银锁大都是上世纪一二十年代的,有少数几件产自清代。为了收藏这些银锁,他一有空便穿梭在小街小巷的打金店,有时看到网络上的照片还会特地赶赴全国各地寻找银锁主人。

      研究银锁可窥探莆近代发展史

      令陈志强遗憾的是,莆田当地对银锁的研究,不管是专家还是文字记载上,基本都是空白。他表示,不同于其他文物,老银器本身属于贵金属,传世品很难保留下来,尤其是中国近代银器,经历外国列强的抢掠、军阀混战等种种磨难,能幸免留存下来的银器都是弥足珍贵的,“眼睁睁看着那些老物件消失,太心痛了,这些可都是熔一件少一件的宝贝啊!”陈志强说,他或许会考虑将自己对银饰的研究写成书。

      莆田市作协副主席黄黎晗说,银锁作为一种民间工艺,莆田目前官方记载的资料或者该方面的研究专家,确实非常少。黄黎晗表示,通过研究银锁上的文字及图案,可窥探莆田近代发展史及地域文化的部分面目,对于研究及保留民间文化有很大的推动意义。黄黎晗希望,民间能有更多这样的收藏爱好者,保留住在不断消逝的民间传统文化。海都记者 陈小芳/文 马俊杰/图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