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史>唐朝莆田教育及科举文化

    唐朝莆田教育及科举文化

      莆田,素以“文献名邦”、“海滨邹鲁”名闻遐迩;亦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誉满神州。她位于福建沿海中部,西北接峰峦起伏的戴云山脉,东南濒波涛汹涌的台湾海峡,是扼福建陆海交通要道的黄金海岸地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在这里生活着,从事农作和渔猎活动,繁衍生息。陈朝光大二年(568)置莆田县,并为县治。县境相当于现今莆田市地域。武周圣历二年(699)析县西部地置清源县,即今仙游县。

      莆田被称为“文献名邦”,应追溯到“开莆来学”。南朝陈永定二年(558),侯官南部(永泰县)名儒郑露与其弟郑庄、郑淑三人来到莆域。兄弟三人被凤凰山(又名南山)绮丽风光吸引,不仅在此定居,而且还构筑书堂(湖山书堂),收生徒,授儒业。从此,莆田地域的教育文化事业开始了。不久,郑氏兄弟把书堂施舍给佛寺,又分别到现在的仙游等地讲学去了。书堂改名为金仙庵。为此,金仙庵也成为莆田宗教文化的发祥地。书堂虽改为佛寺,却仍然是郑露子弟讲学读书的地方。唐初期,金仙庵扩充为金仙院。中唐时期,金仙院又升格为灵岩寺。着名的学者林藻、林蕴兄弟和欧阳詹均于大历年间(766-779),在“灵岩精舍”读书讲学。随着境官学、私学的兴起,灵岩寺才成为一座专门的寺院。到了宋代,改称为广化寺,成为莆田丛林之首,也是福建四大丛林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寺院。

      随着教育兴起,科举文化也发达起来。武德三年(620),据莆田、仙游县志记载,莆田人金鲤考中了进士,开了兴化科举文化之先。贞观六年(632),郑露后代郑积中进士。晚唐,莆田翁巨隅办漆林书堂,黄滔办东峰书堂,陈峤办北岩精舍,仙游办东山书院等。从而,培养了一批批人才。其中一些人由科举登上仕途。如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林披明经科及第,后任临汀(长汀)曹掾。林披有9个儿子,个个都当过刺史,时称“一门九刺史”、“九牧林家”。其次子林藻与第六子林蕴成绩最为显着。林藻是莆田立县后考中进士第一人。次年欧阳詹也以莆田县籍考中进士。林蕴于贞元四年(788)明经及第,贞元十六年(800)任西州(四川)节度推官。元和十三年(818),林蕴出任郡州刺史。后来,林蕴的子孙移居莆田沿海,所居村落称为“忠门”。晚唐时期,陈峤、黄滔、徐寅、翁承赞兄弟等一批人都考中了进士。

      教育发展推动了文化繁荣。莆仙文化“甲于福建五个州”,产生了一批文化人。收入《全唐诗》的福建诗人42名,其中莆仙人占16名。收入《全唐诗》的福建诗作638首,其中莆仙作者占436首。“江东妃”是莆田立县后第一个地位显赫的人物。她的名字叫江采  ,8岁就能背诵《诗经》里的《周南》、《召南》等篇章。唐开元年间(713-741),相传她在海边放鸭时被高力士相中而选入宫。林藻的诗作虽然少,但质量高。黄滔着有《黄御史集》、《泉山秀句集》等,被后人崇奉为“闽中文章初祖”。徐寅着作甚丰,《四库全书》评述说“句雕字琢”、“时多秀句”。郑良士曾向皇帝献诗500首。《新唐书》收其《白岩集》10卷、《中垒集》5卷。黄璞着《闽川名士传》,记录了福建唐代人物。与此同时,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也在莆仙迅猛发展起来。至今仍留下一批名胜古迹,如广化寺、囊山寺、国欢寺、九座寺、三清殿等。侨乡时报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