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文化综合>涵江区档案局(馆)长方明坚谈地方文化保护

    涵江区档案局(馆)长方明坚谈地方文化保护

    “文化这事我不一定要全力做,但做了心里舒服”

     ——方明坚谈地方文化保护

     受访/方明坚    采访/黄义福

    点击查看原图

    带着文化记忆的古籍善本

    点击查看原图

    《涵江村名》样书

    点击查看原图

    莆田民间特有的八乐乐谱

    点击查看原图

    莆田进士郭篯岭的《吉雨山房遗集》

    点击查看原图

    涂庆澜的《荔隐山房集》

      莆田市涵江区档案局(馆)和它的掌管者方明坚进入公众视野是在11月9日。这一天,《海峡都市报》以半个版面的分量,报道了这个原本寂寂无名的单位。同天晚上,中国教育电视台华夏文化之旅栏目播出《涵江寻古之史家绝唱》纪录片,片中展现的满桌古籍和清代版本郑樵《郑氏通志》画面,取材于这个单位收藏的典籍。事实上,《海峡都市报》关注的还不是这个单位和它的掌管者本身,作为一家以猎奇取胜的市民生活报,它关注的只是涵江区档案局(馆)刚刚搜集到的约300本颇有价值的古籍善本;中国教育电视台关注的也不是这个单位和它的掌管者本身,而是纪录片构架的需要。

      边缘、寂寞,不为旁人所关注,这大概是档案局(馆)的通常境况。就涵江区档案局(馆)的情况看,虽然它已获评国家二级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多达10万卷册,年均向社会提供档案利用万张次以上,但边缘化还是在所难免的:两个牌子的单位在编在岗的总共只有4个人;而对一个外人来说,在小小的涵江城,要找到它也并非易事。

      记者:挺有意思的,《海峡都市报》怎么会找到你们?中国教育电视台又怎么找你们“拿道具”的?

      方明坚:《海峡都市报》的人过来的时候,我并不知道他们的具体目的,报纸出来后,我才知道这么回事。之前,我们也没有联系过任何媒体,估计他们的报纸是从省档案局那边了解到信息的,因为在此之前,我们为了筹措征集资料的资金,曾经向省里头打了报告。至于中国教育电视台,也是为了查找镜头由宣传部门牵头找上门的。

      记者:你们这一次搜集应该说收获不小,能不能谈谈这方面的事?

      方明坚:这次搜集确实收获比较大,收到古籍大概有300册,包括宗教类的、史志类的、国学类的、医学类的,历史时间纵跨明、清、民国三个时期。尤其需要着重介绍的是,具有莆田地方特色的书籍约占四分之一,这其中,包括一套清代木刻版本的郑樵《郑氏通志》,包括两位莆田清代进士的文集,一本是涂庆澜的《荔隐山房集》,一本是郭篯岭的《吉雨山房遗集》。这些东西看上去黑不溜秋的,其实极具文物价值和文献价值。

      记者:怎么会有收集这方面资料的想法?

      方明坚:这个想法比较偶然,当时,大约是2002年吧,我听说我们老家有个人手头有本医药方面的旧书,就有点兴趣,想把它收购进来存档。当时的想法比较朴素,觉得老东西不断在减少,想搜集起来给后代一些交代,没想到这么一路走下来,觉得老东西逐渐频临灭绝的地步,“文革”十年废了那么多东西,现在建设发展的速度又这么快,没准以后就再也看不到祖先留给我们的东西了,所以我们是越搜集心里头越着急。

      老方做事较真,做人却比较低调,他将搜集挖掘善本古籍、地方民间文化资料说成是偶然的事情。事实上,情况可能并非如此简单,虽然他本身不会吹拉弹唱,也不善于舞文弄墨,但是他有一个在解放后当过仙游县文化局局长的父亲,而这,可能是他从小受到文化熏陶、潜移默化形成文化保护观念的最初动因。

      近10年来,在他的带动下,涵江区档案局(馆)基本上把搜集、汇编文化资料的事当做了工作的一个重点,先后独立或是主动联合有关单位制成展板、汇编成册了众多的资料,这其中,包括已经汇编成册的《涵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辑)》、制成展板的涵江文物资料、即将由正规出版社出版的《涵江村名》等等。一边是如火如荼的旧城改造、新区开发,一边又是滚滚洪流的全社会、全民性的经济创收活动,这样一来,在涵江这个小城,老方的这种默默无闻甚至有点格格不入的文化情结就显得弥足珍贵了。

      记者:就单位职能而言,搜集文化资料好像不是你们的主业,所以从某种角度说,你们的这种行为是难能可贵的。

      方明坚:这个我们可不敢当呀,我不知道人家是怎么看待我们的,我们在做这方面事情的时候也没有多想。你说的没错,我们的主要职能是接收来自官方的档案,为社会提供查档服务。在征集档案方面,我们的规定动作是征集流散在馆外有价值的各种历史档案和相关资料,文化方面的资料我们不一定要全力征集。我个人觉得,既然档案也是一种文化,那么征集档案的视野就应该扩展到历史文化领域,就应该在征集历史文化古籍方面下大力气,这样做心里头可能会比较舒服一点。文化这事,是大家的事,谁都有职责来保护它、传承它,一个地方如果连一点文化记忆都没有,那发展还有什么意义?

      记者:听说你们的工作团队在文化资料的搜集方面还做了很多事情?

      方明坚:只能说是结合我们的工作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努力,这方面我们的工作团队都十分支持和投入,比如说,我们还搜集了一些莆仙方言俚歌版本、姓氏族谱等等,当然还包括莆田六中历史契约、抗战时期银行的军需公债收据等等。值得一提的是,莆田六中历史契约还被评为福建省首批珍贵档案文献名录。我觉得,在这个时代,这些都是“稀有物种”,再不抓紧搜集,以后就难了,所以用我们的行话说,只字片言都要抓紧征集。

      记者:你们单位这么小,资金应该十分有限,这样做“投资”,能支撑下去吗?

      方明坚:这个近年来政府方面重视了,追加了一些档案保护专项经费,还有我们也可以向省档案局争取一些。当然了,总体上资金比较有限,但是我觉得有些事不是资金的问题,而是你有没心思做事的问题。文化这事,说要资金,其实有时相对于其他方面来说不要很多,一点点就可以做成事。换句话说,其实能够征集到东西,人家在乎的并不是你花多少钱给他买的问题,而是大家一份共有的文化牵挂问题,所以在这里,我们要感谢社会上那些为文化资料征集作出无私奉献的人。

      老方的这份心思显然使他很快乐。他不喜欢抽烟,也不喜欢喝酒,业余也没有其他的什么爱好。现在,他每天都是骑着他的摩托车来上班,一进那个安静的单位,他就要长时间地沉浸在那些故纸堆了。由于善本古籍整理工作的特殊性,在整理破碎的纸本时,往往只能一个人从头摸到尾,这样一来,在偌大的房间里,老方的身影就显得有点孤单。

      好在老方总是快乐的,他觉得这才是他最需要的状态。

      记者:据我们所知,您从事档案工作已经25个年头了。做这样一件默默无闻、甚至没有现实回报的事情,您是否有过困惑?

      方明坚:困惑倒没有,反正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总得要有人是热闹的,有人是寂寞的,而且,我比较高兴的是,我的家属、我的同事都十分支持这项工作。这项工作总是使人比较安静,也使人的内心比较干净。如果硬要说困惑,恐怕是在以后,征集了这么多的东西,以后怎么保存,后来人会怎么传承这件事,还有就是,现在有关的文化人都在流失和断代断层,如果不抓紧培养和使用,以后恐怕是后继无人了。

      记者:看得出来,你对文化这回事挺“纠结的”,对于今后,你有什么设想和打算?

      方明坚:我只能做我力所能及的事情,对于今后,我们的设想是,再编纂一些资料,比如《涵江村名》之姐妹篇《涵江地名》、涵江文物、莆仙方言俚歌、莆田历代墓志铭等等,以后东西更多了,恐怕还得要整理涵江档案馆馆藏资料目录,条件许可的话,可能还要安排一些陈列室,以便文化资料的查阅和传播。当然这只是设想,我自己也不知道会干到哪,或许没有干完这些事,我就已经退下来了。到那时,这件事情就只能留待后人了。

      【方明坚,涵江区三江口镇人,1960年出生,现为副研究馆员、莆田市涵江区档案局(馆)长。】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