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人物>昇兴集团董事长林永贤:诚信赢得辉煌前景

    昇兴集团董事长林永贤:诚信赢得辉煌前景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初赴港的人,都会非常清晰地记住自己踏上香港土地的那个特殊日子,林永贤也是这样,因为这个日子是他们人生的一大转折,或且说是他们此后辉煌人生的一个起点。

      1980年1月22日,父亲林国华带着他和哥哥林永龙从莆田坐大巴去了深圳,从深圳坐着火车抵达香港。永贤至今记得那老式火车“哐当哐当”的轰鸣声,那是他第一次坐上火车,印像特别地鲜明。

      香港那时正迎来第一波的“陆客潮”,本已是寸土寸金的弹丸之地,一下子涌来这么多淘金寻梦的人,住宿显得格外紧张。国华在老家做裁缝,社交面宽,朋友众多,人缘又好。因而他父子三人初到香港,便落脚在朋友家。然而香港除了富豪,家家户户都逼窄拥挤,他们只能住在朋友家的饭厅里。饭厅不是莆田人家的饭厅,而只能算是个过道,打开一张饭桌,人几乎就无法通行。夜里,把人家的饭桌收起来,打开铁架子行军床,早晨很早就得起来,不能耽误人家孩子上学,大人上班。在朋友家住了十来天,国华觉得如此打扰朋友实在不便,便外出寻找房子。那时节与他情况类似的大陆客很多,他找到了另外两家,三家合租一套四十多平方米的公寓,每个卧室七平方米,摆上一张床,三个大男人就这样挤在一张床上,白天还把床当饭桌,电饭煲在桌上煮饭,炖好了汤就端到床上吃……

      父子三人在香港落脚后,就去工厂做工,永龙去了平海人许国雄开的电子厂;永贤跟着父亲去了变压器厂,就是他们落脚的那位朋友黄清和开的。走进厂门之时,永贤都不知道这变压器厂是干什么的,但心想,做工反正一个样,首先是解决温饱问题,再就是从中学习点有用的东西。来香港这个陌生的“天堂”,就得有个学习和熟悉的过程。

      永贤的工作是修理变压器。也就是把有故障的变压器拆开来,哪个零件坏了换哪个。工资是每天22元港币,当时一百港币换27元人民币,也就是6元人民币,八小时之外加班,工资另算。这样的报酬对初到香港的永贤来说还是十分满意的。人的幸福感就是在对比中形成的。他记得1978年高中毕业后在石城小学代课,每月工资14元,他要交10元给母亲,留下4元钱与朋友喝酒(永贤聪颖好动,父亲对他较严厉,母亲却对他疼爱有加)。

      变压器厂的报酬不错,但工人都是莆田人。这一点永贤很在意,他想去广东人多的地方。他心里有个朦胧的志向:要在这块流行粤语的土地上扎下根并有所作为,非得学会这种并不悦耳的语言不可,非得熟悉广东人不可。当然,在家乡过了十九年,天天都是莆田话,他觉得相当地乏味,如今,他连司机都不用莆田人。

      他离开父亲独自去了电镀厂。这里确实都是广东人,但他想学的粤语除了用来骂他外,几乎没别的好处。永贤是有心理准备的,他比比划划地与人交流,挨几句骂也没什么啦!但电镀厂的工作是艰辛的。他的工作就是用硫酸清洗镀件,每天上岗都要穿雨靴和高手套,但那硫酸的刺激味道却是挡不住的……他为此被呛得呕吐了几回,回到家他都不敢吭声。终于被父亲发现了,让他立即离开电镀厂。他想再坚持,但终因那呛人的味道实在太难闻了,五个月之后,他离开了电镀厂。

      离开电镀厂后去了钟表厂,做车床工,用车床车表壳,计件工资,工资较好,一个月下来可以赚2500多港币。就是忙,忙的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每天加班一小时。

      从到香港之后,永贤永龙兄弟就去上夜校。晚上七点半到九点。那时正值大陆移民香港的高潮期,夜校里从十岁到五十多岁的都有。大家都是一个目标,学好英语和粤语,以便在这里顺利地扎下根来。他兄弟尽管都是高中毕业,但那是“动乱”时期的校园,除了26个字母,一切都得从头开始。永龙在夜校读了两年,永贤则坚持读了五年夜校。

      生活虽然艰苦,但比起那些赤手空拳闯香港的人,他们还是多了一份心底的踏实,他们拥有别人少有的坚强后盾。这就是永贤永龙兄弟的祖父林和义。远在新加坡的老人,一生辛劳拼搏,和几个精明的儿子,创下了名扬南洋的石油巨头——新加坡油轮公司。因而国华他们一到香港,老人便拿钱给他们在香港买了房子。但那时有钱买房的人也多,只能买到楼花(即期房),且运气不佳,买的这楼盘一期就盖坏了,质量不合格,港英当局法制严格,不合格就得敲掉重来。因而,他们一直等了两年才搬进自己的房子。房子51平方米,分隔成“三房一厅”……如今住在闽江南岸幽静的别墅里,谈起这当年的“三室一厅”,他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这笑是历尽坎坷磨难之后回味的笑,忆起初到香港的那两年,最令他伤感的,不是做工的苦,也不是香港漫长闷热的夏夜。他说夜里闷热的实在受不了,他便和永龙跑到滨海码头去透气(他们的租房离维多利亚港口不远);最令他刻骨铭心的是:做为一个大男人,父亲在老家从不沾家务,而到了香港,只好自己动手煮饭、炒菜,照顾两个儿子,一直做了两年。父子三人搬进自己的房子不久,母亲阿叶才带着妹妹阿全、弟弟阿保来港团聚。

      国华在黄清和的变压器厂做了一年工,对香港的情况有了足够的认识后,便决定做自己的老本行——买布加工做衣服。他在老家方圆几十里都是名声不错的裁缝,手中衣服款式新颖“不落伍”,且性格干脆,生意从不拖泥带水,因而广受欢迎。他到香港不用多久就悟出来了:不管是香港人大陆人,是人都要穿衣衫,穿衣衫都喜新厌旧图个时尚时髦什么的。看准这点他心里有了底,他买了缝纫机,去采购布料,做起衣服来,最初做的是女装,就地卖出去,慢慢地也托人销进大陆去。

      服装生意风生水起,当年就有几十万港元的收益,国华把这一年的好消息向新加坡的“上级”作了汇报,获得了高度评价,并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于是,他在大角咀购买了120多平方米的店面。店面上面有个半楼,后面还有个写字间。这决策顺风顺水,当年买进价100多万港币,多年后用不着了,卖出去是600多万港币。

      1983年,国华在自己的店面成立升兴贸易公司。把两个在外做工的儿子收回去。永贤在钟表厂车了一年的表壳,又在制衣厂做了一段的仓库管理员,这样的历练,为他以后生意场上的博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升兴贸易公司的业务主要是女装,为了把生意做大,国华离开了自己摆弄了大半辈子的缝纫机,带着自己制作的时装样式,返回大陆去推销,同时观察市场的流行趋势……永贤这边根据订单,组织买布和生产……这样的模式其实效益很好,但国华不想这样来回奔波,他想立足福州,香港这边,让两个儿子支撑起来,早日成材……

      国华立足福州,方便与朋友的沟通,闽港两地的信息通畅,生意很快从服装发展到进口机械生产设备,先后从日本和欧洲引进了两套打火机生产设备,两套服装加工生产设备。那时由于大陆方面消息闭塞,尽管考察团去了好几拨人也基本不懂行情,因而这种生意利润高且无风险。香港开的服装门市也生意红火,第二年他们又租房新开了一家店。

      有了这一连串成功的实践,1985年,国华决定在福州投资办厂。他与福建省乡镇企业局、上海海鸥公司合作,成立富升食品有限公司,公司总投资50万美元,厂房就设在福州广达路旁,做农副产品的加工出口业务。酱油、虾油、香菇出口去香港,罐装清水笋从武夷山地区收购加工后销往日本。公司同时经营进口各种机械设备。

      两年之后,公司在马尾征地20多亩,把清水笋罐生产搬过来,如今的昇兴集团总部,就是在这里逐渐扩大起来的。

      装清水笋的铁罐,是进口马口铁制成的。那时全大陆产这种铁罐的,就莆田江口联建公司的制罐厂一家,别无分店。国华经常得回莆田找王老板买铁罐。从身材壮实的王老板那志得意满的微笑,以及制罐厂门口车水马龙的情势看,国华知道这易拉罐制罐生意,肯定十分红火,而且是朝阳产业,必将在广袤的中国大陆呈快速上升之势……国华还听周围的江口人说:“王老板这是在里面印钞票。”据说,王老板亲口对某记者说:“每出一罐我可以赚一块钱。”国华留心观察,这制罐印刷生产线的几个关键部位,都弄了个仅容一个人站立的玻璃房,再把关键处,用不透明的板挡住视线……看到这一切国华心里好笑:不就是往马口铁罐上印彩图嘛,搞得如此神秘兮兮的;只要在国外市场上找到这种成套设备,买回来谁都可以干的。

      看准了这一切,国华立即着手筹建易拉罐生产厂,他在富升食品公司相邻地块买地140亩,心中期望即将开始的事业如“旭日东升,兴旺发达”,遂把此前在香港注册的公司名移来福建,成立了昇兴(福建)铁制品有限公司。此时已是1992年冬季。

      毕竟是大型现代化生产企业,国华想自己年过半百,一切未来都得依靠下一代啰。遂让四子永保从香港回闽主持制罐生产线的筹建。1994年底,生产线投产在即,又把永贤从香港召回来从事产品的推广和销售,就留永龙在香港从事服装等贸易进出口生意。

      永贤回到福州,主持公司的经营业务。他半天在办公室处理业务,半天去工厂实地查看,熟悉生产情况,这样几乎都是弄到下半夜才能躺下去。投产之初,最关键的是产品要有市场,他拎着旅行包,天南海北地跑了三四个月,才使第一批的产品有了着落。对外,父亲是公司的董事长,永保是总经理,他一直以执行董事的身份对外洽谈业务,一直到2007年父亲去世,他才接任董事长。

      由于父子兄弟的同心协力,加上分工明确,各人在所负责的摊子上努力,公司的业务发展一直不错。1994年投产之年,就产销易拉罐一亿多个,此后逐年上升;1998年,金融危机的风暴从太平洋彼岸生成,一路横扫过来,中国大陆各行各业都面临重压,不少外资企业纷纷关门……但他们顶住了这场经济风暴,2001年起,产量企稳回升。2005年,他们在北京平谷区开设新的 彩印和制罐厂,2008年,公司在广东省中山市开设彩印和制罐厂,2009年,公司分别在山东德州和河北秦皇岛市开设彩印和制罐厂,今年(2012年),公司在安徽滁州和河南郑州的两个彩印和制罐厂将同时开工生产,基本实现集团公司在全国的生产布局,成为金属包装行业的领先企业。集团与王老吉、露露、银鹭、养元、惠尔康、达利园等众多国内知名品牌企业有着多年的合作,是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

      如今,昇兴集团公司引进的英国、日本、瑞士的主机设备及德国、韩国、台湾的先进印铁制罐生产线达50多条,今年将达60多条。由于自动化程度高,集团公司员工仅1800多人,永贤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说:咱俩在这说话,公司的生产线每分钟就突吐了800多个易拉罐;去年,公司总产18亿个罐,也就是全中国每人都喝一罐饮料;企业全部达产后,全国每人就能喝两罐了。

      回顾企业和自己走过的路,他总结了两点人生哲理:一是质量,二是诚信。并把它作为企业的宗旨:“质量第一,诚信为本”。永贤也有过生意上的惨痛教训,那是1990年他在香港时,与内地的朋友做卫星接收器生意,2000多套接收器质量不行,全部报废,投进去20万美金血本无归,就买了“质量是生命”这句沉甸甸的名言。

      诚信是祖父林和义给予永贤的传家宝。爷爷生前最喜欢给永贤讲自己早年在南洋开着小机帆船“兴发号”在海上收鱼的故事。有一回在海面漂泊的时间太长了,弄得全船没有一块铜板,靠在某异国港口要加淡水时,才发现这一窘境,终于望见桅杆上有两片用来祭神的小铜钱,把它褪下来,才被允许上岸。爷爷笑谈这段往事,讲了一句十分经典的话,但永贤特地嘱我不要写出来,免得伤害现在不少有钱人。

      祖父用做人的道理教育父亲,父亲教育永贤,永贤用它教育儿子,并把它变成企业文化,用来教育广大员工。这就是:做人要孝顺。连父母都不孝顺的人,绝不可与之交往;对亲人要有爱心;对朋友要有诚信。不轻易答应人做事,答应人家的事,“敲铜敲骨”(砸锅卖铁)也要做出来……对中国社会大环境,永贤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这就是绝不做趋炎附势违法违规之事,别人发横财浮财他不眼红,专心致志做自己的实业。他说“法律底线肯定要守住,否则总有一天要垮台的!”

      现实回报了他的朴实和真诚,在送我回莆田的车上,他告诉我:昇兴集团的股票发行已通过国家证券委的核准,即将上市。(郑国贤)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