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艺术>记忆中的莆仙社戏

    记忆中的莆仙社戏

      晚上,丰美桥头唱社戏,跟老妈从超市回来经过的时候,发现戏台前几乎不见小孩的身影。儿时记忆中,小朋友绕着戏台随意嬉戏奔跑,点着煤油灯卖小零食的小摊都不见了。突然间觉得,莆仙戏正在没落中。

      记忆中,老家附近的戏台唱社戏的时候总是在暑假即将结束的时候,炎热的夏季收割一过,似乎是为了犒赏几天的辛劳,人们难得空闲下来,亲朋好友谁家大队唱社戏定会通知十里八乡的亲戚,一定要邀上三两个上家里看大戏。摆上平日里不常吃,舍不得吃的鸡鸭鱼肉,在夜幕还未降临的时候,赶着吃完晚饭,早早的坐到戏台边上,摇着蒲扇赶着蚊子天南地北家长里短聊着天。就连平时天不黑不着家的淘气男孩,都会懂得赶在社戏的第一通锣鼓前回家吃好饭。戏台前的凳子是附近居民提前一天过去占好的,赶这时候住在戏台边上的小朋友是最得意的,往往可以早早的替自己的爷爷奶奶占上好位置。舞台上鞭炮声,锣鼓声响起,还没到戏台前的戏迷们听到这样的声音定会加快速度赶过去。“空巷无人尽出嬉”“大半人多在戏场”是南宋莆田诗人刘克庄描写莆仙社在民间的影响力。可见莆仙戏有着普遍的群众基础。

      记忆中,暑假开学前的那场社戏,那热闹劲远远得超过现在过年的感觉。在我还对着台上唱得咿咿呀呀,锣鼓哐哐啷啷不甚了解的幼儿时期,社戏占据着我对家乡的记忆。到城里上小学后,每每社戏要搭台的时候都是要赶回城里报名开学的时候,在之后的十几年里,我再也没有在戏台前看过一次戏。而儿时对社戏的印象似乎更表面的停留在那段像过年感觉戏台前,家里灶台前弥漫的香气。

      戏台前,一个一毛钱的红心石榴,在摊点上码放着,散发着石榴特有的香气;一片两毛钱的葱油饼,在油锅里翻滚着,一阵阵葱油的香气伴着热气直逼人而来;还有更早以前用荷叶包裹着的一小盅一毛钱的连尾巴都没有缴过小小麦螺,那从没闻过的海鲜的清新感觉,小小的螺肉,小小的满足;浸着姜丝,被拍扁的青橄榄;被糖果纸细细包着的蜜饯;瓜子等等,戏台前总有着吃不完的零食,呵呵,家里人没有给零用钱,所以基本上这些东西我只有闻的机会,还真没吃上几回。(恩,仅有的几次,是家里请来的亲戚买给的。)在现在看来真的是很容易吃到的东西,在那时候感受着却是那样的幸福......家里,厨房门口打上年糕,戳成比汤圆大上两三倍的丸子,拍扁,在油锅离炒熟的花生和黄豆在碾碎机里一过拌着棉糖,洒在年糕上,那香气逼人的热乎感觉让人恨不得咬上几口,满嘴,满鼻子的甜醉感觉,让我在多年之后想起来,还会直咽口水。还有用糯米打成米浆小碗蒸出来的碗糕,出蒸笼冒着白白的甜甜的气,一个个被从碗里扣出来,小小的弹跳着,笨拙却很是可爱。小时候,贪嘴的我,对古老戏剧莆仙戏,仅仅停留在这些香味里,呵呵,甜醉的感觉。

      问老妈要不要拐进去看看,老妈很无奈的说,老了,看一会等等就会在戏台下打瞌睡,还是回家看电视好了。是呀,小时候陪外婆看过一次社戏,戏演到三四场的时候,外婆定是已经歪着脑袋靠后靠背上睡着的,把她唤醒,没两分钟她又会睡着,可是奇怪的是到大团圆最后一场的时候她自动都会醒来。煞有其事的看完,散场后牵着我背着椅子,和一起看戏的邻居讨论今天的情节,奇怪的是外婆居然都知道。后来才知道,这样的类似于《春草闯堂》《三打王英》《状元与乞丐》《狸猫换太子》之类的,外婆早在她年轻的时候已经看过好几遍。

      在老妈他们那个没有电视机,没有宽带网络的年代,莆仙戏一团、二团、鲤声剧团等等里也有他们的偶像。可能没有几个人知道,1959年国庆,莆田大众剧团《三打王英》晋京参加国庆10周年献礼,敬爱的周总理曾经接见过并给过极高的评价。古老的戏剧,莆仙戏据追溯起来可以追到唐朝时期,因唐玄宗宠爱莆田皇妃江梅妃,特赐鱼龙百戏还乡,而这就是莆仙戏的前身。据说现在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但愿能成功吧,在我年老的时候还能牵着我的孙儿再去看莆仙戏。麦叔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