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人物>弹棉技师——孤独的老工艺舞者

    弹棉技师——孤独的老工艺舞者

    点击查看原图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大量的蚕丝被、羽绒被已开始取代传统的棉被。那么,弹棉花这门老手艺究竟景况如何?日前,记者特地走访了素有弹棉花专业村美称的平海镇江堤村沙堤自然村。

      忆往事  老前辈喜忧掺半

      今年96岁高龄的钱顺元堪称是该村目前年纪最大、从事弹棉时间最长的弹棉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钱大爷不无风趣地说,我这满头华发是棉花给染白的,这暴涨的青筋是弹锤给弹粗的……采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

      钱大爷告诉记者,他从13岁开始就跟着他的父亲学弹棉絮手艺的,一直弹到73岁,整整弹了61年。他的父亲是当年远近闻名的老把式,弹出来的棉絮既耐用又暖和,十里八乡的人家都喜欢前来订购。每年秋季开始,他就跟父亲一起成天身背弹弓、手握弹锤地弹个不停。尤其是到了年底,结婚的人家多,为了抢时间赶速度,他和父亲每天早晨4点就起床一直忙到晚上12点才休息。

      由于勤学苦练,加上悟性高,到了20岁,顺元便成了弹棉絮的行家里手。父亲去世后,他便成了掌门人,并开始带徒弟。当时村里的许多年轻人看到弹棉絮这手艺比种地收入要高一些,于是便纷纷向他拜师学艺,一生带过的徒弟不下一百个。后来这些徙弟也成了师傅,他们也带徒授艺。

      在谈及曾拥有一百多个弹棉絮师傅的沙堤自然村如今景况如何时,钱大爷喜忧掺半地说,至目前,全村能坚守这袭领地的只有5个人。原因呢?一是时代进步了,现在人们过冬大多喜欢用既柔软轻薄又暖和简便的蚕丝被、羽绒被,购买手工棉的人少了。二是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少人为了省事,棉被破旧后就扔了,去商场买现成的蚕丝被,羽绒被,所以手工棉的销量大幅下降。三是弹棉絮这手艺又苦又累又脏,加上手工费又低,因此,没有几个人愿意学这种手艺。就拿他的三个儿子来说吧,没有一个愿意子承父业,他们都远走高飞,有的出去做生意,赚大钱,有的虽然去给人家打工,但收入也比弹棉絮要高出许多。

      弹棉絮是我国传统手工艺之一,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元代时期。如今,随着现代工艺的发展,这门传统手工艺已日渐式微。为此,钱顺元这位棉絮老师傅担心这种传统工艺有朝一日将后继无人,只能成为一个美好的传说。

      展望未来 新生代不言放弃

      沿着钱大爷指点的方向,记者朝还在从事手工加工棉絮的钱元庆家中走去。大老远,一阵“嘭、嘭、嚓……”的声音飘入耳际。节奏是那么张驰有度,音色是那么清脆爽朗,这不是童年熟悉的弹棉花的声音吗?记者循声走进钱元庆棉絮加工店,只见60多岁的钱元庆正熟悉地弹奏着手里的弓弦,棉花在他面前轻盈起舞。见记者造访,他便放下手中的活计,向记者介绍起自己当年拜师学艺的情景,并指着身上背着的弹棉弓说,别看这玩艺儿,要像拉胡琴一样,弦要调好,棉弓上的牛筋调太松、太紧了都不行,否则,棉花就会粘着敲不掉……在元庆看来,除了弹棉弓不易掌控,平面子也是道关键的程序,厚薄如果不均匀,棉絮同样弹不好。这一床棉絮弹下来,要经过摊坯、弹棉、平棉絮、铺纱网等十几道工序,一天下来,紧赶慢赶也只能弹完一床棉絮被。一会儿,弹好了棉花,他拿出一个圆乎乎光溜溜的木头放在棉花上,将蓬松的棉花压实。他说这叫“压絮”。为的是压紧棉花为下一步张纱作准备;棉花压好了,他在老伴的配合下开始张纱,不一会儿,棉花上铺上一层疏密有致的纱网。之后,他和老伴一块用光溜溜的木头先开始碾棉,碾了一会儿,人就站在木头上舞动起来,一会儿尤如独立的舞者,一会儿则成了杂技演员,给了记者劳动之美的享受。

      元庆师傅对现在从事手工弹棉的越来越少的现象表示担忧。过去,他是靠弹棉花手艺养家糊口,而现在,他的两个儿子都在外经商,一年赚它二三十万元没问题。如今,他不愁吃不愁穿,日子越过越红火。今年初,他家还花了几十万元盖起了一幢四层楼房呢!他还说,他的两个儿子一直反对他再干这种苦差事。但他表示,为了不让这手艺失传,自己会继续坚持下去的。为此,他希望有人能前来拜师学艺。他将毫无保留地将弹棉的十八般手艺都传授给他们。   钱碧云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