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文化综合>因陈国柱声名鹊起 做活红色旅游文章

    因陈国柱声名鹊起 做活红色旅游文章

      昔日贫困村 今日幸福地

      西天尾镇下垞村做足做活红色旅游文章

    1.jpg

      5月以来,位于九华山麓的陈国柱故居又迎来了一拨拨参观者。近年来,西天尾下垞村境内的九华山因为陈国柱声名鹊起,该村做足做活红色旅游文章,助力乡村振兴。

      日前,记者随采风团一行来到陈国柱故居。讲解员林金聪将大家带进革命前辈陈国柱的那段峥嵘岁月。出生于1898年的陈国柱,是中国共产党福建早期组织的创始人之一,也是莆田党组织的创始人。早在1917年,他就参加孙中山组织的护法军,反对北洋军阀;1919年,他在莆田哲理中学读书时,参加福建五四运动和莆田学生反日会,查扣日货;1921年,他考入厦门大学,在厦大期间多次参加并领导学生罢读斗争,后到上海大夏大学建立团组织;1925年,他领导大夏大学学生参加五四运动并入党。毕业后回福建,受临时省委委派回莆田建立党组织;1927年至1933年,他在漳州、沧州等地开展工作,曾两次被国民党逮捕判刑。在狱中,他宁死不屈,获释后,他由中央调回福建,任福建省政府委员等职;1951年调回中央,1954年任国务院参事至1969年在北京病逝。

      聆听先辈故事,缅怀先辈功绩,参观者无不心生动容。游客张先生表示,陈国柱是莆仙革命的中流砥柱,我们一定要继承先辈遗志,为乡村振兴传递正能量!

      当记者来到与陈国柱有过交集的退休老人林金铸家中,请他们介绍自己心目中的陈国柱时,老人家赞不绝口,夸他是一位平易近人、清正廉明、爱国爱乡的父母官。他说当年他考上北京大学,当时陈国柱是国务院参事主任,在政协礼堂请他和其他几个家乡考上大学的学子吃饭,并合影留念。受陈国柱影响,退休后,他于2003年回到家乡,免费给家乡的孩子辅导功课。为了回报家乡,他回来后还为家乡引进好多果树苗,有桃子、柚子、雪莲果等。

      据下垞村党支部书记周国章介绍,为了做足做活旅游文章,该村以陈国柱故居这一红色旅游为龙头,带动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的九华叠翠和千年古刹苦竹寺等景点,推出乡村一日游精品线路。此举不但吸引了更多的游客,而且还让枇杷、蜂蜜、竹笋等农产品成为热销的伴手礼。

      走访时记者了解到,这些年该村共筹集资金1500万元,先后完成扶贫项目50多个,其中包括修建水泥村道,安装太阳能路灯,修复修缮水利设施,新建幸福院,建设光伏扶贫发电站,景区基础不断完善,全村广播广电光纤网络全覆盖……

      据介绍,通过光伏扶贫发电站建设及土地流转,昔日贫困村的村财实现了从2017年的1万多元到2020年的20万元,达到贫困脱贫摘帽的扶贫目标。村民人均收入由之前的几千元增至去年的上万元。

      此外,在九三学社及镇扶贫办的大力支持下,专门为贫困户成立的九华忆情农民合作社诞生了,使贫困劳力实现就近就业。通过扶贫搬迁、小额贴息贷款、产业扶贫以及公益性岗位的开发,九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两不愁、三保障”,顺利脱贫。晚报记者 钱碧云

    ————————————————————————————————————————

      西天尾镇下垞村:先驱遗风今犹在

      5月,九华山北麓,层峦叠翠,洁白的油桐花点缀山间。海拔360米的山坳里,23.33公顷的梯田在山坡延展,一片百香果园生长正盛,一片民房依山而建,错落有致。这里便是荔城区西天尾镇下垞村——闽中地区党组织创始人陈国柱的故乡。

      2013年,陈国柱故居修缮开放以来,下垞村迎来一波又一波的参观者,陈国柱的革命故事渐入人心。昨日,一批参观者慕名而来,站在故居陈国柱雕像前,倾听76岁的林金聪讲述陈国柱及其孪生弟弟陈国祯的革命故事。尽管已是古稀之年,不久前又不慎摔伤,但林金聪依然坚持义务讲解。

      始建于清朝年间的陈国柱故居,如今修葺一新,展出了大量史料文物,详尽介绍陈国柱、陈国祯的革命生涯。而在2013年以前的数十年间,这里还只是一座年久失修的不起眼旧民居。故居的蜕变,林金聪付出了大量精力。

      1993年,林金聪受邀参加一场关于陈天章烈士的研讨会。他发现大家对陈天章烈士的革命事迹比较了解,但作为陈天章革命领路人的陈国柱的革命事迹却鲜为人知。为此,他提出应当充分挖掘陈国柱革命史实,让更多人了解闽中革命早期历史。之后,他独自开始搜集相关资料,一坚持就是二十余载。

      “陈国柱19岁投笔从戎,接触马克思主义后,又投身党的革命事业,信仰坚定、心无旁骛,始终将个人之事置之度外,直到新中国成立,年过半百才结婚生子。这种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钦佩。”林金聪告诉记者,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他被陈国柱百折不挠、投身报国的革命精神所折服,也坚定了他再现那段可歌可泣历史的决心。

      2003年,林金聪萌生了在陈国柱故居办展览的念头,以弘扬伟大革命精神,为莆田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贡献力量。他着手办展之事,得到当地党委政府等多方支持。“即使没有收入,我也愿意为之坚持。”站在故居前,如今已是故居管委会负责人的林金聪坚定地说道。

      “陈国柱一辈子两袖清风,家人从未因为他得到特殊照顾,却始终心系故乡。”同样在下垞村,已经81岁的林金铸回忆起自己和陈国柱的几次接触,如是说道。

      1961年,林金铸考上北京大学。作为同乡,他写信向陈国柱报喜。陈国柱得知后表示,希望与当年考入北京各高校的莆籍学子见面。林金铸当即着手联系。同年,莆籍学子们在北京中山公园见到了时任国务院参事的陈国柱。

      “国柱先生与大家简短见面,共叙乡情,合照留念。”林金铸说,他受邀在陈国柱单位食堂吃了便餐。“只有简单的三菜一汤,一碟青菜、一碟豆腐,仅有的荤菜,是一条很小的鱼”。短暂的吃饭时间,陈国柱鼓励他要努力学习,学成之后多多关心家乡建设。

      后来,林金铸加入国防科研工作,2003年退休后,放弃北京的舒适生活,回到下垞村。初回下垞村,这里还是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山村,林金铸决心帮助乡亲发展致富。他感慨地说:“当年我北上求学的用品都是乡亲们一起凑出来的,如今我也应当力所能及地帮助家乡父老。”

      于是,林金铸开始尝试引进多种经济作物试种。尽管专业不对口,但他坚持在学习中实践,最终成功引进超甜椪柑、红心柚、葛根等经济作物,丰富了下垞村的经济作物种类,帮助村民通过差异化种植,实现较好经济效益。此外,他还坚持免费为村里的孩子辅导学业。

      “心系家乡、造福桑梓,多年来,从下垞村走出了一批批优秀乡亲,给予家乡建设莫大的支持。”下垞村党支部书记周国章告诉记者,近年来,在帮扶政策和广大乡贤的支持下,下垞村的变化翻天覆地。

      过去,由于地处深山,交通不便,下垞村民基本依靠枇杷种植和外出务工为生,村集体收入一年不足1000元。2014年,下垞村被列入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

      “2015年,我市着力推进扶贫项目实施,多个帮扶项目在下垞村落地。”破壳削薄资金拨付,下垞村每年通过投资分红可得7万余元;利用各级资金累计投入240万元建设4期光伏项目,实现年发电53万千瓦时,收益20万元以上。此外,村道硬化、农村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也逐步改变着下垞村的村容村貌……如今下垞村年集体收入近30万元,彻底脱贫摘帽。

      眼下,下垞村正着力借助陈国柱故居这一红色品牌,大力挖掘九华山、苦竹寺等自然人文风光,发展红色乡村旅游。“当年革命先辈筚路蓝缕,为中华民族解放奉献一生,奠定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坚实基础。步入新时代,我们也将继承发扬伟大革命精神,不负先辈遗志,带领下垞村百姓努力奋斗,共创美好生活。”周国章对记者说道。 湄洲日报记者 周凌瀚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