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史>探识纪晓岚“华翁寿屏”

    探识纪晓岚“华翁寿屏”

      □纪子谦

    1.jpg

    2.jpg

    3.jpg

    4.jpg

      01

      仙游山,地处仙游县的西北山旮旯里,虽有县名取自仙游山之说,却因地理位置偏僻、经济落后,鲜有人知。前二十几年考证木兰溪源头发源于仙游山黄坑头,才逐渐引人注目,声名鹊起。适时戴云山先生兴起宣扬故乡仙游山之心,自然就有了挖掘乡土人文的念头,乡亲陈绍桂便提到顶厝古厝曾存放一副围屏,由十二幅木质条屏组成,后分散几户人家保管,记得上面署名纪昀。我不由半信半疑,小小山村会存放与纪昀相关的文物,估摸是仿制品之类物件罢!

      纪晓岚一代通儒,博览群书,工诗及骈文,尤长于考证训诂,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任左都御史,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太子太保等要职,为《四库全书》总纂官,被誉为“清朝第一才子”。随着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的热播,纪晓岚已经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如此朝廷要员,会与偏远仙游山联系在一起么?翻阅纪晓岚生平年谱发现,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五月,奉命视学福建,官阶提督学政。纪晓岚著作《阅微草堂笔记》里亦有两则仙游县九鲤湖相关记载。或许真有此事,还是寻个时间眼见为实吧。

      戊戌年暑月,我陪同飞山诗社诸子上仙游山溯木兰溪源头,便决定顺道一探慕名已久的围屏。热情的乡亲早已把条屏擦拭干净,两幅做工考究、装饰华丽的条屏已摆放在厅堂,单幅条屏长约三米、宽半米左右,屏上金字书写,书法圆润有力。条屏一下子就吸引住众人的目光,各自竞相拍起照来。随后纷纷留意屏上的文字:“始弟与孺人坐进期颐登蒲车而膺紫诰……是为序赐进士出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前日讲起居注官翰林”,这些倒还真是纪晓岚的官职,这应该是一副寿屏。纪晓岚缘何会给一个小山村的乡绅贺寿呢?

      寿屏是举行贺寿仪式时送给寿主的礼物,是明清时期官宦富贵之家交往应酬的一种高规格的礼仪,上面多为贺寿文,称为《寿序》;序的末尾多题写祝寿者姓名、籍贯、科举功名、官衔职位及与寿主的关系。寿序为祝寿的文章,明代中叶后开始盛行。清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七:“寿序谀词自前明归震川始入文稿。然每观近今名人集中偶载一二,亦罕有不溢美者。”寿序多虚美之谀辞,故向来不受重视,但对考察家族的历史渊源、迁徙轨迹和世系脉络,有着积极意义。

      02

      乾隆二十七年,纪晓岚出任福建学政,次年在闽科试中,发现一贡生,文章清美新颖、不落俗套,于是拔擢其前茅,细问之下,得知这位贡生叫纪进华来自仙游山,原来和自己还是同宗同派。在异乡遇到宗亲,纪晓岚无疑是欣喜的,因此并不显摆身份以长者自居,而与其兄弟相称,离开福建后,仍时有书信交往。十八年后,纪进华与其夫人六十大寿时,纪晓岚欣然屈尊纡贵为其题写寿序赠送寿屏。据仙游山上一辈相传,纪晓岚父亲纪容舒到福建探访时,也曾一起拜访仙游山纪氏族亲,后来清代仙游山编写的纪氏族谱亦把纪晓岚等名士荣列前头,以示旌宠。

      福建纪氏始祖为宋裴军节度使、参知政事纪忠简公讳曰,由山东迁徙而来,祖籍与纪晓岚祖上都是应天府上元县,故云同出一派,算是纪氏一家亲。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算来八闽纪氏也属于“官后代”,然这位先祖不懂阿谀奉承,还爱给皇帝提意见、说不好听的话,皇帝老儿不高兴使性子就把他给发配到福建泉州来。忠简公到底是哪个年代贬到福建,一套宋史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相关事迹,算不出个子丑寅卯。然子孙后代分支繁衍泉州兴化各地,倒大有出息,其孙纪可久于南宋绍兴壬戌12年(1143年)登陈诚之榜进士。

      奉礼公于南宋时迁入仙山海洋,为仙游山纪氏始祖。至于奉礼到底是名号还是官职,我至今尚存疑惑。唐代于邵创作的一篇散文《送纪奉礼之容州序》,奉礼郎是当时的官职,以官职称呼是风气,如杜工部、王右丞。奉礼公被尊为仙游山纪氏始祖是依据其孙纪用在海尾修的墓。南宋时期立的墓道碑至今尚存在海洋尾,碑文为:琅琊始祖奉礼纪公墓道。据乾隆《仙游县志》卷二十九 选举记载:纪用于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登郑性之(原名郑自诚)榜进士;纪晓岚屏上提道:纪用,二甲赐进士出身、官授江西九江府通判。

      宋代进士分五甲,一甲三人,即状元、榜眼和探花;二甲,大致在全国前50名,那也是相当了得。北宋科考规矩:一甲无须待缺, 除了授予京官的之外,都可直接授予州府通判,如太宗淳化三年(992) 状元孙何,当年被任命为陕州通判;真宗威平五年(1002) 状元王曾,被任命为济州通判。通判,在州府的长官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相当于是州府的二把手,直隶州通判级别多数为从五品和正六品,散州通判级别为从七品和正八品,级别并不高,职位可不一般,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此榜仙游有3人及第,纪用列在首位,官授江西九江府通判,看来也是学霸中的学霸。

      在如此偏僻的山村,迁居两代,就实现了一名封建学子最为光荣的梦想——金榜题名、光宗耀祖,不可不谓之传奇也。

      03

      寿序以五福为开篇。那么古代何谓五福呢?《尚书·洪范》中箕子所述“九畴”中点出“五福”是: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纪晓岚辩证地论述了五福之间的关系,身体健康、内心安宁是长寿的征兆,心性仁善顺应自然是长寿的基石,有德者温润之貌与敦厚之态自然形于外。

      纪进华出身于乡绅之家,祖父纪廷元是当地颇具威望的的乡绅,当时被册封为耆宾。耆宾乃清制,每年由各州县遴访年高有声望的士绅,一人为宾,次为介,又次为众宾,详报督抚,举行乡饮酒礼;所举宾介姓名籍贯,造册报部,称为乡饮耆宾。

      纪晓岚称赞纪进华仁孝两全,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孝行可以与曾参、闵损这两位大孝子相媲美;兄弟相处,友爱谦让,不逊于田真姜肱。

      纪进华为人处世也是通情达理,他人做事即使达不到其心意,可以据情宽容,如果是无心之过、不是有意相害,就用道理说服。在乡里为亲族朋友乡邻化解矛盾,差不多可与王彦方此类人物相比拟。

      仙游山东溪有座桥梁,名为高刀,乃仙游山纪氏先祖——纪用的父亲纪显所修造,桥坏名镌桥石尚存,进华便同弟弟光朝一起去修缮并竖立石碑,记述彰显先祖修建高刀桥之功德。

      仙游山纪氏族谱留下这样一笔:二代显公,奉礼公子字承荣,当迁徙之余而能骤到丰盈,廪有余粟,舍有余粮,又性好施,宋绍兴二十九己卯年,捐家资砌造本乡东溪石桥,使人便于跋涉,即所谓高刀桥是也。

      以现在的眼光看,高刀桥实在是一座非常寻常的石桥,不到十米长,没有雕栏,也没有玉砌。但在那个年代,在穷乡僻壤,以一己之力捐资建造,无疑是大功德一件。一座桥,把两个村庄连接在一起;一座桥,可渡千万人。“走桥念志、食茄念蒂”,郑纪,倡建鹿鸣桥、卧龙桥、登瀛桥、步云桥、以及朝天桥,而被乡民所铭记。行善积德、好人有好报,这种朴素的正义观深深植根于乡民精神世界里。也许,纪用考中进士,冥冥之中就是祖德庇荫,功不唐捐。其后历朝历代,又有族人对高刀桥进行修缮,方便路人通行。

      04

      纪进华自幼才智出众、聪慧过人,读书过目不忘,记忆超群。家境较好不必像晋代孙康、车胤那样,冬夜映雪光读书、夏夜练囊盛萤借萤光读书,然而专心勤勉程度并不亚于古人。屡次参加童子试却不第,后按照旧例进学,很快获得秀才身份。

      纪进华的夫人李太君系出陇西望族。李太君少时娴熟内则,两人成婚后相敬如宾、举案齐眉。有子四人,个个才华出众,有望成才出名,有的已经是国子监生了;孙子八位,闭门苦读志向专一,家门兴旺发达指日可待。

      乾隆四十六年二月与十一月,是纪进华和李太君生日寿辰。纪进华侄儿纪大经写信给纪晓岚请其为伯父进华题写祝寿辞。纪晓岚回想其文章,回忆其风度,如今进华老弟虽已六十二岁了,但料其依然矫健如少时,这正所谓身体健康是长寿的征兆。李太君德、言、容、功四德占全,德高望重声誉远播,也是女中楷模;纪进华之所以被乡里推崇为长者,为乡人所敬重,没有受到非议,多是有赖于李太君善于相夫教子的功劳。所谓积德行善自然健康长寿,纪进华和李太君便是例证。

      纪进华和李太君寿辰当天必定子孙满堂乐开怀,贵客盈门喜气来。纪晓岚适时身在朝廷,无暇登堂拜寿,于是便提笔写下此寿序,为寿席增添荣光,恭祝一下进华老弟和李太君皇恩浩荡、长命百岁,夫妻白头偕老、和睦恩爱,子孙满堂,享尽人间福气。

      纪进华后来有没有中举,未有确切的记载,“子四,悉负荀龙望,有以雍进士成名者;孙八,笃志下帷,定兴门闾焉”,但见其书香未曾断绝。摆放纪晓岚寿序围屏的顶厝,一座陈旧的古厝门前,至今还竖立两副旗杆夹。至于为谁而立,问过乡民大都不知,已不好考证了,但至少证明了,科举的荣光在小山村再次被点亮。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