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旅游>海天一色漾海堤——探访新莆田二十四景之“东甲晨光”

    海天一色漾海堤——探访新莆田二十四景之“东甲晨光”

    1.jpg  

    准备出海的黄石镇东甲村渔民。 蔡昊 摄

    2.jpg

      东甲晨光美景。 杨怡玲 摄

      冬日晴朗的早晨,晨光欲现未现之际,漫步黄石镇东甲海边,风吹起海平面一缕缕褶皱,画布般的海天一色弥漫在眼帘。当天际泛白,第一缕晨光喷薄而出,暖暖地罩在滩涂劳作的乡人身上,也倾泻在6.42公里长的镇海堤上,形成闻名遐迩的“东甲晨光”。

      东甲堤畔1200多年的漫长史书,仿佛凝缩成一幅浩瀚的厚重画卷,镌刻着一幕幕惊涛骇浪的英勇搏斗,记录着莆田人民恢弘的治水史。

      ■“海岸长城”砌飞虹

      从市区出发,大约一个小时到达东甲海边。远远望去,镇海堤宛若一条长龙盘踞海边,守望着木兰溪入海口的壮美与沧桑。长达4.42公里的旧海堤,是福建省最长的古代海堤,2006年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块块条形巨石整齐码放,犹如纪律严明的千军万马,任凭海水的日夜冲刷,固若磐石坚不可摧。唐元和年间,闽浙观察使裴次元首倡,在东甲至遮浪间填海筑堤,围埭作田,是为东甲堤。清道光年间,城内后塘人陈池养主持对海堤进行全面修复,改称镇海堤。在海堤旁,一块刻着“海岸长城”的石碑,诉说着莆田百姓心目中的古堤分量。

      的确,它就像莆田南洋平原东北部海滩上的一座“海岸长城”,又被群众称为“弯弯曲曲的蛟龙”,密切注视和防御着太平洋之风、东海之潮、兴化湾之波和三江口之浪,其固若金汤,捍卫着南洋平原20多万亩良田以及30多万人口的生命财产安全。

      镇海堤文物保护管理中心主任朱桂通告诉记者,镇海堤对南洋平原的保护居功至伟,曾有专家到实地考察后作出评价:“木兰溪是莆田的母亲河,镇海堤是莆田的父亲堤。”在堤旁,竖立着21块石像,缅怀历代对莆田水利作出重大贡献的仁人志士。

      初冬的海风带着清冽的气息,掺杂着海边独特的咸味。对于世代居住在海边的村民来说,这是深入骨子里的一种情怀和念想。渔民们扛着渔网、挑着箩筐,三五成群走在滩涂上,深深浅浅的脚印,踩实一串串笃定的从容。眼下正是鳗鱼苗捕捞的季节,成排的木渔船蓄势待发。谁说女子不如男?不管是粗犷的男人,还是贤惠的女人,他们都是这片滩涂的主人,双手和双脚就是他们的武器,与海浪较量,与大海握手,化作一筐筐丰收的喜悦。

      驻足镇海堤畔,不时有白鹭在滩涂上悠闲散步,一轮红日挂在天上,倒映在波澜壮阔的海平面上,也投影在一畦畦的蛏田里,正以最美的姿态迎接崭新的一天。用当地老百姓的话说,“一个日头在天上,一个日头在海里,一个日头在池中”,三日齐辉,蔚为壮观。抬头远眺,海那边涵江的高楼大厦隐约可见,成为海天交汇处的一抹点缀。这样的美景,成为当地村民最好的生态福利。每天清晨,他们结伴来到堤旁,欣赏壮观晨光的同时,健身休闲,不亦乐乎。每当夜幕降临,欢快的曲子响起,这里又成为村民欢乐的舞池。

      作为土生土长的东甲人,朱桂通老人如数家珍地介绍,海水涨潮时,堤外万顷波涛,壮阔无垠;海潮退去,堤外安静祥和,村落静谧。这一静一动之间,是乡民习以为常的生活常态,更是大自然铁面无私的亘古原理,也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来客实地见证,表达内心对自然的敬畏。

      ■镇海功绩千古传

      如若时间不赶,还可央请渔民,一起泛舟海上,去赶赴海堤12公里外的一场历史之约。站在海堤往东远眺,兴化湾的烟波浩渺让人沉醉,12公里处的一处小屿充满着诱惑。朱桂通说,这座无名屿上建着一座塔,故名塔山屿,明《林子本行实录》上记载为赤屿。塔山屿海拔约5米,东西宽约20米,南北宽约为10米。其为天然花岗岩石屿,屿上寸草不生,巍然屹立在三江口与兴化湾交界的大海之中,屿上的东甲塔浸透着沧桑古韵。

      “你试试从这个角度看,像不像一只海龟?”村民们纷纷告诉记者,这只“海龟”正趴在兴化湾上,既像在游泳,也似在喝海水,颇为有趣。由于涨潮时露在海面的古塔只有三分之一,当地村民也称其为“塔仔塔”。

      “东甲塔是‘三一教’创始人林龙江于明万历年间倡建的,至今已有430多年历史。”朱桂通说,明《林子本行实录》中记载着这些情况,当时是为了镇煞东北风而建,后来慢慢成为世界航标之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国际上曾派英国人驻守该塔,日夜管理塔灯,海上的船只看见此塔,就知道进入兴化湾。

      遗憾的是,抗战期间,东甲塔被日本侵略者飞机轰炸,塔角至今残缺不全。在朱桂通的记忆中,东甲塔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东甲塔号称“公塔”,其与对面涵江区鳌山村的“母塔”雁阵塔,就像一对“天烛”,照亮了浩瀚的兴化湾海面。也像两位镇海将军,日夜守卫着兴化湾的壮阔海疆。“通过各方努力,雁阵塔正重新焕发生机,我们希望东甲塔也能得到更好的保护,目前正在进行相关的争取工作。”朱桂通说。

      逝者如斯,镇海堤旁的时光如流水一般,很快便到了晌午。在当地村民的导引下,记者来到数百米远的镇海堤纪念馆。进入馆内,不大的空间却给人古朴整洁的舒适感。和朱桂通一样,年事已高的馆长王天恩一直致力于纪念馆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这副门匾经过专门设计,可谓别有‘洞天’。”在王天恩的提醒下,记者抬头注意到,正门上方的木质匾额确实暗藏“密码”。其表面以几根木条为造型,站在一米开外的正前方,人眼可见“纪念馆”三字,往匾额左前方移动,进入眼帘的变成“镇海堤”三字,再挪至右前方站立,看到的则是“东角境”,分别概括了镇海堤纪念馆的地理位置情况。

      纪念馆中供奉着裴次元、原鲁山等9尊莆田水利史上的治水功臣,也用碑文记载了历代修堤的400多位有功人士的故事。“作为镇海堤的附属文物,纪念馆成为当地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也吸引着社会各界前来参观,激励大家爱岗敬业、执政为民。”王天恩说,这便是他们坚守的缘由。

      车辆驶离东甲海边,头顶的阳光已渐熹微。“东甲晨光”却溜进记者的脑海,幻化成“海天一色漾海堤”的绮丽画卷,更是一曲“镇海功绩千古传”的铿锵史音。 湄洲日报记者 许爱琼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