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人物>谙熟政经的陈可大

    谙熟政经的陈可大

      □成工

      陈可大(1092--1179)字齐贤,出生于仙游鲤城功建业(今城内街飞钱巷)。父亲陈汝器从事米业,是城内数一数二的大富户;母亲朱氏妈系名门千金,其外公朱绂乃皇亲国戚,任过皇帝的文学侍从官、福州知州等。母亲温文尔雅、秀外慧中,她下嫁后体恤民间疾苦,一向乐善好施,在邻里乡间,人们对她好评如潮,名声还盖过陈汝器。

      有一年,仙游地区旱涝灾害接踵而来,民不聊生、流浪乞讨者比比皆是。朱氏妈于心不忍,曾带亲人在街头架起十口大锅,煮粥赈济灾民。消息传出后,四方难民蜂拥而至,门前挤满了乞讨人。日久天长,行乞者有增无减,朱氏妈渐感力不从心,直到卖光了家当,仍在苦苦撑着。据说九仙看在眼里,便向观音奏报。观音想试探朱氏妈行善的心里底线,便变身一老乞婆前来行乞,朱氏妈实在拿不出东西接济,只好实言相告,说自己除了裹脚布外别无他物。老乞婆也不嫌弃,说有总比没好。话音刚落,朱妈二话没说,弯身就来解布,正在这当儿,空中忽天昏地暗,一阵风里夹杂着沉甸的东西一齐滚进屋来,俟风一过,大家看到满地都是金银,惊呆了。朱氏妈也惊讶万分,她扭转身来看老乞婆,却不见了她的身影,才恍然大悟这是仙人对自己善心的考验,也是对其一生积德的回报,心里便多了点慰藉。自那以后,乡人称她为“飞钱妈”,她居住的那条巷道改为“飞钱巷”,千年来一直沿袭不变。

      上辈积了德,后代有好报。古代这种善恶相报的哲学也在陈家表现得漓淋尽致。后“飞钱妈”果然连得三子,并先后入仕。老大可行居官“国子监丞”,老二可久任“武举秉议郎”,二人一文一武,文武兼备,但官阶都不高,三兄弟中要数可大的名声最大,影响也较深远。

      陈可大自小聪敏,喜爱读书,受家庭经商影响,亦有很好的经济头脑,这在后来的人生中受益匪浅。政通二年,可大赴京参加秋闱会试,竟一炮打响,二十岁即考中(1112年)进士,封熙州同户,从此开始了从政生涯。

      宣和元年(1119年),可大改任潮州教瑜,他并没因为改行教育而失落,反而致力兴办学堂,发展教育事业,在广东一带还颇有名气。

      宣和七年八月,可大转通功郎任漳州工曹兼右狱推勘。当时,江九等五名罪犯了解到可大是个新官,觉得有机可乘,遂向可大行赌以求轻判,被可大拒之门外,待查明真相后另加贿赂罪重判。而龙岩县有七名已判死罪的“强盗”鸣冤叫屈,可大不敢掉以轻心,经查,他们确属无辜,可大改判释放。七条生命得救了,他们及其亲人无不感恩戴德。而对那些糊涂官而言,却是何等的讽刺。在管刑狱任上,他不徇私情、以法为鉴、轻重分明,凡是他经办的案件都无从挑剔,被人称为神明。

      靖康元年(1126年),可大调知长乐县兼县尉,他每到一个地方,都是实实在在为民办事,发展农业、兴修水利,兴建多处陂塘灌溉农业,为地方发展经济助力奔疲。为此,县人曾立“陈齐贤公碑”, 纪念他的德政。

      绍兴四年(1136年),可大知肇庆府,当时肇庆端溪盛产石岘,除进贡朝廷外,地方官吏乘机增加配额以巴结权贵,民众不堪重负。可大上任后,以旧旗库石裁制样式废弃加收的贡岘,为民减负。那时,肇庆府百姓深受苛捐杂税等多方祸害,可大调查后也设法予以免除,百姓安居乐业,民心大快。在他调离肇庆时,当地民众排队二里相送,看到他轻车简从、两袖清风回故里,百姓莫不感念其清廉恤民,自发捐款为其建生祠挂肖像膜拜,这在封建社会是极少见的。

      绍兴八年,可大致仕(四十六岁)回仙遇水灾,渡船过木兰溪时激烈遥晃震荡,此时他心中就有了建桥歹愿。回去后与家人商讨,由可大倡议、三兄弟捐巨资筹建仙溪桥(今南门大桥)。当时那一带溪宽潭深,春夏之交水流湍急,施工难度极大,只好改由冬天开挖桥基,以防洪水冲毁,为确保桥基牢固,桥工从远处运来众多的巨石来铺垫桥基,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极其艰难的,足见古人的勤劳和智慧。而冬天冰冻刺骨,工人要在水里作业,困难重重。但桥工们不惧寒冷, 纷纷跳进水里打桩铺石, 有人冻、伤了,也坚持不下火线,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就是赶在夏季之前打好桥基,不被大水冲走,使南北两边早日通畅往来。

      在可大三兄弟和周围乡邻的同心协力下,一座长171米、高12.6米、宽4米、18个桥墩的南门桥,费时二年终于建成了。它的桥墩两边尖头似船形,利于削水、以减轻压力;桥面是用青石条铺成的,平坦利于通行。与其他桥不同的是,尖形桥墩上每隔一段就设有半圆形避栏,便于行人相避之,这在创桥史上是很少见的。明御史林兰友对仙溪桥设计规划赞不绝口,曾作诗颂之:“谁造南桥渡,常悬半天虹,往来无病涉,童叟颂丰功。”为了纪念可大的功勋,后人在桥南柳坑街建可大祠,立牌纪念。

      翌年,可大又捐家资并携亲朋好友一起重建县学(明朝、清初称县学,乾隆三十二年后改称文庙),并用余款买下35亩田作为“学田”,年收米租21石供县学费用,以勉励上进士子。后来县学人才辈出,频步蟾宫,至今传为佳话。

      陈可大一生以勤政清廉闻名,当教渝不遗余力;管刑狱明察是非,掌府尹布施德政,因政绩显着,故能获得朝廷的信任,官至朝散大夫,累赠中大夫。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致仕后不忘造福桑梓,倡建仙溪桥和文庙,义行善举,誉满乡里,这也验证了一句话:“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心中系着人民的人,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

      孝宗淳熙六年,陈可大病逝,享年八十八岁,上寿善终,墓葬仙游盖尾芹峰村。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