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史>僧人势利佛有情 ——过溪九座寺传说

    僧人势利佛有情 ——过溪九座寺传说

      □今闲

      在常太镇过溪村进行乡村文化资源调查暨文艺采风活动,村里人不约而同地提起九座寺。他们说起九座寺时,分不清是谦虚还是自信。大意是,他们村值得一提的也就是九座寺,其他的好像就没有什么可说的。据说在某种“史料”有记载,“南少林寺在莆田下院”,而他们这个地方,作为地名的“下院”自古至今没有变化。

      不管是不是“九座寺”,也不管是不是“南少林寺”,但是,确认这里曾有过寺院,却是不少遗存、遗迹可证的。

      村里的老者带我们来到一处枇杷园,指点着貌似房屋的遗址,指明这是大门,那是前院。根据指点,大家觉得也没有什么可质疑或反驳的。况且,在这处枇杷园中,随处可见散落的残瓦破砖,看上去也是颇有年头的。

      在这个所谓遗址的周边村舍的巷道、院场,还能见到许多柱础,甚至还在一条水沟旁边看到一个马槽。为了证明他们说的不假,他们还带我们到顶溪陂下方的小石桥上去实地考察。这条小石桥是联通过溪与下营的重要通道,过去的桥墩和桥板就是从那座废弃的寺院搬取过来的石柱和石板。1999年“9914”那场大洪水把石桥冲毁,那些被冲掉的桥墩依然静静地躺在溪道的砂石之中。村里人说,由于寺院败落,大家认为那些石料身上沾染着晦气或不祥,没有人愿意拿去建房或他用,所以至今还能见到。

      从所见的这许多石料构件样式尺寸,我们相信这里确曾有过一座寺院,并且格局恢弘,气度不凡。

      寺院固然不复可见,而传说依然延续。

      据说,寺院北靠的那座山叫卧牛山。站在南面的下营望过去,那卧牛的确形神兼备。寺院核心位置则是“虎穴”,并且还是“下山虎”。莆田方言有“水牛对老虎”的俗语,这么一想,这里已然是严重对立的矛盾统一体。但是,这个矛盾对立并不影响寺院的兴旺发达。

      起初,寺院僧人众多,香火旺盛。但是,凡事必有一个限度。这个寺院的僧众至多只能是九十九人,若增加一人,必定会死去一人。这个让方丈很是期待。

      某一日,一位草鞋破笠,衣裳破旧,背着撘裢的方士来到寺院大门,言说欲找方丈索讨余欠的“庚金”(地理先生使用的罗盘,俗称罗庚,所以,他们的酬金就婉称“庚金”)。看门的和尚平日里接待的香客施主,都是达官贵人,见此一介贱民,无论如何是不肯让他进门的。草鞋破笠据理力争,吵闹声传到方丈耳中,方丈出来一看,原来是起初为寺院看风水的地师。于是方丈喝止众僧,把地师延至方丈待茶。

      方丈承认欠有“庚金”,并愿意加倍奉还,同时还说起“不满百人”之忧,请求地师“加持”。

      地师暗自思忖,这寺院至今规模已经比当初扩张不少,还在不断挤占周边村民的田园房舍,并且慈悲情怀日渐淡薄,少了怜贫恤孤,多了趋炎附势,长此以往,将使佛祖蒙羞。地师心计已定,于是满口应承,指点方丈在西面山头上建七层宝塔一座,必能让寺院发展壮大。

      方丈依计而行,很快建塔完毕。起初几个月,寺院果然气象一新,僧众增加,香客络绎不绝。但好景不长,过了一年,寺门不幸接踵,僧人伤病逃亡相继,一副末世景象日见分明。

      方丈修行未精,并没有察觉地师“放刁”,但是相信气数已尽,在劫难逃。于是召集僧众,劝大家各自另投山门,或返俗自便。最后,方丈把禅杖和袈裟投于放生池中。坐化之前留下一言:若禅杖与袈裟从池中浮起,寺院当重兴兴旺。

      原来,此寺的风水位下山虎格局,新建西山之塔,在日落之前,其塔影恰似一支利箭,直射老虎咽喉,久而久之,“虎死寺亡”。

      至于方丈投弃禅杖、袈裟的放生池,至今早已沧海桑田,难觅踪迹。

      我佛慈悲,菩提有情,普度众生,惩恶扬善,不唯僧侣私户。既然寺不净。僧人势利恶俗,自当广施法力而灭之,以佑苍生福祉。

      采访临了,村人有言,或一日平地泉涌,状如洁白莲花,拖着九环锡杖、七宝袈裟,自此中冉冉升起,则世人当可重睹九座寺风采。

      但愿此非梦呓戏言,而是虔诚祈祷,征而有信。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