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史>忠门镇前康村的“明高官墓道碑”

    忠门镇前康村的“明高官墓道碑”

    点击查看原图

      “诰赠通议大夫南京礼部右侍郎毅庵康先生墓道”在秀屿区月塘乡前康村一处不见经传的小山上,立着一块高约三米的墓道碑,上面赫然写着四百多年明朝高官的名字。碑文上还写着“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年家晚生永新尹台书”、“隆庆戊辰仲冬吉日南京工部尚书孙男大和立”。原来立碑者不是别人,乃康毅庵先生的孙子,明朝隆庆(1566-1573)年间的南京工部尚书、兴化大儒康大和。

      “六部五尚书”

      “我们这出过大人物!”说起石碑的主人,村民们十分激动。在他们的带领下,记者于前康村的一座小庙旁找到了这块石碑。石碑高两米多,安放在一座石雕的龟座上,显得庄严肃穆。碑文用正楷繁体字书写,顶端刻“皇明”二字,并雕有龙纹。

      按道理,从墓道碑开始直到墓地,都可以算是陵寝的范围。据村民指引,毅庵先生当年葬于几里之外的一座山上,可以遥想当年这个墓道的工程有多么浩大。已经六十多岁的康老太太告诉记者,从她小时候起这块石碑就立在这了。今年71岁的宋清泉老人是村里的长者,为了讲解这段历史,他还搬出了村里唯一的一本族谱。明朝隆庆、万历年间,兴化地区学风鼎盛,出现了“六部五尚书”的盛况。立碑的康大和就是其中一位尚书。他身为嘉靖、隆庆、永乐三朝元老,学问渊博,治学严谨,被明朝皇帝称为“一代儒宗”。康大和晚年回乡后,还曾负责过本地郡志的修订,史称《万历甲戌志》,比后来的礼部尚书陈经邦等人修订的《兴化府志》还早了39年。

      “大和公”的传说

      当地的老人们说,关于这位康大和尚书,还有许多离奇的民间故事。传说康父年近半百尚未得子,有一天在洗脚时偶然捡到行人遗落了的几百个大钱。康父拾金不昧,花了好大力气才寻得了丢钱的人,这件事在乡亲中一时传为美谈。说来奇怪,过了不久康夫人终于怀上了孩子,邻里皆赞这是做好事积的德。

      60多岁的康老太太讲了一个很玄的故事:康大和年少时在几里之外的水潮(头)村读书。每天下课,父母都在几里地之外的砺山村接他。相传康大和是天上的星官下界,父母可以看见他肩头有两盏明灯照路。这一天康母突然发现灯不见了,赶紧问他到底是怎么回事。追问之下,康大和才说了在路上看见有一家人想要休妻,因为不识字,无法写休书,自己收了人家两块元宝,帮忙写了一封休书。结果由于这件“失德”的事,把灯给弄没了。父母听了大惊失色,赶紧带他交还了钱,毁掉了休书,这才又找回了明灯,算是讨回了“功名”。日后他果然高中进士,成了一个受人敬重的官员。史载他为官清正、勤政爱民,为人“朴实敦厚,不事表举”。其道德文章,为世人所推崇。

      “藏宝”只为保护文化

      几个年纪比较大的村民还记得,六七十年代的一场运动中,石碑曾被推倒,所幸旁边树木架住才没有摔坏。现在虽然尚未得到文物部门的认证批文,村民们还是将它当成宝贝一般,不仅扶正了碑身,清理了旁边的杂草,更凑钱在周围建了一个水泥栏加以保护。

      村里的老人告诉记者,这是属于这块地方的文化遗产。尽管现在很多人并不十分了解,他们还是要尽自己的一份力来加以保护,期待有一天能够让家乡历史上的这段荣耀发扬光大。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