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艺术>朱伯英:身怀绝技 巧夺天工

    朱伯英:身怀绝技 巧夺天工

      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朱伯英的《啊》、《幸福之梦》等六件石雕工艺作品,日前被国家邮政部门制作成主题为“凝聚正能量,推动新发展”的纪念珍藏邮册发行。这是我市石雕工艺作品首次在国家邮册上亮相,此外,他的石雕作品还多次在国家级、省级等各种工艺赛事上获得金、银奖。

      朱伯英1964年出生于工艺美术世家,他的祖父、父亲都是木雕工艺匠师。受家庭艺术的熏陶,1983年,高中毕业后,他便跟父亲学习木雕。由于他勤学苦练,加上悟性高,很快便成木雕领域的后起之秀。

      1987年,朱伯英开始由木雕转入石雕,在黄石镇石雕二厂从事石雕工作。虽然石雕比木雕工作更脏、更累,但他不怕脏不怕累,虚心求教,刻苦磨练。晚上回来,他躲在床上,用心研读雕塑工艺书籍,认真揣摩古今中外雕塑技艺及风格。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要数法国著名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自然总是美的”的艺术观点影响,他在后来的石雕创作中,道法自然,大胆利用石材本身形体,溶入雕塑的艺术语言,通过或简洁或粗犷的线条勾勒,展现自然与艺术的和谐统一,创作出众多富有人文色彩与艺术魅力的石雕作品。

      朱伯英的很多工艺作品均取材于天然青石蛋。多少年来青石蛋鲜为人知,藏在荒山野岭之中,有的被农户用来砌房墙、铺道路。但在朱伯英看来,这些造型独特的青石蛋,就是大自然的恩赐。闲暇之余,他总喜欢到荒郊野外寻找形形色色的青石蛋。遇到中意的,就用车运回来,有空就面对石头认真观赏、反复揣摩,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比比划划,时而喃喃自语,仿佛在与久别重逢的老友倾心交谈。在他看来,这些石头都是有灵性的,他要因材施艺,随形而琢,让普通的石头在自然本色中焕发艺术魅力。

      有一次,他从山上带回两块青石蛋,一块呈月牙形,一块呈半圆形。在很多人看来这两块石头很普通,没什么价值。朱伯英也一连几天琢磨不出什么门道来,一天上街,他碰见一个耳背的瘦老头在跟别人交流时,一手捂着耳朵一边张大嘴巴问:“你说什么啊?”朱伯英灵机一动,欣喜若狂,一回来,就拿出画笔在那块月牙形的石头上勾勒设计,潜心雕琢。数日之后,一尊妙趣横生的作品《啊》诞生了!该作品雕造一个头部右倾的秃老头,在那似聋似听、由懵然到恍然的一瞬间,忽把嘴巴张开,令人如闻“啊“的一声。作品雕刻手法简练,琢成自然崩裂的块和面,使之变形的石材与夸张的艺术意趣自然融为一体。后来,该作品还荣获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铜奖。

      朱伯英凭着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从青石的自然形状中得到启发,再融入自己独特的艺术创造,可谓石中见奇,令人称道。又如作品《谈经论道》中,他选用一块天然圆形青石蛋,利用其起伏的形状,塑造两老者盘腿打坐、谈经论道的造型组合。其中右边论者靠紧左边老者的耳朵,做手势状,右手侧靠着左边老者的肩膀,动态自然。两老者似乎在静听对方高谈阔论,形成有动有静,帷妙惟肖,极具“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的艺术意蕴。整件作品气势磅礴、浑然天成,获得2010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

      在朱伯英看来,真正的艺术,有时并不在于精雕细琢,而在于巧妙的艺术构思。天然的材质美本身生发着无尽的艺术语言,当什么都雕琢得明明晰晰时,你反而会感到无言以对。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近年来,朱伯英一手创办的“石源艺雕”培养了一大批艺雕人才,其中不乏一些省级美术名人、市级工艺美术大师等。如他的高足,省工艺美术名人、高级工艺美术师方阳航也创办了自己的工作室,事业红红火火。

      晚报记者  钱碧云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