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文化综合>渭阳:三月三 畲家情

    渭阳:三月三 畲家情

    点击查看原图

      “三月三”是畲乡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畲民们都要穿上民族服装,自晨至暮对歌盘唱,怀念畲族英雄,并采撷乌稔树叶,取其嫩叶汁浸糯米炊制乌饭,故“三月三”又称“乌饭节”。用独属他们的民俗文化,展示畲乡浓郁的风情。

      春暖花开,草长莺飞的三月初三,聚居在西天尾镇渭阳村石牌兜“畲家寨”的一群淳朴畲族乡民,举办了首届“三月三·畲家情”乌饭节。

      当天上午,渭阳村口,热情的畲族女子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早早地就站在用香树叶编搭成的彩门旁,用澎湃的鼓声,迎接来自各地的宾客。远远地,来宾们就被“畲族三月三”几个大字吸引住了。记者绕着村道前行来到村里的戏台前,这里已是人山人海,宾客们坐在长条凳上,翘首期待畲族乌饭节的开始。一路上,红灯笼高高挂着,畲民们的家门口都挂着一面面金灿灿的“凤凰旗”,迎着绵绵春雨,洋溢着浓浓的民俗风情。

      吃“乌米饭”

      “备时蔬玄酒,敬祭先祖……”当天上午十时,司仪用古老的畲语主持祭祖仪式,从而拉开了乌饭节的序幕。老人、年轻人、孩子们个个穿梭着看热闹,生怕错过一个精彩的细节。戏台上,能歌善舞的畲族人轮番上台表演了歌舞《欢乐三月三》、《美丽的畲乡等你来》、《圆梦畲家情》……

      畲民们用轻快的舞蹈、欢乐的歌声,将畲族民俗、生活、历史等完美地展现出来,畲族独特的民俗文化魅力吸引着千名观众的眼球。戏台下,掌声雷动,渭阳村沸腾了!长枪短炮、手机ipad轮番亮相,快门闪动,定格下一个个精彩亮丽的瞬间。

      吃乌米饭是三月三的重头戏。畲族人认为,“三月三”是谷米的生日。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乌米饭,就像给白色的谷米穿上件亮丽的花衣裳。吃乌米饭,寄予了畲族人的一年的新希望,祈祝丰年。

      乌米饭是畲族用山上的一种叫乌稔树的野生植物,取叶炸汁,加水浸泡糯米,再蒸熟而成。据渭阳村畲民钟晓东介绍,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畲族家家都做乌米饭,除了自家吃之外,还会热情地馈赠亲朋好友。

      关于乌饭节,渭阳畲民钟泽民介绍了一个流传较广的故事。传说唐朝时,畲族英雄雷万兴率领起义军抗击官军,却被围困在山里。被切断粮草的雷万兴,带着士兵上山采集乌稔果充饥,度过了难关,并最终取得了反围剿的胜利。回到军营后是三月初三,雷万兴想念乌稔果,吩咐士兵上山采摘,但当时乌稔果尚未开花,更不会有果子。于是有人将乌稔叶和糯米一起蒸煮吃。此结果就是糯米被染成了乌黑色,更带有乌稔果的香气。雷万兴自然一阵欢喜,下令大量制作乌饭,以此来纪念抗敌胜利。从此,这一风俗便被保留了下来。

      畲家风情

      畲族人民崇尚凤凰,畲族女子的装束就是传统服饰“凤凰装”。服装以青蓝色为主,蓝色是畲族传统代表色,衣料多为自织的麻布。衣领、袖口和右襟多镶花边,有穿短裤裹绑腿的习惯。传统服饰融入畲族吉祥物凤凰、畲族彩带、畲族字符等畲族元素。

      畲族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上的客人。乌饭节上,热情好客的“山哈”人还备上红团、粽子、芋头饭让宾客品尝。畲族所包的粽子和汉族的包法大不相同。畲族的粽子用的是类似编织的工艺,粽叶较细长,易于编织,难度也大得多。由于乌饭节恰逢周末,不少父母都自驾带着孩子过来见识体验,一位妈妈说:“在莆田少数民族很少见,这么具有浓郁特色的畲乡民族风难得一见呀!”

      渭阳畲民

      畲族一直以大分散小聚居的方式分散在福建、浙江、江西等地,“三月三”作为畲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已被正式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各地内容不一。福建“三月三”民俗节,又称“乌饭节”和“对歌节”,节日期间,畲村的畲民就会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以他们独特的形式庆祝自己的节日。

      渭阳村原先叫“围庄”,聚居的畲族乡民祖先从明代时迁徙至莆田,从常太镇转到白沙澳柄村,清朝中期再次迁徙至渭阳村,在此定居已有数百年之久。钟泽民介绍,西天尾渭阳村石牌兜,至今居住有60多户,300多名的畲族人。畲族有盘、雷、钟、蓝四个姓氏,渭阳村全部为钟姓后代。与汉族人民和睦相处了数百年,现在他们的生活与汉族基本一致,也说莆仙方言。一般以农耕为主,早前因为经济条件有限无法举办这一传统活动,如今生活条件提高了,开始复兴民族文化,村民便自发组织来庆祝“三月三”,恢复“三月三”节日民俗。  ◇晚报记者  黄凤珍 文/图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