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文化综合>仙游边界行:大珠小珠落仙溪

    仙游边界行:大珠小珠落仙溪

        “在外挣一万,不如在家赚五千”。这几年,仙游红木产业崛起,仙溪村借助濑榜路地理优势,也将佛珠小件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点击查看原图

    流水线生产,家门口就业。

    点击查看原图

      各种手串精美前卫

      盖尾镇仙溪村和华亭镇交界,坐落于仙游“第一山”脚下。全村4000人,面积2.2平方公里,木兰溪环仙溪村流淌。这里少山多水,农田肥沃,水源丰富,颇有鱼米之乡景象。在这一片沃土上,孕育出一批敢拼敢闯的男儿。

      4月24日,沿着水渠,伴着“叮咚”的水流声,“仙游边界行”大型系列采访活动采访组一行来到了黄春镇、黄春国、黄春敏三兄弟的家中。房子是大哥黄春镇的,但是一大家人仍居住在一起,彼此和睦相处,日子过得其乐融融。兄弟三人共同经营的公司叫振华艺品,主要从事菩提子工艺品生产和销售。

      兄弟三人分工明确,大哥负责从热带国家进口原材料,老二负责生产,老三负责设计和销售。采访当天,大哥没在家,老二黄春国正在展厅接待客人。

      “在外挣一万,不如在家赚五千”,已经年过半百的黄春国,坐在红木茶座前泡着茶,娓娓道出这么多年辗转打拼的经历。而他走过的路,是许多仙溪人的缩影。

      少年黄春国也曾是个种田好手,仙溪村土壤肥沃,一家人的温饱问题基本不在话下,但对生活品质有更高要求的他,20岁出头时便外出打拼。最早是靠体力挣钱,那段记忆黄春国特别深刻,南平建瓯的橘子坑,挖一个一平方米大小的土坑能挣到1元钱,1天能挣五六元。而在当时,有钱可挣就算幸事。

      过了而立之年,黄春国又和村里的许多人一样,加入到外出承包加油站的行列中,走过山东、江苏等地。他在异乡生活了10多年,直到三四年前才回乡。而这得益于仙游红木产业崛起,借助地理优势,仙溪村的佛珠小件生意这些年也做得是风生水起,大哥黄春镇的菩提子佛珠厂也得以迅速发展。兄弟仨便拧成一股绳,共同发展。

      相较之下,黄春国的儿子就要幸运许多,6月份才大学毕业的他,已利用家族展厅中的一个柜台做起了生意。记者采访时,这位年轻人正在厦门参加佛事用品展销会,柜台交由一位湖南小伙管理。柜上的产品款式前卫,主要通过电商销售。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目前仙溪村仅从事佛珠生产的厂家就有数十家,更多在外的乡亲回乡创业,更多的年轻人留在了家乡创业,更多的中老年人在家门口就可以解决就业问题。

      沿着濑榜路,采访组一行来到了位于斜尾口的佳品缘佛珠厂里,老板是位80后。工厂里,几位年纪较大的妇女,戴着老花镜正在串珠。其中一位告诉记者,以前为了照顾一家人的生活,无法远行的她从未进过工厂打过工。而今孙子虽还小,但有儿媳妇照顾着,她便来此打工。她笑说怎么也没想到年纪越大越吃香,如今一把年纪反倒进了工厂,上起班来。工厂里还有些年轻女子,她们的孩子就在隔壁的幼儿园里上学,孩子上学期间就是她们的上班时间,按件取酬,简单方便。

      仙溪村党支部书记傅国水告诉记者,眼下村里准备再借莆仙交界这一地理优势建设公交转换站,并建设新农村。这两项规划若进行顺利,村里的旅游业、服务业都能得到发展,还能带动工业园区建设,将来更多的仙溪人都可以留在家乡发展事业,在家门口就能过上好日子。

      致富不忘报桑梓

      “身在他乡,心系桑梓”,在盖尾镇仙溪村,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常年在外打拼,创业致富,多年甚至十几年都没有回过老家一趟,但是他们一直热心于家乡的公益活动,关心家乡的教育,致力于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只要家乡有需要,他们都会尽心尽力帮忙。

      据村干部介绍,村里有位商人名叫傅友洪,今年68岁,在广东东莞做水管生意十多年了,虽然很少回乡,但他对家乡的建设一直非常热心。近年来,他为仙溪小学的基础设施、村部翻新以及村里的教育基金会捐赠了50余万元,为家乡做了诸多贡献。蔡路自然村的蔡国顺,今年70岁,在龙岩做建筑行业生意有40余年,现在全家人均在外地。尽管如此,得知村里要修路、村部要翻新,他都会热心捐资。

      村干部蔡森国告诉记者,2012年仙溪村成立了扶贫助学基金会,当时许多在外乡亲闻讯后都慷慨解囊。他说,仙游人重乡情,无论走多远都会牵挂着家乡的建设,近年来村里建设越来越好,离不开这些在外致富不忘故里的乡亲们的热心支持。

      单亲姐妹盼关怀

    点击查看原图

      记者在仙溪村村干部口中得知,村里有对蔡氏姐妹家境贫寒(如图),她们的父亲在2年前因病去世,母亲体弱多病,一家三口靠低保维持生计,两姐妹不仅需要经济上的扶持,更需要社会的关怀。

      4月24日近12点,记者一行来到蔡氏姐妹家,孩子母亲杨美姐正带着蔡莹(化名)吃午饭,蔡冰(化名)则在屋里做作业。在昏暗的房屋里,几张贴在墙上的奖状格外显眼,这是读六年级的姐姐蔡冰这些年获得的荣誉。

      杨美姐告诉记者,她身体不好,不能去打工,现在家里只靠着低保和其它一点补贴维持生计,孩子们的衣服基本上都是好心人送的。家里房屋破落,往往外面下大雨,屋里就会下小雨。但欣慰的是孩子们都非常懂事,尤其是蔡冰,打小就会帮忙做家务,七岁就会做饭。

      蔡冰喜欢自然科学,理想是当个科学家,小书桌上摆放着《野人未解之谜》、《生命未解之谜》、《昆虫记》等科学书。蔡冰说,这些书都是共青团赠送的,读二年级的妹妹平常也喜欢翻看她的书。据仙溪小学教师陈黎烟介绍,当班长的蔡冰在校表现优异,学习成绩都是班里前几名。上学期她参加学区作文比赛获得三等奖,上周还参加了鲤南中心小学组织的书法比赛。

      污水处理厂“快试水”

      盖尾镇仙溪村里,有一座正在兴建的污水处理厂(如图)。据悉,该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总投资6000万元,占地面积35.8亩,建成后将成为我县第二个污水处理厂。

      4月24日,记者来到这个污水处理厂的施工工地看到,工人们正顶着烈日在施工,一些建筑物连成一片,颇有气势。据该项目的施工负责人欧瑞金介绍,该污水处理厂于去年12月开始动工,到目前为止,相关工程已几近完工,几栋厂区大楼正在紧张的装修中,厂区的管道、设备正在安装调试,预计5月底开始试水。

      记者了解到,污水处理厂选建于此的一大原因是仙溪村位处木兰溪旁,地势偏低,方便污水自流。欧瑞金告诉记者,该污水处理厂建成后主要负责盖尾、榜头的污水处理,两镇的污水引入处理厂,经数道程序净化后,将达标的水直接排放到木兰溪中,改善木兰溪水质。而净化过程中产生的淤泥则可回收用作瓷砖、肥料等其他用途。

      据悉,该污水处理厂一期建成后,预计日处理污水2万吨,能极大缓解该地区的环境保护压力,改善人居环境,对保护榜头、盖尾两个中心集镇乃至木兰溪流域水环境、改善木兰溪水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民国四孔井“立地香”

    点击查看原图

      一方井,四眼孔。在盖尾镇仙溪村蔡路自然村里,记者一行见到了这座村民口中“水很多,喝不干”的四孔井(如图)。

      俯看四孔井,这眼始建于1923年、重铸于1978年的水井外观呈等边六角形,取水孔高出地面约30公分,朝北一侧的立面上分别用细碎小石块拼出“立地香”和“荔谱井”的字眼。长年累月的风雨洗礼、村民取水时的井水冲刷,无论“立地香”还是“荔谱井”均光润有色泽。四孔井靠南边大约3步远的地方,还保留着数口水槽,往日里专供洗衣、洗菜之用。

      仙溪村主任黄良凤介绍道,“荔谱井”指明了此井的归属,“蔡姓人家门楣上常挂着荔谱流芳,这井是蔡路自然村的,自然跟着人姓。”至于“立地香”却没有人记得它的准确含义,“姑且按照非常香(仙游方言)的意思理解吧。”黄良凤说。

      从取水孔到水面大约不到2米的距离,村里人常说,四孔井的水不仅水质清甜,水量还很多,永远喝不干。现在村里人已经很少聚在四孔井边取水、洗刷、闲聊,更多的人是将水管插入井中,通过电机动力取水。为安全、高效、公平取水而生的四孔井已然转变了角色。

      记者在仙溪村村干部口中得知,村里有对蔡氏姐妹家境贫寒(如图),她们的父亲在2年前因病去世,母亲体弱多病,一家三口靠低保维持生计,两姐妹不仅需要经济上的扶持,更需要社会的关怀。

      4月24日近12点,记者一行来到蔡氏姐妹家,孩子母亲杨美姐正带着蔡莹(化名)吃午饭,蔡冰(化名)则在屋里做作业。在昏暗的房屋里,几张贴在墙上的奖状格外显眼,这是读六年级的姐姐蔡冰这些年获得的荣誉。

      杨美姐告诉记者,她身体不好,不能去打工,现在家里只靠着低保和其它一点补贴维持生计,孩子们的衣服基本上都是好心人送的。家里房屋破落,往往外面下大雨,屋里就会下小雨。但欣慰的是孩子们都非常懂事,尤其是蔡冰,打小就会帮忙做家务,七岁就会做饭。

      蔡冰喜欢自然科学,理想是当个科学家,小书桌上摆放着《野人未解之谜》、《生命未解之谜》、《昆虫记》等科学书。蔡冰说,这些书都是共青团赠送的,读二年级的妹妹平常也喜欢翻看她的书。据仙溪小学教师陈黎烟介绍,当班长的蔡冰在校表现优异,学习成绩都是班里前几名。上学期她参加学区作文比赛获得三等奖,上周还参加了鲤南中心小学组织的书法比赛。

      教育先行民生为重

      4月24日,盖尾镇仙溪村村主任黄良凤带领记者走访了整个仙溪村,为记者详细讲述了仙溪村的村情村貌、民风民俗。

      现年56岁的黄良凤从1999年开始在仙溪村担任村干部,2009年起担任仙溪村村主任。初扛下村主任重任的黄良凤看到村里小学教学楼破旧,便决定要重建学校。2010年,小学的重建工作开始进行,在将原本破旧的教学楼翻新后,村里还为学校修建了一个操场,并添置了一套学生体育设施。

      据黄良凤介绍,仙溪村多田,村里很多农户以前需要去溪边挑水灌溉农田,来回很累。2010年,村里修建了一条1公里多的灌溉水渠。近几年来,村里还陆续修建了其他几条水渠,灌溉面积覆盖了整个村。

      黄良凤说,仙溪村有个露天公交站,下雨时,等车的乘客经常会被淋到半身湿,而在夏天时,却又经常被晒得汗流浃背。村里下一步准备为这个公交站修建一个候车厅,配置空调等基础措施,改变这一窘境。

      ◎采访手记 边界在行走中定义

      盖尾镇仙溪村,“仙游边界行”系列采访活动的第40站。“四十不惑”,自去年6月8日启动边界行,为本报一周年贺岁以来,每周五奔赴边界村成了记者们雷打不动的任务。每个星期五,轮值的记者必须以边界行为头等大事,一概免去其他采访邀约。

      行色匆匆不暂留。边界村庄多在僻静的山脚处,我们这伙素昧谋面的客人遭遇了各种别样的“欢迎”:我们曾被群牛环绕,牛涎湿透帐篷打湿头面;我们曾被不知名的蚊虫叮咬,伤口疑似中毒般发青发黑;我们曾被水蛭攀爬,血水不停涌出……尽管如此,不少人仍然抱恙继续前行。

      是什么让我们的前行义无反顾?是边界村里蕴藏的诸多感人肺腑的新闻富矿,是村民们质朴善良的热情,是采访中真诚交流的快乐,是为当地解决实事的欢欣……当然,还有我们团结协作的体现和自我成长的收获。

      除此之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做着一件此后可引以为豪的“大事”。此前搜集的边界村名录在我们的切身走访下,有着崭新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通过仙游边界行,我们甚至重新定义了我县的边界,记录着历史的真实。

      今报记者   彭丽程    林 群   见习记者   陈祖强   卓良建 摄影  今报记者   蔡晨晖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